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悟,诵读积累,轻松学习小古文

2023-07-12 03:23习春娟
家长·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杨氏夫子古文

习春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新增的学段要求,回应了核心语文素养语境下,语文课程倡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践行了文化自信融入语文课程的新要求,引导小学生建立并增强文化自信,其中在阅读与鉴赏的学段,要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阅读简单的童话、寓言、古诗文、文言文等。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朗读、默读、阅读、诵读,积累不同文体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不断拓展其阅读视野,进而获得多种情感的熏陶和审美体验。

小古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重点,是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文化自信、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古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畏难、排斥的情绪。目前,小学课程安排中,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了1~2篇小古文。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收《伯牙学琴》《书戴嵩画牛》、六年级下册《学奕》《两小儿辩日》。这些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更好地去实现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轻松学习小古文需要哪些秘籍成为需一线教师共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以“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读

学习小古文,语文教师必须以朗读这条主线串联整节课堂活动,只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让孩子喜欢学习,自愿主动探究小古文的魅力。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如学生尝试读课文、教师示范读课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样有梯度的、循序渐进式练读,阶梯性完成了教学重点,让枯燥的小古文学习变得丰富生动、通俗易懂,降低了小古文知识学習的难度。从教学起点到落脚点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带着思辨读、打破时空,对话贤哲感受小古文的形式美、语言美、结构美。

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读这条主线贯穿整堂课教学活动,采用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熟读成诵三个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领读、分角色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然后让学生借助注释读通、读活课文内容,达到轻松学习小古文的效果。

(一)读正确,读流利

这里的正确、流利指的是通过课前预习读准字音,课中指导阅读停顿准确、读懂故事大意。这是学习小古文的入门金钥匙。也是小古文教学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最低目标。小学教材中几乎所有小古文在课后任务都有“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学习小古文的一大难点,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通原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教给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然后教给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学生经过节奏反复练习就会读得富有韵味。因此教学时要抓住“三读”读顺文章。“一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二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停顿,读出节奏美;“三读”想象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和场景,读出其中的韵味。

1.充分发挥泛读的重要性。

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有相近之处,但停顿是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古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内容和情感,课前教师的泛读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因小古文阅读枯燥产生的厌倦心理。语文教师普通话都比较标准,语感强、节奏好、音色美、声情并茂且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引导孩子们进行古文阅读学习,学生在老师泛读这根红线的牵引中,会产生积极、主动、自愿尝试阅读小古文的内驱动力,在这种内驱动力的作用下,变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自觉、自愿、想做好的学习任务,他们收获了一种幸福的尝试体验,学习兴趣达到峰值。所以教师泛读文言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要求第一遍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泛读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学习文言文的读法,让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音韵、停顿。如:在学习《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小古文时,老师鼓励学生先大胆的尝试着自己读课文,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朗读以下字音,学生可能会读不准,要注意指导,如,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以百数(shǔ)、曝(pù)书画。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大意后。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重音,提醒他们根据句意、文意,读好停顿。在进行《杨氏之子》一课教学时抓住重点语句“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范读,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自主读,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当然小古文学习中的泛读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现场泛读,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下获取的音频资源,如:名家泛读课文的音频,都可大大地激发、深化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设计有意义的分角色朗读。

真实的学习情境,既可以是学生生活体验的再现,也可以是语言交际场景的虚拟,会让学习变成一种需求。如:学习《书戴嵩画牛》这则小古文时,在准确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真实的、有意义的分角色朗读,启发孩子抓住杜处士和小牧童的细微动作、特有的神态和明显的心理等细节,在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分角色朗读,大胆想象故事的内容,想象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的样子,小牧童“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笑而然之”的情境,让学生变换角色,反复朗读,从而更好的把握朗读的情感和基调,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感和个性特点。

(二)读懂课文,应用多种方法理解语句(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注释,抓准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子,反复品读、揣摩、体会,以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读出想法为路径,带着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才能深刻体会小古文的魅力。

常用的学习古文小锦囊:

1.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对某些句子理解有困难时,老师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也可根据前后语境,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借助课后注释,要字字落实,在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重点语句。

2.从特殊词语切入,文言文中常见有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如本学期《自相矛盾》中“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如“也”“矣”“哉“乎”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曰”表示说。

3.在理解文言文时,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杨氏之子》一课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是通假字,同“慧”。“聪惠”是聪明,有智慧的意思,现在这个词一般写为“聪慧”,另外课文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指的是家中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与现代汉语不同。

