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目前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中低端。在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下,主要经济体纷纷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东亚、西欧、北美“三足鼎立”局面。RCEP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截至2022年1月,RCEP共计15个成员国,覆盖人口超22亿人,经济总量与出口总额分别达26万亿美元和5.2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均约为30%。从产业层面来看,RCEP区域正在成为全球供应与采购中心,并且其地位还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力RCEP,在深度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共建过程中,打造中国的中高端价值链。
一、中国在RCEP内重塑价值链面临四大困境
(一)在产业结构上,中国在RCEP区域内存在与东盟国家及日韩的制造业竞争困境
2005—2020年期间,RCEP区域内制造业增加值逐步攀升,占全球的比重由30%提高至43%,但在产业结构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低端领域、与日韩在中高端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在低端制造业领域,我国与印尼、越南和老挝等东盟国家存在竞争,如在木材制品业、纺织品业和鞋类制品业,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主要与日韩在计算机、光电制造业等领域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具体来说,中日两国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中韩的竞争集中在电子通信等行业;部分东盟国家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也有一定竞争优势,这主要与日韩在东盟相关行业投资有关,如泰国在交通运输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日本建立的汽车制造生产网络;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光电设备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日韩长期投资并形成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
(二)在价值链分工地位上,中国在RCEP区域内存在与日韩博弈关系的调整困境
中日韩之间经贸合作与分工对RCEP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影响,据统计,中日韩三国GDP占RCEP区域内GDP的80%以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不断提升,三国间的博弈和竞争不断加剧。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不断优化转型升级,中国可能取代日本成为RCEP经济中心,但转变过程或引发不稳定因素。近20年来,中国与日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呈现不对称发展的趋势。如中日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份额从2000年的17.53%下降至2020年的6.82%,而占日本的份额却从9.68%上升至24.89%,表明中日相互依赖关系出现了逆转,从“中国更加依赖日本”转向“日本更加依赖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价值链“攀升国”,与“守成国”日韩之间的博弈也在逐步加剧。当前,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深度嵌入到由日韩等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虽然中国制造业得到了发展,但除航空航天领域处于技术领先水平外,分工地位仍然相对低端,增加值的获利能力远不及日韩。随着未来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在有可能触及日韩等“守成国”既得利益时,不排除“守成国”利用“经济工具的武器化”对“攀升国”进行施压的可能。
(三)在价值链参与度上,中国因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高于区域价值链而限制了RCEP区域内价值链整合成效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区外化比重高,对区域内依赖度较低,这影响了中国在RCEP区域内的价值链重构。中国制造业的国外增加值主要来源于欧洲,且份额不断增多,而来自RCEP区内的国外增加值份额较小,并呈逐渐下降之势。以化工产品、机械制造业、光电设备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中高端制造业为例,中国的境外增加值大部分来自于德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等非RCEP经济体,仅有30%左右的份额来自于RCEP经济体。区外化问题意味着RCEP的市场体量还无法满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表明在区域价值链的构建上,RCEP区域成员国家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特别是中国在更高价值商品和服务方面,还可以借助全球化进一步整合和提升区域价值链。
(四)在国际合作上,美国霸道行径持续阻碍RCEP价值链重构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围追堵截,不断升级技术以遏制和堵截我国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企图实现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美国虽与RCEP保持紧密的生产和贸易联系,但在合作态度上不积极甚至反对,是最大的RCEP区域外干扰因素。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研究,RCEP缔约国GDP总量占全球的30.5%,远超北美自由贸易协议(28%)和欧盟(17.9%),将“缔造全球贸易的新重心”,而中国在RCEP区域里有着“日益增加的全球影响力”。作为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亚太地区价值链中仍“衰而不落”。为保持其价值链“一枝独秀”的领先地位,并阻止中国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美国对RCEP保持负面态度,认为RCEP是为抗衡曾经的TPP而提出的合作框架。因此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区内经济体以强化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如通过扩大对越南制造业的进口,有意培植“越南制造”取代“中国制造”。除此之外,拜登政府在2022年5月推出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印太经济框架”,拉拢RCEP国家打造“反华包围圈”,意图重振美国对RCEP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二、中国借力RCEP打造中高端价值链的相关建议
(一)以制造业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价值链重构,培育价值链竞争新优势
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围绕RCEP实施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利用好中国健全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市场体量,发挥信息技术数字化方面的优势,并依托RCEP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如日韩高新技术研发优势、东盟国家中低端制造业成本优势和新澳原材料价格优势等,加速推進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动态平衡和东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优化制造业的空间布局。采取渐进的方式,向东盟国家有序转移已经丧失区位优势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积极参与高端、绿色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推进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发展。如顺应绿色发展大势,发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储备和制造产能优势等。
(二)以高标准技术创新推动区域价值链升级,提升自身价值链地位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摆脱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向“微笑曲线”两端迈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在5G、人工智能、工業机器人、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技术革命方式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占据价值链顶端位置,引领区域价值链重构。二是处理好政府管理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将技术研发自主权交还企业,并加强基础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成企业与国际规则接轨,以促进国内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吸引更多研发资金流入中国。利用好已有技术,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对接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
(三)以超大容量市场推动区域价值链整合,提升价值链自主可控性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市场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市场在重构RCEP区域价值链中的潜力和动力,在市场端实现销售渠道和品牌战略的突破。一方面,利用好成员国降税、原产地认证累积等规则,促进要素在RCEP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整体谋划,开拓市场、释放活力,发挥消费大市场的“吸铁石”作用,提升价值链可控性,让价值链聚集在中国这个大市场的周围。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中国从“自产外销”向“自产自销”的积极转变。利用庞大市场优势,逐步推动“自产自销”“区产自销”“自产区销”“区产区销”“区产外销”市场路径新模式的形成,在促进区内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同时推动区域价值链实现重构。
(四)以制度规范推动区域价值链融合,构建新型良性竞合关系
一是构建正确“义利观”来树立合作规范,推动形成新型良性竞合关系。一方面,重视和充分了解各成员国的“利”。就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看,“高标准、高质量”的地区合作规范符合其利益诉求;就东盟国家看,通过区域价值链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等符合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坚持“义利统一”。重“利”之外,更要尊“义”,弱化个体主导,强化集体共建。如,发挥中日韩在高端制造业区域价值链重构中的共同核心作用;对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与中国有较大产业竞争性的印尼、越南等国家要做到“义利并举”,支持并帮助其实现优势产业发展,并以此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二是以开放合作应对美国等的围剿封堵。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企业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形成合作共赢路径。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