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彦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義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面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山教育有着怎样的发展目标与思路钥 将如何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钥 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钥 本刊记者对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彭晓新进行了专访。
《广东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对此,中山教育有着怎样的认识?
彭晓新: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强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
着眼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立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局,中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东教育》: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中山教育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彭晓新:近年来,中山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中山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未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依然面临较大挑战,”上好学”需求问题待破解曰 二是教师编制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未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曰三是教育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教育评价改革有待深化,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曰 四是科学教育理念尚未牢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有待创新。
《广东教育》: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中山教育制定了怎样的发展目标和问题解决思路?
彭晓新:我们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善、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 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人口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教育适应与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同类城市前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强市、 高水平的学习型强市。
中山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信息化智慧化为依托,以提升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核心,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高效益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格局,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机制,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发展体系,打造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健全教师发展支撑体系,完善教师激励保障体系。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探索数据驱动教育治理新模式。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提高依法治教水平,推进学校集团化办学,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深化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广东教育》: 高质量教研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为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山进行了哪些探索?
彭晓新: 我们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教研队伍建设、内涵建设、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教研模式、方式、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配齐配强教研队伍,搭建教研工作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管理决策的平台,深化教研管理及教研工作评价制度改革,激发教研队伍活力,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支撑、引领、辐射作用。
完善教研机构设置。 设置市教研室和市教师发展中心 2 个教研机构。其中,市教研室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实施质量监测,管理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 为主要职责,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及成果推广、全市教育质量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等。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市教研室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镇街根据实际情况从学校聘请特约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形成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
构建三级教研体制。 市级层面以学科教研员为主体,通过学科中心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曰 镇级层面以镇街教研员为主体,通过镇街中心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曰 校级层面以教科研组长和教师为主体,以学科组为载体开展教研活动。
健全教学视导机制。 以集体教学视导为主要形式,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走近教师、关注学生,通过听课、评课、座谈、微讲座等方式,了解教学动态、诊断教学问题,指导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学方式,推动破解制约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的矛盾和困难问题。
创新教研联系机制。 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组织教研员深入乡村学校、 薄弱学校持续开展蹲点教研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实施主题研训。 通过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项目式培训等新型培训方式,开展新课标培训、教材培训、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教育信息化培训、 试题命制与分析培训等多主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深化教研内涵建设。 开展“未来课堂”改革、”爱种子”工程、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建设、高中”双新”专项研究、中高考备考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项目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广东教育》:目前,中山在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上,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彭晓新: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着眼于内涵建设,大胆突破瓶颈和障碍,深入推动改革创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有效构建”大德育”格局,联动实施“大思政”,实现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大中小学书记开讲思政第一课全覆盖曰 确立”幸福德育”品牌建设路径,抓住班主任核心力量,补齐家校共育短板,初步形成家校社合力育人工作格局。 大力推进美育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相关平台覆盖全市 330 所中小学校,参与师生近 60 万人。 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出版义务教育系列《劳动课》教材,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教育,推动创建 3 个省级、3 个市级劳动教育基地以及 9 所省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200 多所学校自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或劳动实践室。
区域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 2022 年,全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18 所、普惠性民辦幼儿园 4 所、 公办中小学学校8 所,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 2660 个、规范化幼儿园学位 7175 个、 中小学学位6000 个曰新增 3 个教育集团,累计成立市级教育集团 8 个, 覆盖 11 个镇街 17所中小学校,成员学校在校生超过 3 万人。
“双减”更加走深走实。印发《中山市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等12 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指导意见,统筹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曰探索并形成”自主淘宝”课后服务中山模式,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参与率约 80%,教师参与率 93.7%。
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积极打造教育领域领军人才,24 名教师入选 2022 年”中山英才计划”教育和体育领域特聘人才,81 名教师评选认定为中山市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曰2022 年,6 名班主任获省级能力大赛一、二等奖,2 人获全国大赛一等奖曰建立直属学校后备校长、后备副校长人才库,入库人才 135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