秦玉梅 孔珊珊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时代;心理健康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价值追求。但事物总有双面性,网络给高职院校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获得海量的信息,让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得以享受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捷,但是毫无控制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不加辨别地照单全收所遇到的信息,也给那些自控力和识别力不强的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 认知评价盲目化、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选择庸俗化、意志控制薄弱化、人际交往放纵化[1]。所以,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新课题。
一、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介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从2019 年9 月开始使用“大学生心理成长支持系统”,大一、大二共4663 人全员参与心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红色预警学生达到513 余人,接近总人数11%。2020 年至今,学院采用苏心APP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跟踪三年,红色预警人数基本在10% 左右。学院建立了以学工处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现拥有专职心理咨询老师4 名,承担全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全院7 个系每个系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指导老师,但是仅有的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还是兼职的,本职工作是辅导员同时要负责其他方面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互联网信息比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传达的信息数量更大,且内容更多。大到国际国内大事,小到各种民间八卦,各种信息充斥着互联网世界。另外互联网传播迅速,容易操作,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更加容易产生依赖, 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更大。网络语言简洁明了,在各种微博、朋友圈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是一张照片,都可以用来发表,这很符合高职学生直线思维、不擅长深入思考、更喜欢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好奇心重,普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更加愿意通过微博、微信群等媒介获取自己想要的、感兴趣的任何信息,然后迅速将信息与同伴们进行分享。互联网新媒体操作方便、形式多样,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各个社区微博,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呐喊助威,沉浸在虚拟世界的事物中不可自拔,非常容易忽略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的人际关系、情感交流。
(二)部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世界中更加封闭
在现实世界,面对面的交流让人们可以从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综合性地判断对方的意图,从而更好地交流,但是不可否认,现实世界面对面的交流是有可能对那些比较自卑的学生造成压力。徜徉在有空间距离的网络世界,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愿意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寻求自我存在感,甚至更加恣意。在网络上,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隐匿真实身份,敞开心扉,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愿意交往的人互动,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恣意抒发自己的情绪,这对他们情绪的发展和完善有着积极意义[2]。但是,这部分学生一旦走进现实世界,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真实的人际交往模式,网络世界的开放未必代表现实时机中可以自如地与老师、同学从容的交往,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部分学生在网络中走向更加自我封闭地道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部分学生难以甄别负面信息
在网络自由的环境下,各种声音嘈杂,反而让人们忽视了专家学者的声音。高职院校学生缺少成熟的分辨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往往会被信息带着走,甚至相信虚假的信息,甚至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当一些虚假、负面的信息长时间围绕在高职院校校园时,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为了赚取流量, 部分人为牟利而采用低俗的形式博取网民的眼球, 完全不顾及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对于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的高 职院校学生来说,更加具有杀伤力。诸如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大网络平台,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 部分高职生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 不知如何筛选,受负面网络信息影響较大。
三、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本质上,预防为先,加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为根本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
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预防心理危机是人们工作的重心,但是容易被忽略了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一个学生的心理免疫能力?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认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徐凯文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让学生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是“空心病”的根本原因[3]。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学生内心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则很容易陷入抑郁的状态,降低心理健康的水平。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治疗”上,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平台,从本质上加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建设,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家国情怀”的教育是一种能深得学生人心的心理动力剂,是人们对以血缘传承为基础的家庭的归属情结,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恩情结,“有家才有国”,上升到“国”即认为国是千万家,是扩大了的家,是个人对家国的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是一种刻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层的文化传统基因和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以“家的温暖”来打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父母对于家的奉献, 自己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则容易赢得他们的认同。一个学生如果内心有了家庭的责任感,归属感,那么他的心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生命的价值感,而这样的价值感、存在感是一个人生活的动力与勇气。
(二)具体方式上,以互联网为手段,分清主次、点面结合,全方位覆盖,建立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1. 建立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强化大数据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目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可以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结合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挖掘、整理等工作,从而为其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保障[4]。自2020 年至今,学院采用苏心App 组织全院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积累了大量数据。通过软件分析功能,可以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各个系部的学生心理建设方面情况的差异性合理分配心理咨询老师、心理活动场所、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总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有效分析、数据整理、资源统筹等工作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优势。
