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步珍 罗锐
摘要: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积极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是新时代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以实践教学准备交互式、实践教学实施混合式、实践教学评价立体式以及实践教学反思辩证式为基本内容的“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此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结构的深度耦合、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教学发展的持续变革。持续完善“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以及结构三维存在的薄弱环节,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长效建构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式一体”;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G642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2.0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指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活动流程、运行机制、教学方式等标准范式。[1]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在高校教学中是一个普遍性难题,既是理论研究锚定的焦点,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难点和潜在生长点。按照唯物辩证法永恒发展思想深化的过程论观点,将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当作系统整体和动态过程来研究具有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实践教学准备、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反思有机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在有效借鉴和切实践行的基础上,教学准备交互式、教学实施混合式、教学评价立体式、教学反思辩证式“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其主要特征体现在有利于实践教学结构的深度耦合、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教学发展的深度变革等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和动态过程,“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要实现时间上的持续在场和空间上的不断延伸,应当坚持在时间、空间、结构三个维度进行实踐探索,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与时俱进、实施的赓续延展以及实践教学模式要素的多向提升。
一、 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2]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切入为先导,立足事物的“过程集合体”特性,从实践教学的整体过程建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现实实践为确证,逐渐呈现出以实践教学准备交互式、实践教学实施混合式、实践教学评价立体式以及实践教学反思辩证式为基本内容的“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一) 实践教学准备交互式
蕴含互相、彼此意思的“交互”一词通常指非单向式反应。将交互式思维运用于教学,逐渐形成交互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试图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思维,强调课堂主客体地位的转变,要求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3]要求具有一定契合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交互式与单一型交互式教学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显著不同:一方面,前者以唯物辩证法过程论为理论基石,明确交互从实践教学的初始阶段开始运作,强调交互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始终;另一方面,前者的交互不仅包括“师生交互”,同时还包含“师师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师生交互是实践教学准备的关键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不仅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活动实施之中,也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准备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准备环节激发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观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准备环节获得足够的空间,迸发其应有的实践主观能动性。师师交互是实践教学准备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需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形成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联合成果,突破实践教学准备的单一式隔离境遇,实现四门课程的优势互补及形式联动。生生交互是实践教学准备的必要过程。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而非单一原子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学生之间深度沟通与充分交流是顺利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前提。人机交互是实现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重要途径。学生登录学习通、微助教、钉钉等学习平台,查收教师上传的视频、音频、课件、讨论等学习任务,完成投票等活动,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
(二) 实践教学实施混合式
以实践教学准备整体交互为前提,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延续师师、师生、生生以及人机的多向交互,同时主要采用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内与课外相混合、线上与线下相混合、校内与校外相混合,以及虚拟与现实相混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本土教学资源、本地相关企业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实践教学实施混合式是重塑实践教学生态和学习生态的重要模式。首先,教师在课前将实践教学方案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并在课堂上进一步阐明实践活动宗旨,明确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实践活动对象,阐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实践教学方案进行充分讨论,按照分组任务进行小组分组,以线上小组群聊的方式确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小组分工、作业形式等,并在课外及线下进行资料查阅、分析调研,完成以后进行实践活动成果线上传送并在课堂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其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实践活动主题、学校实践活动资源建设、校企合作程度、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等实际情况,可灵活选用校内与校外相混合以及虚拟与现实相混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部分学生开展庭审观摩实践教学,以案释法,强化学生法治意识;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立足本地红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周边革命历史纪念馆,直观了解中国历史,坚定理想信仰,感受革命情怀;借助线上系统,开展线上党史知识竞赛,助力党史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适应信息化与科技化的教育趋势,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有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学习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朗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三) 实践教学评价立体式
