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余根
八婺大地,红色热土。在浙江金华,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顱、洒热血,为革命接续奋斗,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红色印记。
5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金华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5章28条,从红色资源认定、保护、传承、利用等环节入手,织紧织密红色资源守护网,让“红色”永远成为八婺大地最耀眼的底色。
三个方面界定红色资源
明确保护范围,才能实现精准保护。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汪希燕认为,准确界定红色资源概念,是进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地方立法的首要任务,具有廓清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对此,条例从三个方面对红色资源的概念进行规定:
一是突出党的领导,在定义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表述前移。
二是明确红色资源分类,将红色资源分为重要的旧址、遗址、纪念设施和场所等不可移动资源,重要的档案、著作、手稿、报刊、声像资料以及其他实物等可移动资源,其他资源。
三是规范红色资源时间跨度表述,采用202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四个时期的相关表述,彰显了政治性。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管理主体多元、部门职责不清、缺乏统筹协调是当前各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难点。在立法调研过程中,许多基层群众都不约而同提到这一问题。
为破解这个难题,金华市人大法委先后与文旅、宣传、中共党史研究等部门、单位进行了20多轮次的专题对接,在条例中设计了文旅部门主管、党史研究等主要部门分类分项细化履职、其他部门协同履职的职责体系。
针对牵头统筹部门缺位的困境,条例建立了市、县(市、区)联席会议制度,规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由党委宣传部门召集”,“日常工作由同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既符合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也契合当前金华的文旅管理体制。
“只要条例真正落实到位,目前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局面将彻底得以改进。”金华市人大法委委员、浙江弘哲律师事务所主任金海莹对此充满信心。
政策扶持“干货”满满
“要为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提供法治保障”这一理念贯穿条例出台始末。
提供经费支持。条例规定,对承担修缮、修复费用的保护责任人,以及实行免费开放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加强产业扶持。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要素配置和财政扶持等方面支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产业发展”,“发展和改革、经信等主管部门应当支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产业项目申请国家、省、市有关产业投资基金”。
创制激励措施。如,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将其所有的红色资源捐赠或有偿转让给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收藏单位。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捐赠者物质或者精神奖励。
“随着这些‘干货条款的落地,金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将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打造更多“望道信仰线”
真理味道,信仰之源。义乌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见证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诞生。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耳熟能详。
自2017年建设“望道信仰线”以来,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和游客慕名来到此地,从分水塘陈望道故居出发,一路探寻商城义乌的红色印记,在名人故居中感悟先辈精神。
2022年,“望道信仰线”共接待游客14.7万人次,仅陈望道故居的游客量就近10万人次,村民增收近百万元。如今的“望道信仰线”不仅是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更成为一条绿色生态线、产业富民线、乡村振兴线、精神传承线。
一条“望道信仰线”,折射出近些年金华市加大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力度的大场景。
“地方立法就是要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将其上升为法规规定。”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文胜说。
条例将有益做法固化下来,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和金华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融入教育教学内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推进红色旅游与都市旅游、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玲玲认为,条例的批准实施,将有利于全面提升金华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水平,有力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关链接
金华市:“四全”推进立法工作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运用“四全”模式推进红色资源立法工作。
坚持开门立法,征求意见“全覆盖”。将条例草案和草案修改稿向公众亮晒,公开征求社会公众和全市428名人大代表的意见,征集意见建议6200余条。
坚持全员参与,调查研究“全贯穿”。组织机关党员赴全市9个县(市、区)开展红色资源立法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3个。相关工委深入基层一线,“原汁原味”听取意见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沟通协商“全过程”。在立法各个环节,先后与有关部门、单位进行20多轮次的沟通联系,协商解决立法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坚持严谨审慎,科学论证“全方位”。专门组建红色资源立法专家团队,对条例框架结构、重要制度设计等进行指导把关,相继有19名专家学者参与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