(2)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功能
实际工作中,心理老师、班主任在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会发现有异常表现的学生,但是老师的人数、精力都是有限的,被发现的只是少数,很有可能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角落,可能就有部分学生躲在自己的壳里出不来。为了尽可能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心理咨询,QQ、微信、互联网平台、论坛是获取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作为实际工作的心理老师,要学会使用网络平台来掌握学生的普遍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看到网络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但是面对网络时代的客观现实,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 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网络工作室、 网络咨询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心理指导。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功能,模拟学生的不同生活,使学生看清事实, 从内心深处感受对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见面咨询与网络咨询结合
实际工作中,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与咨询的老师见面谈话,或者说在疫情期间不方便面谈,那么网络咨询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可能在网络上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烦恼,从而缓解自己的情绪。一个咨询老师不可能加所有学生为QQ 好友,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解决:在院系层面开设QQ 热线,在线的工作人员是经过院系心理指导老师培训的心育委员,每天各个时段都有学生在线辅导,让这些心育委员成为与普通学生交流的第一道防线,由QQ 热线工作的心育委员每天固定时间段向系心理老师汇报情况,如果有紧急情况就立即电话汇报,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就QQ 留言。之后,心理老师与线上咨询的学生进行网络咨询,如果咨询的学生愿意见面咨询,则启动下一轮见面咨询。
(4)线下面授与线上交流结合,关注学生整体心理健康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等网络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从文献资料及课题组的教学经验、学生访谈情况来看,网络平台至少有四方面作用:一是学习可以拓宽教学渠道,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实现远程自主学习;二是可以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增强课程内容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三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不断探索课堂与网络平台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四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个性的培养和发展。[5]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学生在线下课堂上不太好意思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网络平台上却是侃侃而谈,因此我们学院利用尔雅平台线上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疫情期间,学校采用线上直播与尔雅平台相结合的形式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为提高网课的质量与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设计中加入“心理调查”这一模块,给上课的学生分成了十个组,每个组一个学期完成一份校园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QQ、微信文字交流、视频访谈等形式,围绕“在大学三年中,你是否赞同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吗?”,“你觉得内向的性格有必要改变吗?”,“认为有价值的人应该是一个各方面都出色的人吗?”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十个话题进行调查,各组统计出所选问题调查后的百分比及理由,小组形成报告,内容包括小组分工、调查百分比、调查学生的理由说明、小组的总结和反思,完成之后报告以及所拍的照片到尔雅平台上传,并且在网络课堂上当众汇报,与课堂上的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讨论,老师最后给予点评与总结。同时,任课教师采用在线问答、讨论等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实际效果目前看来是比较满意的,甚至有些学生在线上的表现是比面授时更加活跃大胆。从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普遍的心理状态,而这些信息的获得也是平时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基础。
2. 利用大数据,分清主次,重点人群重点关注
心理工作面对的人群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次,对心理危机的识别主要借助大数据平台,运用“大学生心理成长精准支持系统”将与学生心理危机因素相关的数据抓取出来形成心理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初步筛选出可能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大数据平台数据繁多,必须从海量的数据中,抓取有可能形成心理危机的关键要素,从高职学生中容易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入手,结合高职学生个性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体成长史等综合因素等,具体内容包括新生心理普查中个性因素,包括性格特质、情绪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数据来源为EPQ 量表结果;社会支持系统,包括自我评估和主要社会关系,数据来源为LES 自评量表和学生登记表;家庭支持系统,内容包括家庭类型(指双亲健全、单亲、孤儿)、家庭成员构成、家庭经济情况、个人或家族自杀史等,数据来源为学工系统; 学习生活事件,包括挂科、学习预警来源于教务系统等。
(三)上下合力,全网覆盖,充分发挥整个学工系统的作用
学生生源复杂,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都不一样,问题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总人数较多,这样的状况仅仅依靠心理老师一个人,这个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三个案例最终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不只是心理老师一个人的努力,上至学院层面下至班主任、学生干部,整个学工系统共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学校要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不安全事件,维护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在系级层面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提供有力的指导,系一把手、德育主任应该负责与全院各個部门的协调工作。班主任、心理指导老师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老师,应站在最前线给予学生情感的支持与力量,同时做好家校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实际上,仅仅依靠上层建筑是无法解决好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要运用学生的力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上下胡同的“情报网”,心育委员、宿舍舍长、班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等都应该成为这个“情报网”中的核心成员,只有全网覆盖,院系老师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住学生的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是繁重的,在网络时代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是网络本身也是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要做到分清主次,点面结合,上下合力,全网覆盖,从本质上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在机制,我们有信心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可能降低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频率,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