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发生了全面的升级和创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的检测,更是学生核心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体现。在小学写作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性学习,教师需要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教学资源的同时,将微课教学引入写作课堂,利用学术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困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确保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资源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形式,微课资源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要掌握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微课资源,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提高作文水平。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真实情感的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师生交流时间有限、课件所能呈现的内容有限,导致学生对作文提不起兴趣、思路打不开、词汇匮乏,最终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
在新课标的改革和创新的条件下,教育从义务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形成。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用手中笔写心中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现有的以PPT为主的课件中加入微课资源,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精品小视频代替以往的文字呈现或老师讲解等老旧方式,用一张张自拍的图片、一帧帧生活视频,呈现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回顾生活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微课资源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单方面的筹办,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搜集。这样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动性。
二、运用微课资源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1.以教材为基础,激活写作体验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人文情怀的起点,小学时期的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体现和价值观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课程开展的关键,利用微课资源开创新式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
微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推动和完善教学方式的开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从课文中择选优美的语段和精美的句子。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想象”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语言的写作手法和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开展模仿对比练习。“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女子,漫山青绿是它的宫殿;春天像一个温柔的女子,暖暖阳光是它的保护罩;春天是一个开朗的女子,绾绾清风是它的轻声细语”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一段话,选定描写的事物,了解它的特性,运用修辞将其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续写,按照课本内容的意思,掌握动词与名词搭配的定律,开始动脑思考创作,提高探索能力。
2.以生活为基点,提升写作能力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作文素材中找到客觀事实依据,让读者阅读起来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好的作文是有教育意义的,在描述一段故事的话语中,了解故事本身的情感,深入学习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以生活情境作为文章情节,使读者在通俗易懂的条件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展示能力。
学生进入学校前,接触得最多的人和事都来源于家庭,父母的情感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心态的变化。在成为学生这个身份之前,他们是孩童,天真烂漫、活泼开朗,所以本节课作文的核心就是以父母的情感为中心,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关心。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我想对您说”,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文章,学生发现都是描写的父母之爱,抒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归课文内容,找一找描写母亲和父亲的外貌、动作、神态的语句,让学生自行品味如何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形象,这样的联想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为写好一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父母的样子。通过模仿,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人物的描写水平。
3.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坚持核心素质培养理念,让学生感知到写作的快乐。为了让学习氛围更为活泼和有趣,吸引学生求知的目光,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进一些视频,动态视频和文字板书相互照应,既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也使得写作教学更为有趣和高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教育策略和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对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坚持。教师可以结合科技和网络信息,为写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单元写作“我学会了XX”的开展和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感同身受的视频或者图片,比如本单元学过的《小英雄雨来》,课后让学生观看这节课的影片,通过视频的教学和展示,直观地感受课文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学习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在《铁杵成针》和《囊萤夜读》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蕴含的坚持不懈的高尚品质,也学到了奋发向上和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没有让自己学到什么,就像在学校的校园里,看见了清扫校园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让自己学会了感恩;再比如,在家里看见了父母忙碌的身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和感恩父母……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创设生动情境,渗透写作技巧
微课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收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收集和探索。写作技术和写作方法的传授对于教师来说是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类型,也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为了减轻负担,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穿插到平时的授课中,让学生慢慢吸收和理解,这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轻松愉快,而不是沉闷无聊。成长跌跌撞撞,需要勇气,但人总要学会长大,就像荷马所说:“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就多。”“长大”就在那一刻,一个偶然的时刻。比如,在三年級上册“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聊一聊自己眼中的世界的颜色与特点,先思考一下,想一想自己身边的景色。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一些好看的风景图片和一些简短的MV,帮助学生规整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强烈的颜色冲击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动态画面给予学生动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想法和思考得到了展示和发挥。然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景色和颜色,在了解别人眼中的世界后,对比一下自己的世界,看看自己的世界中有哪些特点和美点,然后教师组织汇总学生眼中世界的样子。它是彩色的,五彩斑斓的;它是幸福的,快乐圆满的;它是简单的,清澈透明的……教师总结过后,带领学生书写自己眼中的世界。
5.以经验为中心,打破思维牢笼
微课资源的运用可以使写作教学更加有趣生动,这是好的开始,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牢笼,推动写作教学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因此,结合生活经验学习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有利于写作课堂质量的提高。
写作需要阅读积累和书写练习,在阅读积累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本知识的延伸,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内心世界。在书写练习中,学生需要结合教师教授的写作技巧,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平淡无味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使得平淡无味的文章得到升华和创新。比如,在五年级下册“那一刻,我长大了”的写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感受自身的改变与成长,能高效地写出故事,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正直的乐观成长的影片如《不爱哭的小男孩》《相信自己》等,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过程。然后教师将一张“小小孩”的照片展示出来,说:“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没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这里是我们成长的起点。”然后,教师用一个简短的MV展示一个人的成长变化,比如2011年央视少儿频道拍摄的公益广告《Family》,展示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为顶梁柱的故事,少年一点点长大,父母一直默默陪伴,整个家庭在爸爸的支撑下过得幸福美满。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慢慢变老,爸爸已不再是顶梁柱,妈妈也弯下了脊背,家庭变得漏风寒冷,少年明白了自己该成长了,慢慢地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父母可以怡享晚年。这个影片告诉学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在变老,而我们要学着长大!影片播放完,教师就带着学生探讨一下“自己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自己的父母变老了,或者在哪一刻,觉得自己长大了”,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慢慢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有利于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最后,教师指出本次写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写一篇记叙文,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表达真情实感,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安排写作教学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能打开学生思路,提升个性化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学情分析,立足于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收集整合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写作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因此,结合微课资源是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