4.工具支撑,让思维得以深度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和发挥,通常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支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素养。课后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就是这个支架。学会运用“资料袋”资料,直接提取与对比信息,交流阅读感受,可以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深度理解小古文。如:在教《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可结合“资料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伯牙、锺子期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以及“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组内交流感受“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古琴,以为事无足复为古琴者”的那种孤独与决绝。“资料袋”这些支架既有必备的学习资源、思维过程的外化,也有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策略标准,较好地助力了学生准确理解重点语句,读通文言文。从文本故事中初步得到的认识,到补充材料之后产生思维的碰撞,持续性思辨后,思维得以深层次提升。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是深度的学习,更是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

(三)熟读成诵

小古文之美,非朗读不知其味。小学生学习古文一定要强调记忆和背诵,提倡熟读成诵,反對死记硬背。孩子们接触的小古文,大部分篇幅短小、节奏感强,孩子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必须背诵积累,教师精讲,让学生反复朗读进行学习。学生在读通课文、读懂文意、脑海中有了故事的框架后,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鼓励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小古文故事给同学、家长听,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再指导反复背诵,就会容易多了。

1.聚焦单元要素背诵。

《杨氏之子》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语文风趣的语言”,而这篇课文人物语言很有趣,故事中主客对话风趣巧妙,人物机智的特点很鲜明,背诵时老师引导学生孩子关注文中的细节,抓住杨氏之子的机智,引领学生聚焦小组讨论,说说主客间的对话有趣在哪里?比较“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的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未闻孔雀夫子家禽”既表达出对“此是君家果”的反驳,语气还更加婉转,没有对客人的不尊重,从中感受到杨氏之子果真“甚聪慧”,也体会到了小古文散发出来的童真童趣。非开心无以成教育,这种落实单元要素,带着问题的背诵,孩子们能感受到学习小古文的开心和有趣,体会了课文语言的风趣,激活了孩子们爱学习的内驱力,他们背诵的积极性高,也背得快,记得牢。

2.再现情景式背诵。

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优美动人的古筝曲,将小古文创编成感人的故事情景剧,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吟诵,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感受深厚的情谊,收获真挚的友情观。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背诵,学生大多数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并能在课堂上“显摆”一番,学习的自信心大增。

3.从理解到思辨的迁移背诵。

在学习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读懂故事大意后,将学习重点转移到王戎解决问题时如何观察,如何推理,思考交流片刻后,再次来指导学生背诵,这样从理解到思辨的背诵设计紧扣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目标,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以“读”为载体,撬动学生思考,立足课堂,积累延伸

2022版课标指出,培养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建构、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渗透着家国情怀、品格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学生们去品味,领略其深邃的内涵。为此,小古文的教学除了注重“读”,还要通过读,撬动学生思考,立足课堂,积累延伸。

(一)语言的积累

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有了兴趣后,就可以大胆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行相关语言积累。《杨氏之子》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内容讲述了姓杨的一户人家中一个男孩子的故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有怎样的神态,会说些什么,也可以通过同桌分角色表演故事的方式,“对对子”地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加深学生对杨氏之子的聪慧风趣的印象。孔君平用“杨梅”“杨姓”的联系开玩笑,那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柳君平等杨氏之子会怎么回答?敦煌的学生就可答“未闻杏树是夫子家树”“未闻鸣沙山是夫子家山”“未闻葡萄是夫子家果”……这样有童趣,幽默的问答,学生觉得原来小古文的学习是这样有趣。这是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

(二)延伸课堂

为了真正让孩子体会阅读快乐,丰厚阅读体验,轻松学习文言文,结合教材,开展课内课外两条轨同时运行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课堂内外有机融合,如:学习《伯牙鼓琴》一课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有知音吗?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音?在作业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主题,制定好目标,设计好活动及其评价,有弹性地推荐孩子们收集、积累有关友谊的诗句。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结尾还可以再播放相关音乐,安排孩子们进行小练笔,如伯牙会对死去的子期说什么?

为了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人的故事,班级开展好书推荐,全班分享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以其中一篇课文为突破口,实现同一主题的拓展阅读,把单篇课文的教学与整本书阅读融合在一起,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三、结语

小古文之美,非朗读不知其味。学习小古文,从教学起点到落脚点,必须以朗读这条主线串联整节课堂,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带着思辨读、立足课堂、诵读积累、感受学习小古文的乐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输入是输出的推动力,操千曲,观千剑,在小古文的学习中,只要我们注意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猜你喜欢
杨氏夫子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夫子的挑战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称象
Fort Besieged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夫子之文章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