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对老年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2023-07-13 01:25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年9期
关键词:轨迹心绞痛效能

陈 君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冠心病是心内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表现,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压榨性疼痛[1]。近年来,心脏康复干预已得到诸多研究证据,采用合理、有效的干预对策对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2-3]。慢性疾病轨迹是临床管理慢性病的新型方法,关注患者疾病不同阶段时的身心需求,随着慢性病轨迹分期变化而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4]。目前该护理方案在慢性病中的应用已得到认可,并取得一定效果。故为了更进一步探讨该护理方案的应用意义,本研究以冠心病患者为例,分析心绞痛发作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收治60 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标准:(1)研究患者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5];(2)患者对本研究具体方案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脑血管疾病、肝肾不全等其他脏器疾病以及癌症者;(2)认知异常、合并精神疾病病史者;(3)疾病危重(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者。将患者按密闭信封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 例。

1.2 方 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由护士口头说明疾病知识、治疗措施、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等,进行用药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方案制定、心理干预等基础性护理干预;向患者说明出院后的生活行为、到门诊复查时间,登记患者手机号码、地址等联系方式,便于随访。

观察组在得到常规护理的同时,展开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1)组建慢性疾病轨迹护理干预小组。该小组由心内科专科护士为主导,包括4 名工作经验≥3 年的心内科护士、2 名病区主治医师、1名心理咨询师。专科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统一管理、推送心脏康复知识等;主治医师帮助解决责任护士遇到的难点、重点病例及问题,适当对治疗过程进行调整,协助护士制定相应的康复措施,同时进行跟踪随访;心理咨询师负责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及疏导工作。(2)入院初期。患者因出现医学症状而入院,此期应去除诱因、纠正不良认知,重拾信心,故需要先调查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由护士采用Paretol 排列图调查患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心绞痛发作、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等,明确当前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口头宣教、工具书、患教视频等多种材料讲解疾病概念、诊疗措施、预后等知识。并由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做好患者心理疏导,鼓励病友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治疗经验等。联合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及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3)治疗期。该阶段患者接受各种治疗、护理,治疗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负担等均会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此期应重点讲解引起患者治疗期饮食、用药、体位等知识,说明治疗可能引起的不适症状,引导其形成正向自我概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社会支持系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其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4)稳定期。该期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点,无发病异常症状,故应减少疾病危险因素,建立健康行为。因此待患者进入稳定期后,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说明疾病发病机制、发作症状观察等,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学会心绞痛鉴别措施等。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减少动物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日常生活中多喝水,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展开慢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超过30 min,每天1 次,切忌剧烈运动。(5)延续期。延续期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出院资格,该期进一步强化患者健康行为,减少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促进患者更好恢复。因此待患者出院时,组织患者、家属建立微信群,通过发放PPT、视频等方式普及冠心病知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定期电话随访,督促家属监督患者完成锻炼、用药、饮食等,从而帮助患者进行恢复。

两组共计干预12 周。

1.3 观察指标

(1)心绞痛发作:指导患者填写家庭日记,记录患者干预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2)心绞痛调查: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6],量表共有19 个问题,对疾病稳定、认知、满意度、心绞痛发作、躯体活动5 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问题按1-5 分评价,总分95 分,评分越高,心绞痛程度越低;(3)生活质量: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7]评分,量表主要是评估疾病对患者的体力、工作、社会心理、一般生活等功能的影响,总计24 个条目,每条目赋值0-6 分,总分0-144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自我效能:采用慢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评估[8],量表对应症状管理(4 个条目)、疾病共性管理(2 个条目)2 个维度6 个条目,每条目运用Likert10 级评分,1 分:毫无信心;10 分:完全存在信心,评分越高,自我效能越高。

质量控制:(1)组织研究方案实施者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研究方案实施有效;(2)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及调查量表,由研究实施者指导研究对象本人或家属按研究对象意愿填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问卷当场回收,以便确保问卷填写和回收的准确性;(4)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干预方案、问卷量表等咨询专家,干预过程中保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干预次数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将符合±s表现形式的组间、组内数据分别用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心绞痛发作均较干预前降低,下降幅度以观察组变化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状况比较(±s)