以实践教学准备阶段的多向交互以及实践教学实施阶段的多重混合为基础,在实践教学评价阶段着重采用立体式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实践教学评价立体式之“立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评价过程立体化。从实践教学准备到实践教学实施,学生之间的交互情况以及实践活动开展情况都列入评价之中,实行过程立体化评价,积极调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评价内容立体化。打破实践活动成果单一性评价,以学生在线上讨论交互、上传的实践活动作品、课堂现场实践成果呈现效果、《实践教学手册》汇报总结等为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塑造、能力提升以及知识内化。三是评价群体立体化。评价过程立体化与评价内容立体化最终以线上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以及个人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以及个人自评可根据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进行弹性权重设置。在注重教师评价主导性的同时,强化学生互评以及自评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度与主体性。其中组内互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在小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参与程度和任务完成情况,避免全程“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四是评价方式立体化。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20%,量化评价具有必然性。但同时在量化评价的同时进行质性评价,教师、组间成员、组内成员以及个人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平台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对实践教学对象进行质性评价,从而呈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四) 实践教学反思辩证式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必要环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石建构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自然带有辩证法的精神内蕴。实践教学反思辩证式作为“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旨在通过运用潜藏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核之中的批判本质,辩证地审视实践教学的整个环节,将实践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反思”的运动过程恰当地呈现出来,形成模式發展中的否定之否定机制:一方面,不断地否定实践教学模式的形式虚无性,理清实践教学准备“怎么做”的问题,明确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活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审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现存的或潜在的问题,锚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使其获得更加具体和丰富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不断反思现存的规定性,反思实践教学准备过程中“师生交互”“师师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的充分性,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种实践形式混合运用的有效性,实践教学评价阶段中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群体以及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实践教学反思的客观性,从而在更实际的层次上重新构成内在的规定性。在这种双重否定的运动中,不断实现“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建构性与反思性、规定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二、 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对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初步阐明,主要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模式整体建构的考察中展现的。与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相对应,其价值在结构、资源以及发展三个向度上全面展开,表现为实践教学结构的深度耦合、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实践教学发展的深度变革等主要特征。
(一) 关注实践教学结构的深度耦合
交互的实质是通过深度高质的“对话”实现实践教学在理念与行动等方面的深度耦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对话的功能性缺位显而易见。作为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主体本质力量的展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结构中的各要素总是无意识地被分离。通过对话而产生的整体化规划和一体性设计是对这种缺位的补救,使实践教学结构中自行隐匿的各要素不再被悬置,使模棱两可得以消融。在“思”之痛苦和“想”之碰撞中产生关于实践教学的洞见与真知。“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师生、师师、生生以及人机的充分交互,能有效打破实践教学结构间原子式的存在状态,有利保障实践教学主体、实践教学客体以及实践教学中介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理念与行动的深度耦合。在理念方面,实践教学主体与客体能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在实践场域的样态延伸,切实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实现实践教学主客体间的价值耦合;充分回应学校问题、社会问题、时代问题,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实践教学主客体间的问题耦合;能充分锁定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价值情感态度目标,实现实践教学主客体间的目标耦合。以理念在价值、问题及目标等方面的深度耦合为基础,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主体、客体及中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行动耦合。
(二) 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
高校或地区所拥有并能用于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开展的各种要素总和通常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三个方面。“四式一体”实践教学实施混合式即课内与课外相混合、线上与线下相混合、校内与校外相混合以及虚拟与现实相混合,趋向于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整合,建构整体性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推动实践教学资源要素协调运用,形成新时代的“大思政”格局。首先,“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重视人力资源的充分调动,为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提供重要前提。校内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与思政课教师的直接核心力量,积极发挥教务处与党委宣传部的指导管理力量,有效发挥专业课教师、学工处、团委、党政干部、辅导员的配合协调力量;校外联动英雄模范、学术大家、知名校友、社会文化人士等潜在力量。其次,“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重视物质资源的充分开发,打好线上线下资源组合拳,为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载体。线上充分运用一切网络资源,促进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线下充分借助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育深厚民族精神;充分梳理改革开放成就显著的典型城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特色村庄等资源,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本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充分结合地方校史馆、人文景观、图书馆、科教合作单位等资源,传承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充分整合大学生创业基地、就业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基地、培训基地等资源,拓宽实践思路,丰富教学形式。最后,“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重视信息资源的充分收集,为实践教学的协调实施提供重要条件。力图打破各自为教、画地设线的“闭门实践”,拆壁垒、破障碍、统条块,促进信息资源要素充分涌流,不断健全联动体系,在互融共促中推进实践教学。
(三) 突出实践教学发展的深度变革
“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历史发展性的实践样态。一方面,深入探求实践教学的标准范式需要把实践教学过程抽象为一个相对静态的客观对象进行审查细磨,一定程度上确定其基本要素,彰显其本质属性,搭建其系统结构,进而确证其具体形态。模式的稳定性保证了实践教学过程运行的确定性和程序性,从而确保实践教学实际开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列宁就曾指出:“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4]“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接受运动过程研究的相对静态处理,但拒绝“简单化”和“粗糙化”以及“割碎”和“僵化”。这里强调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性”。因为,作为融合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目的与结果、评价与反馈等多重矛盾要素的集合体,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运行过程。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所设计的实践教学反思辩证式,强调此模式不是一种一成不变僵化的建构,坚持以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巩固为目标,以模式的建立为基础的发展和改革。“积极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本质要求。“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不是各种模式的简单汇总,而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时代思政课历史性发展条件的深层次变革。
三、 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路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在建构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其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认识,注重各要素、各环节、各部分之间深度整合;还应把它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来建构,关注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现实问题,注重模式在时间、空间以及结构之维的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
