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2023-07-13 09:26黄秋平
广州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败血症脑膜炎青霉素

黄秋平 吴 静

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广州 511400)

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从而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多数是因感染细菌所造成,经调查发现,我国多个地区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诸多研究报告中提及无乳链球菌引起新生儿败血症[1]。无乳链球菌又有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之称,是引起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的一种重要致病菌,可造成全身性严重感染且病情危急,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调查发现,在新生儿败血症中GBS败血症新生儿占比高达85%,该致病菌属于革兰阳性菌,在孕妇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中分布,新生儿受到感染侵袭后,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甚至直接危及其生命。近年来,临床GBS败血症新生儿发生率呈升高势态,因该病造成的死亡新生儿病例也明显增加,故受到医学研究的广泛关注,临床对GBS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次研究对2018年2月—2021年11月收治的21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新生儿展开研究,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时间:2018年2月—2021年11月,选择21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新生儿为样本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临床资料。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件号:伦文批第(2022082501)号]。纳入标准:①纳入新生儿有临床异常表现,经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或其他无菌腔液)提示GBS阳性;②以《实用新生儿学》为参考,纳入患儿均与诊断标准相符:有程度不一的体温升高、反应不佳等表现;血培养GBS阳性;③具备真实且可靠的病历资料。患儿一般资料:男/女=11例/10例,胎龄36~41周,平均胎龄(38.69±3.25)周;日龄28 min~15 d,平均日龄(7.58±2.31)d;出生体质量2.17~3.9 kg,平均体质量(3.17±0.52)kg。

1.2 方法

实行回顾性调查法:①对21例GBS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儿住院病史和产妇孕检、治疗资料,涉及性别、入院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入院时间、出院时间等。②观察患儿的首发症状及表现,涉及发热、气促、呻吟、发绀、抽搐、低体重、吃奶差、呕吐等。③于治疗后,采集患儿样本实施血培养、脑脊液培养、血常规、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测,样本采集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根据检验标准实施操作,测定以上指标。④影像学检查:实施胸部X线检查,进行头颅MRI检查。⑤药敏试验:利用血琼脂平板,根据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系统鉴定细菌菌株,如分离出GBS菌株,利用纸片扩散法实施药敏试验。⑥对患儿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早发型、迟发型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根据感染发病时间,GBS败血症新生儿分为早发型(发病年龄在出生7 d以内),有19例;迟发型(发病年龄在出生后7 d以后),有2例;早发型和迟发型患儿的性别、分娩方式以及胎膜早破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型患儿1分钟Apgar评分(9.74±0.11)较迟发型患儿(10.00±0.00)低,母体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率迟发型相对高(P<0.05)。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早发型、迟发型患儿临床资料比较

2.2 早发型、迟发型患儿临床症状表现比较

21例患儿出现发热症状4例、发绀4例、气促症状12例、呻吟7例、抽搐1例。见表2。

表2 早发型、迟发型患儿临床表现比较 [n/%]

2.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6例、升高8例、降低7例;C反应蛋白:正常5例、升高16例;降钙素原水平均升高;合并症:1例合并脑膜炎、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合并新生儿低血糖,合并新生儿高血糖症、新生儿休克各1例;21例血培养阳性;1例脑脊液培养结果异常,其他均为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结果

头颅MRI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1例右侧大脑半球脑膜增厚;X线检查提示新生儿吸入性综合征6例、双肺新生儿肺炎4例。

2.5 新生儿预后结果

21例GBS败血症新生儿均实施抗菌药物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4.86±2.33)d,治愈19例(占比90.48%)、1例病情好转后家属要求签字出院(占比4.76%)、1例家属要求转上级儿童医院(占比4.76%)。

3 讨 论

新生儿败血症指不足28日龄的新生儿血液循环受到病原菌入侵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后出现一系列全身性症状,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尚无成熟的免疫系统,受到病原菌入侵几率较高。GBS属于泌尿系统、肠道系统的寄生菌种,健康群体有15%~35%的带菌率,一般无特异性症状表现,携带病菌的孕妇在妊娠期间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GBS上行从产道向子宫、胎膜扩散,一方面造成孕妇子宫内膜炎、泌尿系统感染,另一方面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或出现早产、胎膜早破、孕晚期流产等情况,还可能因GBS垂直传播而引起新生儿感染,引发GBS败血症,且往往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脑膜炎等疾病[2]。对于GBS败血症新生儿在疾病早期具有一定诊断难度,容易发生误诊,而在感染持续发展下,会使多个系统受到累及,病情凶险,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3]。因此,对GBS败血症新生儿及早发现、准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新生儿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故本次研究对GBS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为疾病规范化防治提供可靠参考,进一步提升诊治效果。