表2 两组心绞痛发作状况比较(±s)

注: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 发作次数=11.943,P<0.001,t 持续时间=14.167,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 发作次数=7.267,P<0.001,t 持续时间=6.906,P<0.001。

组别例数(n)发作次数(次/周)持续时间(min)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干预前4.52±1.18 4.48±1.20 0.130 0.897干预后1.83±0.36 2.75±0.51 8.072<0.001干预前5.63±1.14 5.56±1.17 0.235 0.815干预后2.46±0.45 3.86±0.67 9.501<0.001

2.3 两组SAQ 评分、CQQC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Q 评分、CQQ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相关评分均较干预前增加,增加幅度以观察组变化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相关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SAQ 评分=17.006,P<0.001,tCQQC 评分=18.753,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SAQ 评分=8.310,P<0.001,tCQQC 评分=7.061,P<0.001。

组别例数(n)SAQ 评分 CQQC 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干预前48.86±7.28 50.14±7.36 0.677 0.501干预后76.53±5.14 63.98±5.39 9.229<0.001干预前88.74±8.65 91.32±8.79 1.146 0.257干预后125.48±6.35 105.24±6.27 12.423<0.001

2.4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s,分)

表4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s,分)

注: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 症状管理=13.161,P<0.001,t 疾病共性管理=21.710,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 症状管理=6.463,P<0.001,t 疾病共性管理=7.677,P<0.001。

组别例数(n)症状管理 疾病共性管理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干预前18.86±4.14 20.12±4.20 1.170 0.247干预后32.51±3.89 26.74±3.72 5.872<0.001干预前5.92±1.27 6.10±1.32 0.538 0.592干预后13.65±1.48 8.61±1.21 14.440<0.001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疾病发作突然、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组研究,观察组干预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SAQ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减轻心绞痛对躯体功能的影响。分析原因为慢性疾病轨迹是在1991 年由Corbin 和Strauss 提出,认为护理干预应对着疾病始发、稳定、急性等阶段变化而随之改变,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控制疾病症状,减少疾病危险性[9]。故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规避常规护理的弊端,比如未关注患者需求、统一护理干预导致疾病不同阶段效果不一等问题,以此满足不同阶段的疾病需求,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同时基于老年患者疾病变化规律而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案,在入院初期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可相应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在治疗期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使其对疾病形成正向自我概念,以此能帮助患者规范自身健康行为,减少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降低心绞痛发作频次;当疾病恢复稳定后,叮嘱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准确鉴别心绞痛发作征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故能进一步促使患者恢复。

本组研究,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瑶等研究表明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心绞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持续程度,且CQQC 评分高于常规护理(P<0.05)[10]。王立静研究指出护理结束后试验组(慢性疾病轨迹)有效率(79.00%)高于常规护理(84.00%),且睡眠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P<0.05)[11]。多研究证实了该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可行性。分析原因:通过慢性疾病轨迹对临床护理计划进行调整,随着疾病变化改变护理方案的“一成不变”及随意性,使患者心理、生理及自我生活等方面均能得到及时补充、干预及针对性护理,故能提高护理水平,改善患者健康状态;同时慢性疾病变化轨迹呈多维度变化,此时患者护理需求也发现改变,针对疾病不同阶段而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疾病控制力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冠心病患者在确诊后,需终身服药,并根据疾病转归情况进行调整。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服药等情况均会影响患者病情恢复,导致疾病治疗效果降低,因此有必要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规范自身健康行为。本组研究,观察组干预后患者自我效能感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加强患者对疾病的管理水平。分析原因是根据慢性疾病轨迹分期,了解不同分期患者护理需求,并设定目标,可提高护理质量,加强疾病可控性;在入院初期说明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同时依据疾病变化轨迹,可消除患者恐惧、害怕等心理,在稳定期重视自身行为促进,延续期帮助患者坚持良好的生活行为,故能减少疾病诱因,提高疾病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

综上所述,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猜你喜欢
轨迹心绞痛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轨迹
轨迹
轨迹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