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化、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等特点。其中,实践性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并通过实际的练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表述,应对日常的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语言技巧,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将所学的课程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社会实践,使语言技巧更加熟练,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性的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能力。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多种方法,如朗读、写作、阅读等,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
一、传授朗读的方法,闲对风光独自游
1.找好“切入口”,使情动于衷
教朗读的方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找好切入口,牵到“牛鼻子”,即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
课文《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里面“猴王”的形象?我先提了一个问题:猴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发现了猴子的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聪明、机敏和急躁。他们还在课文中找到了与这些特征相关的描述。我让他们“汇报”,一个个争先恐后,把群猴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尖着嗓子,有的憋着声音,有的还加上了抓耳挠腮的动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所谓的“猴王”,与其他猴子相比,有何不同?这下学生们都开始了探讨,并有了他们各自的朗读演绎。
就这样,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入情入境,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情感,理解了课文内容。
2.巧用“好资源”,让声显于外
在这个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信息资源,的确让课堂增色不少。特别是在进行朗读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信息技术更能够凸显其优势。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使用课件或各种语言学习材料等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的朗读规范且声情并茂,配乐又能进一步渲染出文本的意境。通过聆听课文的朗诵,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发音的技巧,并通过观察语调的变化来体验声音的美妙。
二、运用丰富的语言,胸藏万汇凭吞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候,言语或和蔼得体,或幽默风趣,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就会自主地去积累语言,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去表达,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
我特别重视对教学观点和教学语言的提炼。在一次作文指导课“写春天”中,我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中發现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景色”的直观描绘上,有些刻板。要怎么引导他们把春天写“活”呢?
我给了他们一个字——“闹”,分小组讨论:怎么从这个角度描写春天。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包括:动物“闹”——青蛙苏醒过来,迫不及待地跳到水面,呱呱呱,尽情高歌,释放积压了一整个寒冬的激情。人物“闹”——农民忙耕作,为一年撒下希望;孩子们脱下厚重的棉袄,换上轻便的春装,忙着玩耍;姑娘们忙着比美。这么一来,以“闹”字为主线写的“春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春回大地的喜悦和春光无限的美好……
两相比较,学生们被这些文字吸引了,他们也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提出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的观点,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春天、描绘春天、亲近春天……课后,学生们都用心写出了一篇篇作文。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条条曲径通幽芳
1.得法于课内
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堪称经典之作,学生非常喜欢。及时利用学生这股热情与兴趣,结合课文介绍并引导阅读原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本涵盖古今中外,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去阅读,将非常有利于推动学生理解优秀文化,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累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拓展阅读中,从理解、积累到拓宽、延伸、深化。
2.激趣于课外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经常搜集有益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除了一些经典名作,我也推荐诸如几米绘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等一些兼具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现代读本,让学生博览百家之长。我们还经常在班上组织小型朗诵会、知识竞赛、“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其阅读兴趣。
3.得益于亲子
家庭的读书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每学年新接手一个班,我都会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们聊聊关于亲子阅读的话题,鼓励家长们创设家庭阅读环境,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体验书本带来的喜怒哀乐。然后,在家长微信群里,定期交流,集思广益,谈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点子。班里也时不时举行一些关于亲子阅读的汇报活动。阅读需要坚持不懈才会有效果,家校联手,亲子阅读,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学生才更易 “得益”。
四、提高审美能力,润物最美细无声
1.反复吟诵,感受诗词语言之“美”
反复吟诵是解读和感受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的途径。《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读诗、唱诗、吟诗、诵诗”,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吟诵,学生品读到诗歌语言的凝练,朗读出此起彼伏的音律变化,感受到诗词的语言之“美”。
2.创设情境,领悟诗词意境之“美”
在吟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剪辑的音乐,再出示精心挑选的春景图,学生们边听边看边自由交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学生们听到了风雨声声,鸟鸣啾啾,看到了遍地落花……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中,被感染,被熏陶,感受到了动静的结合、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他们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其美而深远,激活了他们的情思和联想。
3.拓展思维,延伸诗词情感之“美”
《春晓》全诗在“花落知多少”这一句中悄然作结,这首诗究竟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有的学生认为是“伤春”,有的学生认为是“喜雨”,有的学生认为是对春天的热爱……
诗词的内蕴之美,因个人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赞赏其独特见解,并因势利导,领着学生挖掘诗中蕴藏的情感之“美”。学生的思维拓展,既把握了整首诗的“神韵”,又深化了对“神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让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经验与诗词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活了自身的情思和联想,延伸了诗词情感之“美”。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