GBS是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常见致病菌之一,通常在孕妇生殖道中定植,入侵新生儿造成感染[4]。根据感染发生时间可将GBS脑膜炎新生儿分组,有早发型和迟发型之分,其中早发型多在新生儿出生后7 d内发生,而迟发型多数在新生儿出生7 d后发生。本次研究结果:21例患儿中早发型有19例,占比90.48%,迟发型有2例,占比9.52%;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迟发型患儿2例均出现发热症状,且1例伴有抽搐,而早发型患儿多数表现为气促、呻吟,部分伴有发热、发绀,两者在临床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见,GBS败血症新生儿不同发病时间其临床表现及症状有一定差异,同时均有明显的血象变化,机体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水平发生明显变化[5]。本次研究发现:经实验室指标检查发现21例患儿第一次检查的白细胞、中性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部分患儿正常,部分患儿升高,也有患儿存在下降情况,比如白细胞(1.66~32.62×109/L)、中性比例(49.8%~78.1%);KSCRP(<2.5~19.15 mg/L);降钙素原(<0.01~>100 ng/mL)。此研究结果论证了GBS败血症新生儿存在明显血象变化的结论。此外,对于GBS败血症新生儿影像学检查为重要诊断技术之一,涉及胸部X线、头颅MRI等。本次研究结果:头颅MRI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1例右侧大脑半球脑膜增厚;X线检查提示新生儿吸入性综合征6例、双肺新生儿肺炎4例。应用不同影像学技术的诊断结果不同,为增强GBS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诊断水平,在实践中可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技术[6]。研究结果表明:早发型新生儿感染GBS后以败血症为主要表现,而迟发型新生儿以脑膜炎为主要表现。本次研究中早发型和迟发型GBS患儿多数存在合并症,21例患儿中1例合并脑膜炎、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合并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血糖症、新生儿休克各1例。通常早发型和迟发型合并症发生情况有一定差异,但本次研究中2例迟发型患儿1例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例合并新生儿抽搐,与早发型患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可能与总病例数较少有关。观察患儿治疗及预后情况:所有患儿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4.86±2.33)d,治愈19例(占比90.48%),剩余2例患儿好转后签字出院及家属要求转上级儿童医院。临床针对GBS败血症新生儿主要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所有患儿血培养均提示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入院后根据病情及辅助检查,早期使用青霉素联合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或病情严重需用美平或单用万古霉素治疗,其中最常用的用法是青霉素联合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待血培养药敏试验回报后单用青霉素,21例中有14例入院怀疑败血症后青霉素联合头孢他啶使用4天,随后单用青霉素,青霉素使用时间10~14天,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连用21天,抗生素合理应用可以改善患儿生存率,尤其是合并脑膜炎者,大大降低病死风险[7]。

对于妊娠妇女而言,GBS感染多发生于宫颈、肛门、直肠、泌尿道等部位,但由于其具备特殊的多糖、蛋白质结构,故可以对机体上皮细胞、肺内皮细胞等入侵,无法直接排除GBS短暂定植于人体局部表皮的可能,因此,也就无法排除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定植于产妇乳头表皮或者哺乳时发生乳头皲裂,造成GBS进入新生儿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的可能,但并不推荐因此而拒绝母乳喂养。GB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早产儿、新生儿感染后均可引起严重不良结局,故目前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感染病因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8]。GBS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特征为中性粒细胞及蛋白渗出进入肺叶、出血等,从而损伤肺内皮、上皮细胞。GBS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的粘附性较强,借助内皮细胞躲避机体免疫清除从血脑屏障透过,进而引发机体炎症反应[9]。从当前医疗水平来看,可选择具备高灵敏度、高特异度且用时较短的筛查方式,提前诊断出母体阴道感染GBS或携带GBS,不仅降低孕妇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可降低新生儿GBS感染几率[10]。GBS对青霉素、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故抗感染计划可适当降低抗菌药物等级,如情况必要可选择联合用药,以防新生儿过早出现高级别抗菌药物耐药情况[11]。本次研究针对GBS败血症新生儿临床治疗应用青霉素,其用药不良反应率低,目前临床尚未发现GBS耐青霉素的相关研究报道,可将其作为治疗GBS败血症新生儿的首选药物,同时结合患儿具体病情实施联合用药,以增强抗菌作用[12]。头孢菌素作为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一种,主要有效成分为头孢烯,疾病治疗期间,药物进入机体后会破坏细菌细胞壁,发挥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13]。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中心修订指南建议(2010年),对于孕35~37周的孕妇可以实施阴道、直肠细菌培养,如检查结果为阳性,则在产程开始或胎膜破裂时予以抗生素治疗,目前围产期GBS防治青霉素得到广泛应用,明显降低新生儿感染几率[14-15]。本次研究主要分析GBS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从而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但由于本次研究所纳入样本容量较少,研究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充分论证结果,因此,后期需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加强菌种的培养、检测,以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

综上所述,不同发病时期的GBS败血症新生儿其临床症状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实施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早期准确诊断疾病,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降低疾病病死风险,更好地保障新生儿安全。

猜你喜欢
败血症脑膜炎青霉素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猪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