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妹
【摘要】情绪是复杂多变的,人可以通过展现不同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性格。所以,情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失去了情绪,他们便会对所有事物失去感知。针对此,家长以及教师需重视这一问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儿童丰富情绪,使他们成长为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人。经了解发现,绘画是一种能够体现情绪、表达情绪的方法,教师可以深入探索儿童绘画中的情绪,并加以引导。文章结合实践就儿童绘画中的情绪体现作一论述。
【关键词】儿童;绘画;情绪;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7—0126—03
自20世纪40年代起,心理专家便开始对艺术治疗进行了深入探究,纽博格认为绘画是患者与心理医生交流的方式,每个人在绘画时都会将情绪转化成不同的符号。而绘画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他们可以通过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焦虑乃至愤怒,进而释放压力。如果儿童所释放的情绪被忽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儿童的情绪传达,感知他们通过绘画释放的不同情绪。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
儿童绘画指的是人在孩童时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利用画笔涂鸦、绘制出作品,此种行为便可以称为儿童绘画。儿童绘画有两種含义:一种为儿童自主创作,所绘制的作品更能体现儿童的情绪;另一种为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儿童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作,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而情绪是性格、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性格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消极态度,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促使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人生态度[1]。教师深入了解儿童性格的机会较少,此时便可以利用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行辅助,分析作品中透露出的情绪,以此加深对儿童的了解。
二、儿童绘画中的情绪体现特点
1.情绪表达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绘画时会根据自己的个人体会完成创作,这使得每一幅绘画作品中都蕴藏着创作者的情绪,稍加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绘画中的情绪表达。儿童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会将自身情绪融入其中。但是,因为他们年龄较小,情绪化严重,所以使得所创作的作品所体现的情绪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2.色彩选择的自主性。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时,会提前为他们划定一个范围。比如,为儿童展示绘画样板,或者为他们制定绘画主题,之后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完成绘画创作。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应用情况分析他们的情绪表达,感受儿童的内心世界。
3.情感表达的纯粹性。虽然儿童绘画中所体现的情绪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但在借助绘画表达情感时,具有较为鲜明的纯粹性特点。因为儿童年龄较小,思考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不喜欢的事情不做,喜欢的事情则会认真去做。绘画也是如此,儿童会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在绘画过程中投入真心。比如,儿童在画风景时,会主动选择鲜亮的色彩,在画父母时,他们会选择温暖的色彩,而教师便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热爱情绪。
4.敢于想象的创造性。绘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还需要绘画者敢于想象,敢于创作。小学阶段的儿童思想天马行空,拥有无限的想象力[2]。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便会结合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想象,实现绘画创作。儿童在绘画时,因为绘画技能不足,会出现构图混乱、涂色不均匀等情况。正因如此,才能够促使教师从儿童不同的绘画作品中体会不一样的情绪。
三、儿童绘画活动中不良情绪的体现
提到绘画中的情绪表现,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色彩的应用情况。因为很多著名画家都会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们可以从梵高的《向日葵》中体会到黄色所代表的温暖和希望,可以从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中体会到苦闷、压抑等消极情绪。儿童绘画也不例外,他们通过色彩选择、线条运用、细节设计等方法展现自己的情绪。
1.从色彩选择出发,分析儿童情绪体现。现实生活中,儿童常展现的情绪有“喜”“悲”“惧”“怒”,他们在绘画时会选择相关的色彩来代替真实的情绪。从“喜”的角度来看,儿童会主动选择暖色调的色彩,让人在观看时可以感到心情愉悦。如果出现较为特殊的颜色,可能是因为儿童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色彩,此种情况下绘画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儿童的“喜”。当儿童感觉悲伤时,他们会在绘画时选择一些较冷的色调,比如蓝色、紫色等。表现惧怕时,儿童会选择借助中性色彩进行辅助,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黑色、灰色等较为低沉的颜色。另外,部分儿童还会选择红色以此展现内心的恐惧。在展现怒气时同样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利用冷色调的色彩表示愤怒,但是儿童会直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想法选择红色、黑色等颜色,此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儿童比较愤怒的情绪。
总体来看,儿童的情绪表达主要与他们自己的喜好有关,他们习惯结合自己的认知将色彩与情绪结合起来。比如,动画中会用红色、冒火代表怒气、用暖色系代表喜悦、用黑色或者紫色代表恐惧。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形成,并对他们色彩选择方面产生影响。另外,在研究期间发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结合色彩分析儿童的情绪表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还是需要从综合角度出发,结合作品整体结构,体会儿童想要传递的情绪。
2.从线条使用出发,了解儿童情绪体现。教师在组织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时,不能单纯地教授他们简单的绘画技能,还要了解其中传递出来的情绪,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适当引导儿童,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在绘画时会使用到大量的线条,最初教师会为儿童提供一些辅助工具,让他们利用规则的线条完成创作。此种情况下,教师并不能从固定的线条中体会到儿童传递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会给予儿童更多自由创作的机会,此时他们便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丝线体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当儿童愤怒时,他们所绘制的线条会更为锋利,同时线条也会较为杂乱。当儿童的作品中体现出愉悦、开心的情绪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线条流畅,整体较为干净,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在绘画时的小心翼翼。
除此之外,儿童绘画还可以体现出内向、不自信等情绪,比如教师在观察一些线条不稳、线条颜色不均匀的绘画作品时,能够从中感受到绘画者的犹豫不决,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不安,以及不敢展示自己的情绪。对此,教师要增加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并积极在课堂中表扬他们的作品,增加儿童的自信心,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绘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分析儿童绘画中的情绪表现时,要重视儿童的性格发展,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儿童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又能完善儿童个性。
3.从绘画细节出发,细究兒童情绪体现。即便是在同一绘画主题下,儿童所绘制的作品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绘画习惯增加一些细节[3]。这些细节是儿童展现情绪的关键,教师要格外注意,并细究其中展现出来的情绪。有些儿童的表达形式非常直接,能够直接从画面内容中获得重要信息,但有的儿童利用绘画表达情绪时,会表达得比较隐晦,甚至需要教师与儿童沟通,引导他们说明。
儿童在为绘画作品增添细节时,会习惯从丰富周边环境这一角度出发。比如,教师在让儿童以“我和爸爸妈妈”为主题创作时,作品主体都是父母孩子三个人,但他们所描绘的周边环境会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孩子会增添一些小动物,有些孩子会选择冷色系色彩绘制一些手机、电脑等,还有些学生会在作品中添加一些一味不明的事物。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儿童的不同情绪,增添小动物表明儿童处于较为愉悦的心理状态,增添手机、电脑等,说明父母会长时间玩手机或打游戏,表明了他们的愤怒情绪和孤独情绪。针对此,教师要与儿童及其家长及时沟通,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此减少消极情绪的出现,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儿童从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爱画画的特点,他们的乱画、涂鸦都是一种在进行内部对话的表现,其中蕴含着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正因如此,绘画能够在儿童教育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将探究儿童绘画中的情绪表现重视起来。在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时,从色彩、线条以及细节等角度出发,深入进行探究,分析儿童想要表达的喜悦、愤怒、忧郁、孤独或者焦虑,结合儿童的情绪表达进一步完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悦.解析绘画艺术疗法如何治疗儿童情绪问题[J].家长,2022(03):07-09.
[2]王楠.基于绘画治疗的自闭症儿童情绪表达辅导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王旭敏.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活动研究[J].艺术家,2018(10):89.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小学高年级美术色彩教学中融入儿童色彩心理学缓解学生负面情绪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383)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