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舞蹈史学”研究史回顾与述评(1949-2019)

2023-07-13 03:04:08全先锋
百花 2023年4期
关键词:述评

全先锋

摘 要:1949-2019年的这70年间,甘肃舞蹈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学术启蒙延展阶段(1949-1976年),本阶段主要是对历史遗存资料进行发掘整理;理论与实践形成阶段(1977-2000年),本阶段主要是探索历史舞蹈语言与文化在艺术作品创作道路上的形成;学术理论趋于成熟阶段(2000-2019年),本阶段主要是文史资料和甘肃舞蹈史论文化研究迈向成熟发展阶段,甘肃舞蹈史学研究成为全国舞蹈史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出现了具有标志性的成果。

关键词:甘肃舞蹈;舞蹈史学;述评;文化形态

甘肃舞蹈史学在1949-2019年的70年间,从雏形到发展再到成熟,形成了舞蹈史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与范式,也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艺术作品。甘肃舞蹈史学文献研究以舞蹈文献整理、文献交流和利用为主。甘肃地方舞蹈史学文献承载着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其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与文化形态是我国舞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甘肃地方舞蹈文献资料丰富多样,但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有关甘肃舞蹈史论文献研究还处于匮乏阶段,相关著作更是少见,只在《艺术地理视域下甘肃汉族民间舞蹈研究》《甘肃临夏地区与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对比研究》《论地域文化下甘肃舟曲多地舞蹈探究》《中国史前舞蹈纹彩陶盆的新考释》《甘肃庆阳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艺术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及思考》《甘肃庆阳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基本特征》《甘肃秦安蜡花舞蹈形态及风格分析》《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遗存》《甘肃藏族民间舞蹈——兼谈对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思考》等论文和著作中有所提及。

梳理甘肃舞蹈史研究文献发现,甘肃舞蹈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舞蹈史、断代舞蹈史、地域舞蹈史三个部分。同时甘肃舞蹈史的研究对舞蹈史的研究方法、教学、影响与传播等问题开始了系统分类、逐步分析。甘肃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包括渭河、西汉水流域的仰韶文化,洗河、大夏河及黄河沿岸的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火烧沟文化和沙井文化等,为甘肃舞蹈历史形态塑造提供了庞大的史料考证资源。

一、甘肃舞蹈史学研究现状思考

“史学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向我们揭示‘过去的‘真相和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走向‘未来启真、导善、尚美,指明正确的方向。”[1]本文作为阐述史学本身发展历史的研究,对70年来甘肃的舞蹈史学进行了回顾和述评。首先,舞蹈史学研究走到今天已经在舞蹈历史研究、舞蹈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其次,70年以来,甘肃省的舞蹈史学研究从无到有,队伍由少到众,尤其在近几年,著作和文章如雨后春笋,时至今日这个历史进程需要一个总结性的梳理,这对明晰甘肃省舞蹈史研究的现状,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服务今后的研究工作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甘肃舞蹈史学研究从“史料梳理”转向“学理研究”,由史料运用到文本分析再到文化剖面逐层递进,再由文化剖面到学理研究逐步转变,艺术实践创作,促进了甘肃舞蹈史学研究在时间推移中的必然转向和传承,使舞蹈文化研究从本体文化走向现代式的转化。如甘肃舞蹈史学研究的重要集大成者敦煌乐舞史學研究,敦煌乐舞研究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创作双向研究,成就了《敦煌乐舞大辞典》等重要理论著作、舞剧《丝路花雨》以及20余年依旧广泛流传的舞剧《大梦敦煌》。

二、学术研究的启蒙延展,研究体系的创立与建设(1949-1976年)

(一)新中国舞蹈史学的起步发展

中国舞蹈史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19至1949年的萌芽时期,到1949至1976年的创立与建设时期,再到1976至今的发展与拓新时期,三个时期相互承接、相互作用。”“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吴晓邦先生明确提出:新中国的舞蹈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扬弃之上……并于1956年10月携手中国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共同指导成立了‘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小组,这开启了中国当代舞蹈史学的研究之路……”[2]舞蹈文献的研究,不但为当时舞蹈史学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也对当下舞蹈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多维度的甘肃舞蹈史学发展的起步

多维度的甘肃舞蹈史学研究体现在对舞蹈文献史料研究、图像史料研究、乐舞艺术史研究以及敦煌乐舞的研究应用中,其中敦煌乐舞的研究主要从敦煌曲谱研究、敦煌舞谱研究、仿唐歌舞与敦煌乐器复原四个方面进行。通过交叉的多元学科围证研究甘肃舞蹈史学,从学术研究方法论中达到研究的多元化。

从文献史料梳理到考古实证补充再到活态资料推进,形成了本时期甘肃舞蹈史学发展的多维度研究。舞蹈基础史论与文化形态的研究为舞蹈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者从舞蹈史学的角度搜集整理与概括分析甘肃舞蹈史学资料,从舞蹈角度对甘肃数千年历史发展给予梳理与对应,完善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甘肃舞蹈史的历史,填补了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研究的空白,也为甘肃舞蹈史学术进程做了全面、缜密的反思和总结。

三、学术研究的开放包容,研究体系的确立(1977-2000年)

