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汇
在2022年二季度之前,新能源“一枝独秀”。今年环境转好,从一枝独秀到了百家争鸣,市场需要再平衡。
端午假期前一周,新能源基金有两个交易日涨势不错,比如中证新能源ETF两个交易日上涨6.1%。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新能源下半年是否还有机会的探讨。
新能源基金仍普遍亏损
从2022年7月起,新能源板块陷入调整后已经将近一年。近1年来,新能源相关基金也陷入低谷,这也是赛道基金里跌幅较大的种类之一。
截至6月21日,过去一年新能源方向基金里,只有2只基金获得正收益。新能源基金普遍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过去一年跌幅最大的上银新能源产业,跌幅近40%。
获得正收益的两只新能源基金分别是富国新材料新能源、东吴新能源汽车。富国新材料今年以来收益率21.66%,过去一年该产品净值增长10.98%。东吴新能源汽车今年以来收益率37.46%,过去一年收益率9.97%。
不过细看持仓,实际上这两只新能源基金的持仓并不是纯新能源,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转投了其他细分行业,比如AI、半导体、机器人等等。
富国新材料新能源一季报显示,一季度末该产品第一大和第二大重仓股票分别是三花智控、鸣志电器,都是机器人概念股。第三、第四、第五大重仓股是阳光电源、拓普集团、宁德时代,还是典型的新能源产业链。
基金经理徐智翔也在今年一季报中表示:“在科技创新方向,我们看好人工智能、移动机器人、航天卫星等方向,我们认为这些产业已经进入十倍速变化的拐点。”
另一只取得正收益的基金东吴新能源汽车,今年一季报显示,前十大重仓股中有一半属于电子或半导体行业,包括海光信息、兆易创新、晶方科技等,还有4只重仓谷是汽车上游零部件企业。
基金经理刘元海也在一季报中表示,一季度A股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汽车零部件方向公司股价出现一定幅度调整。但是一季度由于本基金组合中配置了与汽车智能化相关的如汽车电子等标的股价有较好表现,因此一季度该基金净值还是取得了较好表现。
相比之下,主流新能源基金被“套牢”相当普遍,大量新能源基金过去一年的跌幅在20%到40%,如今离解套还遥遥无期。很多投资者不得不用定投的方式摊薄成本。
市场的“再平衡”
另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如今新能源基金经理们,对于新能源(比如光伏等清洁能源)、新能源车的机会,分化越来越明显。相比较于新能源车目前已经很高的市场渗透率,清洁能源的吸引力可能更高一些。
有相关人士认为,过去一年决定新能源走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资金面。一方面公募基金的发行非常低迷,另一方面其他来源的资金增量比较有限。所以今年市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博弈变得比较艰难。
还有一个原因,在2022年二季度之前,新能源“一枝独秀”。今年环境转好,从一枝独秀到了百家争鸣,市场需要再平衡。
实际上光伏、风电、氢能的发展情况并不像坊间这样悲观。清洁能源领域的产业链,从一季报看,营收几乎都有一定程度超预期。
清洁能源各个细分领域的机会,目前看来发展的天花板仍然很高,离“终局”仍有很长的路可走。
某基金经理认为,光伏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經是全球最廉价、最公平、最有持续性的能源。在俄乌危机之后,全球光伏需求的确定性非常高。现在的光伏产业链的盈利能力,其实并不算高,也谈不上高点回落。因为过去的盈利能力主要在硅料这些环节,现在硅料降价,把它匀到了下游环节。
虽然市场上很多投资者认为它有同质性竞争问题,但是回顾历史发现,光伏的财务数据非常差的时候,出了政策性的意外,出现了需求问题,光伏从来没有在需求高涨时企业打价格战打到不赚钱的情况。
风电领域,海上风电的发展空间依然非常大,靠近东部沿海,发电的稳定性又高。虽然现在风电的成本要比光伏略高,但是实际的综合社会成本和光伏相比吸引力并不低,所以装机的空间和装机的吸引力非常高,也处在非常快速的成长期。
光伏现在的发电比例越来越接近主力能源,但光伏一定要配上足够多的储能,才能完成这个使命。所以,储能的增速伴随光伏的增速需要,还有几倍的发展空间。
氢能是解决光伏发电不稳定性和销量问题的另一种形式,可以让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变得更大、更强。总体来说清洁能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产能过剩了吗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市场上对新能源的争议依然很大。
比如光伏,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光伏出现“过剩”。同时,光伏已进入一个研发拉动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新周期,先进产能会持续涌现,盈利分层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市场上对于锂电池的产能过剩也有很大的担忧。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从整体产能上看可能是过剩的,但高端产能依旧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技术迭代的情况下,不同企业提供的产品在质量、技术、品类上均存在差异。制造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可以转化为成本优势,且这种优势可以传导出去。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来看,加上技术不断迭代,讨论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电池企业更多需要关注技术的迭代和发展,而不是简单从供需平衡出发去判断产业是否过剩、未来是否有降价可能。基于这个逻辑,我们比较看好产能较好、具备一定规模效应、在技术和质量上有较强技术壁垒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