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璟
(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从现代化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与行业密切相关。目前,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繁荣为物流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大环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云仓、EDI系统、RFID 技术及无人操作设备的应用颠覆了物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运作效率,将带来行业的整体变革,因而行业对人才需求将产生巨大变化。
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目标,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改善人才供需矛盾,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一定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方式,这也是教育部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了培养能够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向应顺应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在总结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模式,通过加强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措施,不断探索实践平台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策路径,增强学生市场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全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的部署,未来物流行业将以“提高物流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依托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等领域产生变革,推动社会物流总量、规模向新的级别增长,提升社会经济资源流通效率[2]。《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明确物流费用率降低12%的目标,展现了物流行业未来向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趋势。
智慧物流以自动驾驶、无人仓等智能设备应用为代表,在物流领域各环节运用互联互通的物流设备,对国内众多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提出升级挑战,与国家新基建投入领域相适应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成为未来物流行业发展重点。未来五年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各区域政府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领域,也是物流园区、数字化乡村、冷链等物流领域向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基础。
过去,物流业主体分散,水平等级参差不齐,物流业违法失信主体行为监管难度大。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新的工具,在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实体化运营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在交通运输、税务、海关、工商等部门投入建设了物流信息平台,伴随区块链技术广泛商用,规范物流商业行为监管、完善物流信用记录和契约履行情况、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传统企业在智能科技时代面临的重要改造问题就是数字化,物流行业也在未来发展中面临数字化的挑战。只有借助新技术,将伴随物流产生的数据转化为信息,重构业务流程及组织管理体系,用数字化驱动整个供应链流程信息透明化,才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我国制造业正向高精尖升级发展,生产制造领域的供应链柔性化是保证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硬指标。众多生产制造企业将产生一体化供应链服务需求,对物流企业而言,不能只提供物流运营业务,更需要具备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实现供应、生产制造、消费需求的无缝衔接能力。
从经济发展趋势上看,打破城市行政边界,打造围绕核心区域的大范围经济群能发挥核心区域的带动作用,使群内个体产生协同发展的加速作用。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区域物流一体化基础设施联通、运输系统、资源共享、信息融通和管理政策统一化发展,将会推动物流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应急物流在我国现代化物流体系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灾难和全球经济情况复杂的背景下,加强物资储备量、物流响应能力和抗冲击能力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经济稳步发展。在新基建和新技术的驱动下,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是未来完善国家物流体系的重要内容。
物流行业就业吸纳能力强,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 年物流运行情况分析》统计,2019 年末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数5191 万人,比2016 年增长了3.6%。从结构上看,传统物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物流相关岗位对专业化人才要求不高,但是随着商业模式改变和技术变革,物流相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有所变化,近年来物流人才专业化程度提升,快递、多式联运相关岗位均达到年增长率达8%-10%,道路运输在运输类岗位中增长较快[3]。可以看出物流行业未来将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因此,用人方向将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由于物流行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服务功能不断系统化、业务运作网络化、管理手段与设备智能化,相关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将全面化,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能掌握应用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从岗位上看,与物流相关岗位主要有操作类岗位、专业类岗位、技术类岗位、服务类岗位和管理类岗位,其中需求规模较大的岗位是专业类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具备实训实践条件的课程教学内容也侧重于传统物流基础操作层面,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对当前物流岗位中必要技能缺乏深入研究,在将岗位需求技能转化为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点时还存在偏差,缺乏对未来物流岗位发展需求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
在育人模式创新的方式上,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目前物流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欠缺深层次的融合平台,合作浮于表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侧重于学科体系设计方式,缺乏以具体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实训一体化设计,实际中表现为院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差异[4]。在数智化背景下,物流行业设备向数智化方向发展,显现出技术密集型行业特点,但是院校投入建设的实训教学设备无法及时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有明显的滞后,与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不匹配,收效少,效益低。在师资方面,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企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整体看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度也不理想。因此,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过程中,院校和企业都应发挥作用,通过产教协同方式建设统一的培养目标。在顶层战略设计上,应着力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岗位应用技能为主要目标,并从全面育人的角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重技术、强应用、善钻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在企业岗位上的实操能力,使学生具备不畏困难勇于钻研的工匠精神[5]。抓准适用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企业行业市场需求、学院专业群特点和学生能力基础,因材施教,并且要校企双方协同合作,建立动态跟随的培养方案机制,使培养方案能紧随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打造出校企共建的物流专业培养特色,通过合作共赢的目标设定吸引更多区域物流企业参与到院校的产教融合中,容纳更多的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院校培养人才目标与企业用人和岗位培训目标更好对接,并将合作的成果辐射到整个行业产业链上,使学生能获得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也使企业能更好地留住人才。
