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融入生活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3-07-12 03:39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李佳妹
家长 2023年13期
关键词:生活化美术生活

□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 李佳妹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育并举”的重要构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作出明确要求:“帮助学生感知身边的美,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小学美术是门艺术性的学科,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艺术水平。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内容、环境、材料等教学活动策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美,体验生活美,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能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与传统美术教育相比,以生活化为理念的小学美术课堂更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包容性、广泛性的特点。

第一,将生活中的事物充分融入课堂中,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资源,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知识范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美术知识。

第二,在众多生活元素和事物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抽象知识,充分发散思维、展开想象,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不仅能充分感受美术和生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还能在生活中把知识应用得更详尽、更高效,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运用美。

第四,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美术”影响,小学美术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教师可以更顺畅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新知有更深刻理解,进而深入构建高效小学美术课堂。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难点

(一)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认知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其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据调查,当前我国多数美术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过程更重视对具体理论知识的讲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活中的美,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实际意义。

(二)缺乏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部分教师已认识到生活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但因其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效果不佳,如在《走进春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空洞地要求学生体验春天,但缺乏具体性的指导策略,教学浮于表面,浅层面的学习任务让不少学生对美术课堂及美术学习产生了厌恶感。

(三)美术教学评价模式化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赞美和肯定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当前,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评价上出现了僵硬化、模式化的现象,仅以单一“优秀”“良好”“及格”为学生美术学习和创作评分。这样的评价模式,难以让学生获得肯定和成就感,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和创作的热情。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更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效果不佳。而小学美术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从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出,其包含了大量生活化的导语和图画;从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呈现可向生活化延伸、拓展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因此,教师要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为依托,积极运用生活中的元素和道具,使教学内容添彩添色;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并掌握美术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多加观察生活,使学生关注平常生活中的点滴,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融入本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丰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悟,调动感官、饱览山河之美。

以《大家都来做》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创作,如牙签、小石块、树叶、瓶盖、小绳子等。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造型创作,激发起美术兴趣,启发学生认识并赏析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为加强教学目标的实现,立足教学实际内容开展教学场所或情感氛围的创设和营造。就小学美术教学而言,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为前提,加强美术和生活之间有效衔接,将教学目标与特定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为落脚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活力与魅力,达到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加生活体验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学生切实理解美术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持续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内容,最终达到构建学生美术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目的。

以《美丽的花》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中有关花园、花朵绽放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美,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激发学生美术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学生唯有融入生活,充分接触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才能寻找到美术学习的兴趣点,并从中获取大量的创作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大胆探索,继而生出奇思妙想,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有意识地迁移运用到审美创造之中,以美装饰生活,点缀人生。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引导学生美术创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并提倡美术教学要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应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思想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潜力。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教师要充分意识美术活动组织与创新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体验美术创造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生活事物中学会运用知识美化自己,并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做统一的目的。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但由于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未系统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比较抽象且不明确的。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需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美术作品特征以及表达方式,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恰当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作能力。

就小学美术教育而言,除了教授的学生创作技能之外,教师还应正确认识、理解学生思维特征,鼓励学生解放天性,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创造性灵感,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强化学生创造欲望。同时,美术活动的设计思路可以根据校内运动会、儿童节、二十四节气等,开展各种“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展示舞台,使学生充分把所学美术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达到美化生活之功效。

以《各式各样的鞋》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教学开展以“鞋”为主题的艺术展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并创作与主题相关的作品。然后鼓励学生对自己与他人所创造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提升审美意识,增强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

(四)组织生活化小组,促进学生美学交流

培养实践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美术教育追求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美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美的理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使学生在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目的。

以《风筝的魅力》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使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进而促进学生间的美学交流。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制作风筝的材料及绘画工具,如,A小组使用铜版纸、竹签、马克笔等材料;B 小组使用宣纸、毛笔、铁丝等材料;C 小组使用布、塑料棒、水彩笔等材料;D 小组比较“贪心”综合了其他三组的选择。这样一来,既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又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挖掘生活化资源,提升学生审美意识

所谓审美意识,是指以审美感知能力为前提,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定、欣赏、评估与判断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是先决条件。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面前,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拥有独立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在美与丑之间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理解与情感领悟,提高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此外,美术作品鉴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发展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受年龄影响在美的感知和想象上缺乏一定的理解。而美术鉴赏课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结合美术作品,挖掘生活中的美术资源,组织鉴赏活动,充实学生美术文化,拓宽学生美术视野,使学生在鉴赏大师级作品时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书画展,通过对历史文物及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感受美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认识、评述及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六)融合生活化内容,丰富学生情感内涵

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精神与思想境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美术教育极具普遍性。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指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诠释美术课程,使学生思想得到“美化”,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继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人性美。而美术和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与创作活动,均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与情感态度。运用生活形式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从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征可以看出,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美术视角和艺术语言。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其思维发展和思想认知有着重要的联系,充分反映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亲近自然,体会生活美、自然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播放经典影视节目内容,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能够将其内化形成自身行为和修养。在讲解相关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鉴赏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将自身感悟与课内知识结合,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丰富自身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注重传统艺术审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陶瓷器皿,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带领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进行鉴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了解民族审美,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及爱国之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学生实际生活,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美、感受生活美,学会用美术的方法点缀生活,强化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生活化美术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