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并详细论述了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最基本的内容,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呼唤,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契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
一、借助图片、音频、视频、光盘等多媒介形式,营造师生多样化阅读的情境,激发每位学生广泛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兴趣
1.对于小说散文的阅读教学,在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阅读教材文本,积极探索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跨媒介进行阅读实践的条件,充分引入其他媒介进行教学,将文本解读与影视资源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小说及散文中的艺术氛围,提升审美能力。比如,我在设计整本书阅读和教学《边城》(沈从文)时,尝试着让学生先根据文本内容或改编成的电影制作小说主角的标语、广告,提前整理“边城风土人情”,这样他们就可能对边城的历史、环境及沈从文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抒情方式等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便于学生在进行后续的小说作品阅读或从其日常的生活体验中都能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人物形象
2.对于诗歌阅读教学,通过“跨媒介”的形式营造诗歌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优秀的作品都包含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并具有深厚含蓄的思想感情,追求艺术上的独到。
二、依托文本内容,进行情节改编与角色演绎,在历史语境中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1.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都是把文本的字词句段的理解作为其教学内容重点,从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文化内核及审美因素的深入解读。以教授《鸿门宴》为例,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跨媒介”?在教学时,首先,我给学生播放《鸿门宴》的电影经典片段,让学生通过影片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真切地感受到宴会上的惊心动魄,也更能体会到文本中不同人物的处境,有助于理解文本。其次,在疏通了文本之后,我让学生改编课本剧并表演出来,学生在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学生把“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樊哙出神入化的语言“臣请入,与之同命”等和他带剑护盾入门的动作,把樊哙闯帐时的急迫心理、担忧的神情以及视死如归的决心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其对刘邦的尽忠职守,也展现樊哙的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
2.对于戏剧阅读教学,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只是让学生自学为主,就是上课也只是照搬其他文体的教学方法,很少去钻研戏剧的文体特征而应有的教学策略。如:把像《窦娥冤》这类的古典戏曲当成文言文阅读来教,把像《雷雨》《茶馆》这类的现代话剧当成小说阅读来教,这样就直接弱化了戏剧阅读教学。因此,教师如果引入“跨媒介”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呈现戏剧原有的真实情境,让其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从而深入理解文本。
三、借助多媒介形式,学生可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力,从而增强了语文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1.利用媒介资源进行群文主题探究阅读活动。如整本书阅读的《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内容就可形成一个小的专题。《红楼梦》中“人物”“爱情”“风俗”“建筑”“诗词”等等也都可以作为小专题,让学生合作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主题式探究阅读活动。
2.利用媒介资源进行文本主题对比阅读活动。比如,笔者在教授《归园田居》和《短歌行》时,就让学生抓住一个“归”字进行主旨对比探究阅读,陶渊明“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而曹操的“归”又有什么深刻含义?于是,学生利用媒介资源,查找资料,从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两人的性格、家庭出身等等进行主题探究并对比阅读,小组合作完成,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对文本理解也更深入。
3.借助媒介资源拟定问题进行辩论式的阅读活动。教师在文本教学时提前设定出问题,让学生借助多媒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讨论,利用班级QQ群或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主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帮助学生挖掘思考新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