甘肃舞蹈史学研究特意搭建交流的平台,展开了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范围的学术讨论。从舞蹈史论研究来看,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一是在研究内容上比以往更丰富、更深入;二是在研究维度上往横向与纵向不断延伸,促使新时期的甘肃舞蹈史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1978年后,甘肃舞蹈历史研究随着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拓展,研究主题更加多样,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横向和纵向的分化加快,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

在这一时期,甘肃舞蹈史学文献资料发掘整理与研究有了初步发展。如周世忠先生的《甘肃汉族民间舞蹈考》,张惠君先生的《敦煌古代舞蹈研究》,李培文、赵永胜先生的《敦煌乐舞艺术史》,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一时期,还对民间艺人、民间文艺家、舞蹈史志工作者进行了调查,搜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如李维钧夫人所著的《陇中乐舞》(1979)、《陇中乐舞史》(1979)、《河西乐舞史》(1979)。1978年甘肃舞蹈史学研究工作并未开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甘肃舞蹈史学研究文献资料积累与资料整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对全国舞蹈史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7年后,国家文化建设进入了正轨,文化工作得到重视,甘肃舞蹈史学开始发展,逐渐完善。《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资料汇编》和《黄河流域民间艺术集》(上、下册)出版发行,“甘肃民族学舞蹈史志丛书”也得以出版。这些学术成果,为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舞蹈史研究奠定了基础。甘肃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更多舞蹈史学研究专家、学者。此外,在1984年,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史研究所正式成立,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舞蹈历史专门研究机构。该研究所由陈治中教授担任所长,先后有李正荣、李淑君、马文才、黄世贤等学者在所内工作。

四、学术研究的多元共生,研究体系的成熟与拓展(2000-2019年)

甘肃历史既不是原始部落发展而来,也不是某一单一的民族从外域迁入而来,因此其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本身就较为特殊。要展开对甘肃舞蹈史的研究分析,首先要明确以甘肃舞蹈为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和史学方法,进而更好地对其述论进行分析。整理文献得出,甘肃舞蹈史文献的类型可以分为地方舞蹈志、地方舞蹈论著、地方舞蹈音像资料等。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以地方依附为研究对象,从而将地方按类别和地理属性进行分类。从史学的角度分析,甘肃舞蹈史学研究的文献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角度,分别是民族舞蹈史、断代舞蹈史、地域舞蹈史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元的研究体系。

其中,甘肃在敦煌舞蹈研究中横跨了从研究对象形成初始的先秦到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朝代,因为舞蹈艺术风格与舞蹈造像极为丰富,所以针对舞蹈造像以及舞蹈形成的研究颇多。学者“从图像到形象”“从形象到实践”,将敦煌壁画舞蹈从图像学到舞蹈史学进行学理分析,将舞蹈史学融入舞蹈身体语言进行舞蹈实践创作,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今天的“敦煌舞学派”或是“敦煌舞体系”。敦煌舞蹈的研究填充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数据,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精神的交汇,是中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五、结 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甘肃舞蹈重现舞台,与全国各民族的艺术争奇斗艳,引起了舞蹈界的重视,特别是根据甘肃古代和民族民间舞蹈改编创作的《丝路花雨》《敦煌组舞》,更是震动了国际舞坛。但从它历史上鼎盛时期发挥的作用来看,今天甘肃舞蹈艺术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时代的要求。艺术的生命力主要源于不断创新,而创新又必须在传统艺术的特定规律中去探求。因此,在继续全面、系统地挖掘舞蹈艺术遗产的同时,还应加强科学的研究工作。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它、理解它、发挥它,探求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总结其兴衰经验、发展规律,研究其风格特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深厚的感情继承优秀舞蹈传统,坚持走民族民间道路,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作品。甘肃舞蹈与舞蹈史学研究必将以崭新的姿态、纯朴的气质、粗犷健朗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感染力,为祖国新时代建设增添力量。

(河西学院)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甘肃“舞蹈史学”研究回顾与述评(1949-2019),立项号GS[2020]GHB4861。

参考文献

[1] 编者按.中国舞蹈史学基础建设的求索(三)[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2(2):72.

[2] 王晓茹.吴晓邦先生对中国舞蹈史学的建树[J].舞蹈,2021(6):29.

[3] 张提振.王克芬舞蹈史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4] 金浩.“霓裳披新羽  桃李舞春风”:论欧阳予倩与中国古典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4):6-9.

[5] 王晓茹.1986—2017年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态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6):7-13.

[6] 王海涛,杨诗妍.中国舞蹈百年史学史述论(1919-2019)[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4):151-158,8.

[7] 菁鸢,玉泠,木木.继往开来:“纪念中国舞蹈史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2(1):8-21.

[8] 吴露生.累积感悟思辨补正:关于浙江舞蹈史研究的思考[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2(2):90-94.

[9] 朴永光.中国舞蹈史学基础建设的求索(一)[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6,1(1):38-39.

[10] 王海涛,李匆.新时期以来重庆舞蹈发展述论(1978—2018年)[J].艺术探索,2019,33(6):125-128.

[11] 闫续华.悠悠舞史,源远流长:中国舞蹈史学建构历程探索[J].尚舞,2022(21):144-146.

[12] 朱若昀.所见中文文本敦煌乐舞艺术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4.

[13] 徐进.“敦煌舞蹈”的学术与传承[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4):46-47.

[14] 陈玥玓.回族舞蹈的创作路径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述评
河套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政策执行网络研究述评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53:52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3:15:44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36:15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1:17:21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2:22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