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过渡性社会”的理论逻辑

2023-07-13 02:11李金亮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过渡性理论逻辑辩证唯物主义

[摘要]新民主主义社会被称为“过渡性社会”,虽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它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发展史上地位特殊不容忽视。只有全面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准确认知这一阶段性社会的鲜明特征,才能准确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过渡性;理论逻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简介]李金亮,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主任,天津 301616。

[中图分类号] D6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2-0015-04

一、“过渡性社会”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坚定不移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并没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经历了过渡时期(特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节点)。这一时期,中国属于“过渡性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为什么没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涉及到“过渡性社会”的必要性问题。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明确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历史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开展工业化建设和发展经济,把国民经济引入正轨是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没有盲目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了党深刻认识到在特定时代下国情和基本特征,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过渡性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新民主主义社会被称为“过渡性社会”。它是非独立性社会。如何理解这一非独立性的社会形态呢?总体来说,“过渡性社会”结束了“两个半”社会的专制统治,助力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体来说,“过渡性社会”蕴含着这一特殊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维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以由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具有部分社会主义性质,可以由个体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这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三种成分。进一步来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大约占到9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特定时期内有特定的地位,在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方面加以必要限制情况下,允许适当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并最终获得胜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将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政治维度

从政治上的阶级成分来说,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对应的是工人阶级,个体经济主要对应的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对应的民族资产阶级。需要强调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不代表独立的发展方向,因为本身既可以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三种基本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具有对立和合作的两面性,利用合作的一面,可以团结和改造。

(三)文化维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大众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特点。所谓民族性文化要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要体现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科学性文化概括来说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姿态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民主性文化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创作方向,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源泉,用红色革命文化武装人民群众。需要注意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虽然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与社会主义文化却并不完全相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特定年代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要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要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问题、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②

三、“过渡性社会”的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党在“过渡性社会”的总路线,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发展、矛盾观点的运用

联系、发展和矛盾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主要观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經过几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正式形成了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三改”是指对手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比喻为鸟的“两翼”。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化三改”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工业和农业等产业对立,但他们有统一的目标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三大改造,正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反作用于生产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这样的矛盾运动,激发了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产生了在对立中达到统一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以上是从“一化三改”总路线宏观层面来分析。从微观层面来说,亦是如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经济成分、政治上的阶级成分和新旧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联系,始终存在着彼此间的矛盾,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冷静分析当时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促使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化三改”,是党结合时代特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构想出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思想根基。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运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要求大家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必须要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这是特定时代的最大实际情况。过渡的时机、过渡的具体举措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点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有过论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③列宁发展并完善了马克思“过渡时期”的理论。他在领导苏俄无产阶级取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全面考察经济的、政治的等各个方面因素之后,认为“过渡时期”应该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认为,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建设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完成新民主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之后,再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实际情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这三年时间,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遗留问题已经解决。根据国情,中国共产党重新思考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1)关于过渡时机问题,1952年9月,毛泽东指出现在用10—15年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关于过渡的主要内容,1953年1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这一科学的论断正是根据中国“过渡性社会”存在的不断变化来调整社会意识,合理运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给人们提供了处理社会重大问题的实践思维方法,在对待社会重大问题时要有“总体性思维”;在深度分析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科学地遵循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需要强调的是,这条总路线得到了人民的积极响应,涌现出孟泰、王崇伦等一大批劳动模范。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力指向社会生产内容,生产关系指向的社会生产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非常分散且脆弱,生产效率的低下,极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和国家的社会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造。在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面临着很大的实际问题:如何将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如何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具体来说,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三段论”思想。第一阶段,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几户或者十几户的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具有了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建立以统一经营劳动和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产品分配上,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这一结合呈现出部分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最后阶段是建设高级社,取消土地分红,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已经实现。同样,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坚持“三段论”。从成立供销小组到发展供销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建立生产合作社,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大体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萌芽到半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性质三个发展阶段。“三段论”思想关键在于把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农民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党和政府坚持积极领导、采取耐心说服教育和樹立典型示范等方法极大地激发了传统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和循序渐进的步骤,不断调整了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实践证明,这种过渡方法非常符合时代特点和生产力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丰富人民群众的范畴,发挥人民群众的现实性力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都是人民群众。党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措施。

第一,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解决的方法是和平赎买。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处理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一主要矛盾是关键。解决矛盾有暴力手段和和平手段两种方法。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已经有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具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条件,但是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引起严重的后果。党高明之处在于采用了和平赎买第二种手段,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实践证明,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党运用和平改造的方法是相当成功的。成功的依据首先在于党充分利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其次,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有偿赎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补贴,而是让资本家参与工商业管理,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这样充分发挥了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在工商业改造发展中丰富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确认了社会发展的“主体”。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要坚持“主体思维”。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们以“现实的个人”的姿态,集合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和平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充分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思维”,把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改造为人民群众,并用智慧的工作方法使其从事企业经营,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力量。

第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改造人”相结合。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全工商业的公私合营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利润分配是“四马分肥”;最后阶段,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统一调配人财物。在“改造人”的方面,贯彻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改变资产阶级的角色。在企业中,党和政府充分考虑资方各种人员的需求偏好、技能特长、政治素养、能力大小后,给予资方各种人员不同的职位分工,使其在多种劳动形式中创造社会价值。通过改造,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人民,把资本家由剥削别人转变为自立谋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范畴。“人的转化”是党和政府利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范畴的最好诠释,是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实践遵循。

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目标指向必然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特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两大人间奇迹:“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⑤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再到1956年底,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些成就在中国党史、新中国发展史上定将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虽然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在时间向度上与时俱进、理论逻辑上一脉相承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国际更为错综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新矛盾,要继续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等历史经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

[注释]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00.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0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69.

猜你喜欢
过渡性理论逻辑辩证唯物主义
从不同逻辑角度谈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过渡性词汇用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符合美国环保署第4阶段过渡性排放法规的小型柴油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