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雏悦 陈木斌
美术馆是收藏、研究、展示人类艺术珍品以及提高公民美术素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世界各大美术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美术馆,方便广大民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馆藏作品。
网络已经成为教育学习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艺术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线美术馆具备时代性、时效性、现实性等特点,也是对当今美术鉴赏学习方式的有效拓展。
一、網络美术馆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的时代性要求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说过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也是我们美术教育可以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与时代同步。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利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来支撑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世界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当下,无论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还是一般性的美术馆,都会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一方面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艺术藏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能与之进行艺术交流,做到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最大化。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美术馆”,这是我们开展美术教育的最好平台,也是美术鉴赏学习的重要阵地。例如,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网站成为了另外一个展示藏品的巨大空间,通过大英博物馆的网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作。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古今中外艺术文化的不同,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打破自身固有的审美观念,用更包容的审美心态来看待艺术现象和美术作品。因此,借助网络美术馆进行美术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美术教育应该要关注的焦点,亦是美术鉴赏学习的时代性要求。
二、网络美术馆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的时效性要求
中学阶段,升学任务繁重。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总是呈现出无心又无力的状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美术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术鉴赏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为主,而教科书上的作品数量有限,无法实现更广泛的比较学习。借助网络美术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到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有效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教师也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套),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历史各个时期的名家名品,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绘画藏品是欣赏学习中国绘画艺术的重中之重。借助故宫博物院网站,能够非常直观、全面地欣赏、了解其绘画藏品,因此,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在线学习,可大大提高美术课堂的时效性。
三、网络美术馆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的现实性要求
目前,传统的老师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整个教学氛围偏于“静”的学习,导致学生易于发困、走神,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进入网络美术馆,融入无国界的艺术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快速而全面地学习人类世界的艺术珍品。
网络美术馆有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艺术瑰宝,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变被动为主动,去探索研究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的研究与分析,得出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积累自己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及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通过主题性研究型美术教学,使学生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多角度分析和文化理解,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美术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有效地破解当前的美术课堂困局。
四、网络美术馆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的空间拓展性要求
当前,美术鉴赏课上学习的作品仅限于教师本人所能找到的美术素材,对美术作品的诠释与理解也往往受到教师本人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在作品鉴赏学习方面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无法形成独特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见解。而网络美术馆的在线学习为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建议一线教师带学生亲临美术馆、博物馆进行学习。然而,受教育环境和条件所限,很难专门安排数量众多的学生亲临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因此,身边的展览馆和美术馆均很少被中小学充分利用。在美术课上,绝大部分艺术名作也往往被老师照本宣科、一笔带过。而网络美术馆可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实现“亲临”美术馆的愿望。透过网络,欣赏到艺术作品并了解作品背后更多的信息。这些,是只依靠美术教师所无法达到的宽度和深度。因此,网络美术馆能很好地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是当今美术课堂非常重要的资源补充。
综上所述,网络美术馆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的重要平台,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性、时效性和现实性,也是当今美术鉴赏学习空间的有效拓展。只要有基本的网络和电子设备,就能解决现实遇到的诸多困难,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解除学生的学习限制,实现新的美术鉴赏学习模式,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修订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陈雏悦,广东汕头市澄海中学;陈木斌,广东汕头市外砂华侨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