(一) 时间之维: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与时俱进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自身在新时代的实现,“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首先,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要坚持“因事而化”。“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无论如何调整变化,要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实践教学主体讲好民生发展大事、经济社会要事、文化自信故事、党史光辉记事、国家繁荣盛事,在讲好各“事”中实现思想引领;引导实践教学客体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在生动事实中锤炼高尚品格。其次,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要坚持“因时而进”。实践教学不能停留在对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上,而是要重视以时代问题为中心,使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导向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运行相协调、与青年学生成长相结合。唯有当活动反映着现实、改变着现实而超出精神本身時,教学的实践性、时代性才能实现。最后,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要坚持“因势而新”。“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要适应教学发展业态之“新”,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之“新”,适应学生精神需求之“新”,适应社会矛盾问题之“新”,在新时代之常变常新中维持发展连续性。
(二) 空间之维: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赓续延展
从空间维度来看,对新时代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一方面要立足于各高校和各地区,其根植于各高校文化土壤,在地方文化浸润中育化,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不断开辟研究新境界,不断拓展研究新空间。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赓续延展,具体来说,还需要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首先,要联通学科课程空间,激发教学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大思政课”有机结合,建构“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凝聚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合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扩展社会育人空间,实现教学空间转向。将学校实践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深度结合,打破学校实践教学引导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支持学校实践教学传统格局,在教学空间上实现由辅助引导向双向交互转换,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空间育人格局,是“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究的应有之义。最后,要盘活网络虚拟空间,开辟新型实践样态。将现实物质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有效结合,通过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的网络教育载体或平台,优化实践教学空间系统,重塑育人生态氛围,建构新型实践样态,形成集技术性、价值性、生命性于一体的教育生态,在营造技术进场的智能环境的同时,实现价值与生命的皈依,是“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究的重要方向。
(三) 结构之维:推进实践教学模式要素的多向提升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功能的发挥与对教学要素结构的分析密不可分。单纯地建构模式是一种逃避;一种对实践教学中真正重要事物的逃避。依据模式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过程,必然在教学结构要素上留下印记。使教学结构的功能性得到更好地发挥,是“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依据科学理念、设置合理机制、形成有效范式等重要任务得以实现的关键。首先,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发展,要使教学主体的主导性更加明晰。对于教学主体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实践具体形式,而是在模式的指引下,更有能力以直观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引导教学客体塑形其精神世界,凝聚起做中国青年的精、气、神。新时代教学主体通过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专业素养方面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持续提升,引导教学客体“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7]。其次,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发展,要使教学中介的工具性更为有效。网络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平台、优质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各类型的实践教学项目都是“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产生实践效能的重要因素。最后,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发展,要使教学客体的主体性更加彰显。增强教学主体、教学中介功能性的同时,最为重要的路径是赋予教学客体进行精神成长、唤醒生命意识的自由空间,将具体的物质性活动和过程性体悟,转化为教学客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底气,生成为能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
高校思政课“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在立足发展理论、着眼教学需要、把握育人目标中,以“实践”为轴心问题进行过程建构。它不是某种抽象实体,而是由实践规定的存在范式。实践本质规定的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以及社会历史性决定了“四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性以及趋向性。实践教学准备交互式、实践教学实施混合式、实践教学评价立体式以及实践教学反思辩证式所构成的统一整体能有效促进实践教学结构的深度耦合、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实践教学发展的深度变革。为避免连锁关系中出现环节断裂,就必须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推进實践教学模式发展的与时俱进,在空间维度上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赓续延展,在结构维度上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要素的多向提升。同时,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教条式规范各地实践教学开展,更不打算用特定环境发展出的范式作为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终结。作为一种模式建构,即使可能不完备,也仍是内容得以展现的承接,是通向实践育人的重要理路。
[参考文献]
[1] 沈步珍,罗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62-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5-386.
[4]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8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6-12-09(01).
[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责任编辑文格)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Four Forms in One”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Bu-zhen1, LUO Rui2
(1.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2.School of Marxism,Bozhou University,Bozhou 236800,Anhui,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ers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interactive prepa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practical teaching,mixed implementation in the middle stage of practical teaching,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in the late stage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dialectical reflec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Thi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s helpful to the deep coupling of teaching structure,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deep reform of teaching development.Continuing to improve the weak link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existence of the “four forms in on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the subject,object and intermediary is the meaning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long-term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ur forms in on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