项目管理是管理中常用管理方法,主要特点是可以围绕具体的某个项目需求来组织资源,实现项目的推进,此种形式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工具、技术,在对目标的设定上和实施效果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6]。基于项目管理的模式,院校和企业能够共同配置资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协同设计,从上至下形成一体化项目推进。
在宏观层面,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物流行业相关企业协同育人的责任要重视和明确,要围绕协同育人推出一系列的项目。一方面给企业开放优惠利好政策,增强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另一方面鼓励院校在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上有所突破[7]。围绕项目目标,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结合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密切交流与合作。
微观层面,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机制,企业提供给学校专任教师实践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项目组教师的实践效果进行考核,保证教师每年在合作企业轮训基础上参与到教师课堂效果评价体系中。院校参与项目的教师团队根据校内教学知识结构和实操训练条件与企业实际岗位进行对标,淘汰陈旧知识和技能模块,添加需要掌握的新技能教学实训模块。院校教师在项目推进中要承担学生与企业师傅沟通的桥梁,要通过与学生密切联系掌握学生心理和专业能力发展状况,及时与企业沟通,并与企业师傅交流教学教育方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参与到企业培训设计和能力提升教学设计中,使企业的讲座和培训内容更能因材施教[8]。通过轮训,保证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当地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行业前沿和企业真实岗位操作情况传授给学生、融入到教育环节。鼓励企业员工进入校园为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带到教学中,参与教学,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考核,以行业标准、企业操作流程作为考核依据,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保证后续在真实岗位工作中能良好衔接。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如图1 所示。把握“以需求为导向、顶层项目引领、校企深入协同”的原则,整合院校资源以及区域内物流企业的资源优势,合作院校共同探讨,进行校企合作协同与共建,紧密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企业从行业内前沿趋势的角度,为学校的物流专业发展趋势提供最新的知识技能缺口信息,院校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中进行及时调整,不断根据行业企业的信息优化改善自身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在项目的引领下,校企通过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目标、机制和评价相协同的体系,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9]。学校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储备保驾护航,促进物流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人才支持。
图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机制
具体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方式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完善组织保障和协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行为规范,通过规章制度保障双方利益。
2.院校和企业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和内容与企业同步。
3.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建立一支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搭建课题开发研究以及学生技能竞赛等平台。
4.校企以开办订单、定向班形式搭建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定向就业协同育人平台。院校根据企业岗位发展需求中对知识和技能的缺口信息转化为培养目标,引导教学体系设计和对应的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保证人才顺利输出,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
5.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来进行评价与考核,评价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项目成员应该积极地为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努力,企业和院校应该将项目目标纳入教师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中。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数智化背景下,应结合企业行业提供的物流岗位急需人才及企业内人才晋升途径,打造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适应岗位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结合自身兴趣和行业需求形成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发展[10]。打造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晋升匹配、职业素养课程思政融合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课程体系
在数智化背景下,物流行业用人标准越来越专业化,主要的岗位类型有管理类、技术类、专业类、操作类和服务类。其中管理类主要要求能够通过管理他人实现目标,业绩考核也以团队业绩来衡量。技术类要求在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升级、创新能力。专业类主要需具备物流基本技术知识和技能,如仓储配送方案设计、物流设施规划设计、物流运营与成本控制管理、风险识别和控制等。操作类要求有一定的身体素质,能操作先进的设施设备。服务类需要具备跟进客户、解决客户问题的能力。
从职业晋升路径上看,各类型的岗位晋升主要通道有物流操作运营方向、物流规划设计方向、物流大数据运营方向、物流信息化设计运营方向、物流智能装备设计运营方向。其中物流操作运营通道主要以仓储配送、货运配送、快递、营销客服为基础向相关业务的管理岗位晋升,最终发展成业务咨询专家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物流人才。物流规划设计方向通道以仓储规划、园区规划设计、物流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为基础向物流基建规划设计、物流运营规划设计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专家级物流规划管理和咨询高端人才。物流大数据运营通道主要从数据采集、底层数据处理岗位向数据分析、业务分析、算法设计、数据架构等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大数据技术顾问、大数据运营管理等要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物流信息化设计通道主要从研发、设计出发,向产品设计、产品研发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专家级技术顾问、产品运营、产业创新方面高端人才。物流智能装备设计运营通道主要从物流支持、来料检验、设备装配、设备维护出发,向工业设计、机械设计、供应链运营、生产运营方面发展,最终成为产品架构和研发质量控制方面专家级高端物流智能装备设计运营人才。
根据物流行业职业导向,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贯穿到所有实践课程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均增加相应岗位对应的实践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变纯理论课程占主流的局面。
