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燕 熊志英
【摘要】2023年是实施“ 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随着农业金融发展的逐渐加快,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增强,农业金融仍面临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金融科技与信息支撑手段滞后、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等问题。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农业金融的根基深厚、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分析江西在发展农业金融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为更好地推动农业金融来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金融;江西省
一、江西省农业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 江西不断加强金融支农工作机制创新和金融支农保险水平提升。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江西省于2014 年开展“ 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建行省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等,不断健全“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机制,开展“地押云贷”试点,探索实施集体经济组织“ 农权贷”试点,截至2022 年6 月底,全省“ 财政惠农信贷通”累计贷款843 . 41 亿元、受益16 . 1 余万户,“ 地押云贷”累计贷款9 384 . 9 万元,“ 农权贷” 试点累计贷款1 . 23 亿元。同时,江西还围绕“ 扩面、增品、提标”目标,推动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和小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试点,2022 年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范围扩大至44 个产粮大县,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截止2022 年6 月底,全省特色农业价格(收入) 保险累计为参保农户减少损失约1 . 28 亿元,巨灾保险试点保费1 . 1 亿元、发放赔付资金3 556 . 5 万元。
在农业融资领域,江西围绕农业产业振兴、标准农田建设、春耕备耕等领域,创新匹配度高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满足“ 三农”领域多样化的融资需求。2022 年,江西省農业农村厅对全省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领域融资需求开展了摸底调查,筛选出有一定规模融资需求的主体1 005 家, 融资需求合计达357 亿元,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与功能拓展、乡村建设3 个领域。2023 年一季度,江西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8 336 亿元,同比增长14 . 9 %。
在农业担保方面,自2020 年以来,江西农业担保维持整体低费率水平,推行“ 零费率+ 低费率”组合,其中零费率担保规模占担保总额的比重超70 %,其他产品也都保持低担保费率,300 万元以内的政策内担保项目担保费率降至0 . 5 % 、300 万元以上的项目降至1 %。2022 年,江西农业担保平均担保费率0 . 11 %,系全国农业担保体系最低。7 年来,累计为超8 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免担保费超3 亿元,截至2023 年4 月底,江西农业担保累计为全省59 879 户特色农业产业种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共计327 . 01 亿元。期末在保客户30 102户,在保余额94 . 61 亿元。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实,江西省农业金融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向前发展。江西省“金融惠民工程”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取得重大成效。
二、江西省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落后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着重城市及工业发展,农村发展相较于城市则滞后许多,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的。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金融服务质量欠佳且产品相对单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一般就是“ 存、取、贷”等基础类业务,保险、证券、质押等金融增值业务很少。金融服务机构对于农民的需求定位也较为模糊,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在融资等方面,不少农村企业遇到了融资难、融资慢、融资门槛高等问题。另外,我国农业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在农村下设的网点缺乏且分布不均,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不尽如人意,农民能切实利用的金融资源也十分有限。
2 .金融科技与信息支撑手段滞后
目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 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金融科技以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金融服务机构自身竞争力、服务质量以及便利程度的提高,都与金融科技的应用发展程度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但由于农村地区整体发展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 农业金融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上缺少必要的技术性人才和技术设备。农村合作银行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并不是十分重视金融科技的实际应用。同时,由于区位制约,农村合作银行很难吸引金融科技人才,导致农村合作银行信息化发展受限。
3 .金融产品较为单一
我国农业金融市场长时间缺乏创新, 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较为落后,严重影响农业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大都交叉重叠,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多样化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的需求。一方面,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未能形成有效协作,没有形成合作互补机制,所提供产品及服务大同小异,未能发挥出各自优势;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依旧是精英农户和有一定基础的农业企业,真正服务于小农生产的金融产品匮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渐发展起来,处于初创期及成长期的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自身原始资本积累较少且资金需求量大,但由于这类经营主体创业风险较高,资金回笼周期较长,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银行都少有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
三、江西省农业金融高质量发展对策
1 .进一步加强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江西省农村经济增长潜力很大, 为缓解农民的融资困难,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多地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使融资渠道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创新满足农业金融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农民的获得门槛。要鼓励证券、基金、保险等专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提供富有特色的农业金融产品,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小额贷款模式加以有效创新。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发相关具有可行性的信贷产品,要重点关注本区域内的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小型企业的进步。
此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消费习惯的调研,了解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等支付结算的客观需求,从需求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现代科技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力度,将“ 高大上”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当中。积极开展针对农业金融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反诈宣传、假币识别、打击非法集资等内容,将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引导农民树立权益保护意识,提高农民对于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金融服務的认识,积极开展实操技能培训。
2 .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农业金融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地区通信网络覆盖面。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力度,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做好光纤、无线信号和基站扩容工作,持续提高5G 网络、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建设为金融科技赋能农业金融创造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提升农村居民获取数字信息的机会和质量。
其次,大力培育金融科技人才,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资金投入补齐金融科技人才短板。例如,可选送技术骨干到高校、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学习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的金融科技能力。还可通过提升薪酬水平等方式,加大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引进,此外省联社可以发挥地处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引进或培养一批精通计算机技术及农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此外条件成熟的农村金融机构可考虑建立金融__科技子公司在产品研发、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为农信机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最后,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数字金融素养。可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专业培训、有奖竞猜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作为,不仅可以通过机构网点的自助设备等线下渠道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也可以利用微信、官方网站等多种线上方式推送金融知识。要积极开展金融科技知识,尤其是与金融科技有关的风险教育,提升农民识别数字金融产品风险的能力和金融风险防控意识,尤其要关注农村老人等弱势群体,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适老化”设计。
3 .创新农业金融产品供给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加快,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发展需要,必须面向需求、优化供给,积极创新农业金融产品。一是需求方面,金融机构要树立市场观念,满足农村商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返乡创业能人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的金融需求,使更多资金更好地投向农村。二是供给方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摆脱固有模式,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优化“保险+ 期货”模式,引导各主体参与期货交易,发挥期货市场功能规避农业风险,稳定产业持续发展;金融机构要结合加工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对于急需大型农机器具装备的,探索融资租赁服务。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丰富贷款产品,合理延长信贷期限。
参考文献
[1]张林,温涛.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J]. 现代经济探讨,2021,(5):110-117 .
[2] 范一飞. 谱写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J].中国金融,2022,(19):9-11 .
[3] 武倩.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33):34-35 .
[4]廖红伟,杨良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9,(1):114-121 .
[5]袁峰.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J].山西农经,2022,(5):185-188 .
(作者单位: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