每个学期与企业协商进行校内、校外交叉实践,所有课程全部设置实践实验环节和学时,实现每科必练,巩固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全程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专业教学四个学期,形成一个完整、不间断的全程校企交替实践教学过程,同时,引入与岗位适应的“1+X”证书,推进课程改革,改变集中性实践教学,加强岗位核心能力适应性培养,重点考虑课程开设目的、内容、形式及时间等方面,引进多款企业中常用的操作软件,进行专业教学模拟演练,开设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工业制图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在对应岗位中需要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向不同的岗位晋升方向选择课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产教融合的意见》精神,职业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促进供需对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最终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共同努力。因此,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实践为主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经济转型中必备的创新意识,才能较好地实现校企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物流行业岗位晋升通道技能发展中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围绕智慧物流行业产业相关领域创新创业点打造对应领域的创新创业案例模块,在各岗位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这些模块,增加各岗位对应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训的融合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在对应的晋升通道中向专家级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
1.结合区域物流行业的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比例,实现“学、练、训”的有机结合,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加大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训”环节的课时比例,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企业的真实任务中完成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并且将创新模块融入到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培养的所有阶段,形成一个基于实践的连续不间断地创新教学体系。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同时融入行业工作标准,按照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到位,实现与企业接轨,让学生与企业的磨合过程更加顺利通畅,真正的能够为企业节约人力培训成本,创造价值,从而提升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主动性。
2.校企携手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团队
管理人才在企业晋升渠道中是与技术人才并驾齐驱的,不论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需要创新的思维才能适应转型时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和院校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共同的目标。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共同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进行调整,将创新创业团队培养设计融入教学和实践全流程中,校企双方共同打造创新团队,企业鼓励员工参与到院校的创新创业团队中,混合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基于院校体系参与多样化的创业大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学生与企业的交流更加密切,为今后岗位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企业对参与团队的职工也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混合创新创业团队也可基于企业真实创新项目,开展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创新挑战活动,为企业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平台,院校可结合学生参与过程信息和企业创新项目完成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将参与过程和结果以一定形式与学生在校评价学分进行转换。
根据院校与企业双元主体协同育人目标,开展全流程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活动,需要建设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促进院校评价体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为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成效提供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为工作的深入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为此,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制定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共同制定,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构建,一个维度是院校和企业分别对学生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另一个维度是学生和社会满意度评价。
1.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围绕院校和企业共同评价整个培养的过程能否达到数智化转型趋势下物流行业相关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学生对岗位必备技能掌握情况,参与实习实践学习的成绩,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情况,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等。院校和企业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实习效果综合评价,比如学生在具体岗位的操作情况、学生参与企业工作的贡献度、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情况,学生通过实践具备的岗位能力等级评价等。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评价的结果互相共享,并有机地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用人标准和院校人才评定标准中,有利于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院校改进课程设计,有针对性与企业岗位匹配,为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提供保证。同时,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及时将学生综合评价结果反馈给院校,有利于院校了解院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改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缩小行业人才供需差距。
2.学生和社会满意度评价
学生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后需要互评和自评,并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从课堂组织形式,教师授课效果、课程内容实用性及企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匹配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毕业后,需要定期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并调查学生对在校期间学习内容的岗位适用性。综合在校生和毕业生评价结果,院校和企业将改进协同育人培养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在构建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将社会、行业、岗位对于学生品德、职业素养和个性发展的相关教育要求融入到课程中,创新课程思政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岗位技能,也提升综合职业素质。通过企业导师的引领和在真实工作项目下的实习锻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钻研、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优良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自己设定正确的求职目标,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能够高效地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
院校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课题,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制度、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互利共赢。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校企双方共筑培养目标,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最新行业岗位要求对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及评价方式中,协助院校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实习实训条件,提升教学内容的岗位适用性,打造既懂教学,又会实操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开拓的思想品格和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让学生真正了解物流行业的生产流程,为成为职场人设定明确的目标,作出清晰的职业规划,提高学生对院校、专业和企业行业的认可度,为行业的蓬勃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