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党多次强调基于“大思政”理念的素质教育改革重要性,并对新一代青少年提出新要求。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实现高校音乐课堂与课程思政理念的合理融合,是高校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高校音乐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相互融合的价值体现为依,详细分析现阶段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的困境,进而针对性提出可行的二者优化融合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实现音乐育人、思政先行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136—03
引言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践行可持续教育发展理念的主要手段。音乐作为艺术教育主要组成,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实现高效“美育”,可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感性素质以及审美素养等。并且,高校音乐学科本就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利于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所以,以“立德树人”理念为要,笔者深入探讨音乐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旨在挖掘丰富的音乐思政资源,拓展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理性之路。
一、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与融合价值体现
毋庸置疑,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丰富音乐欣赏、创作技巧,有效提升音乐审美,对各類音乐文化博闻强记,助力学生的后续就业。故,从此角度而言,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意义已不言而喻。细化而言,高校音乐学科不仅包含:基础声乐理论课程,演唱与演奏练习课程、舞台表演实践,还包含大量的音乐文化背景等。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渠道,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课程教学,可以启导学生领会不同音乐文化内涵,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1]。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启发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视角欣赏音乐,将音乐教育与个体发展紧密相连。即,音乐教师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基,创设凸显思政意蕴的音乐课程教学情境,可以通过歌曲演唱、器乐演奏以及舞台实践等活动形式,深化学生的心理认知,自然而然展现音乐思政美,使音乐教育活动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自身价值实现相互结合。
二、现阶段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的难点所在
严格来说,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音乐,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也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启导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寓学于乐,感受音乐艺术深层魅力。然而,细观实际上的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大多浅表,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无法真正深入地相得益彰[2]。基于此,要探究可行的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笔者在本部分先行细述当前阶段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主要难点,以期为音乐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优化梳理思路。
(一)思政内容融入困难,教学要点侧重不一
音乐课程相比其他文化课程,更加个性化、抽象化。即便单从高校音乐课程的理论概念与知识来看,其与沉闷、晦涩的思政概念亦融合度不高,与思政课程教学所侧重的情感表达更是不较大不同。因此,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大多时候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都切入困难,十分容易出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现象,只让学生认为音乐课程思政生硬无意义[3]。另外,无论是音乐知识体系还是思政知识体系,单看而言都十分庞杂,所涉及知识点内容既碎又广,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知识要点侧重不一,自然而然,拓展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教学到涉及社会道德主题的相关知识内容,音乐教学较多侧重情感共鸣方面,思政教学则更加侧重中国社会特色主义与党史相关等,要基于“课程思政”将二者融合,十分容易放错重点,造成“教学重点不重,难点梳理不明”问题现象。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实践就会极为不足
不同高等院校对于音乐课程思政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及音乐教材、音乐教学资源选择的差异化、个性化。一般情况下,专业音乐院系较多选择《基本乐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简史》等,旨在循序渐进教给学生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但是,细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不难发现,虽然这些教学资源十分完整,然而却较少强调课外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器乐演奏、简谱识记实践、视唱练耳等皆较少引入,导致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浮”且“空”,无法真正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学习机会[4]。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参与相应的教学训练活动,高校音乐课程的课程思政自然无法发挥引领、启迪作用。更遑论新时期下,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本应对网络教学工具的积极引入与应用。
(三)缺乏系统课程设计,学生接受程度较低
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应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全方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正确处事。但是,当前阶段的高校音乐课程思政显然融合困难。只因,音乐课程不像其他文化课程一样,单靠教师讲解教学便可让学生对所教学内容有一定启发理解,更多的是需要与音乐艺术紧密联系的特定表现形式与系统设计[5]。而这,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优异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契合教学大纲要求,灵活的为学生引出音乐知识、思政理念,二者整合的实践展现。不少音乐教师却显然将主要教学精力放在音乐本体知识教学,对与其相关的思政内容融合甚少,学生无法深刻意识到音乐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对音乐课程思政空泛化解读。
(四)理论实践相互脱节,价值导向意识淡薄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除了要求音乐教师注重自我完善,强调专业教师师德完善,还切实指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求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思想认知,发挥榜样作用。然而,音乐课程体系庞杂,许多细化课程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差异较大,导致教学过程“课程思政”理念渗透成效不显[6]。如,声乐课程教学与钢琴课程教学就教学模式不同,每一位音乐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又有不同见解。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在声乐教学活动,先为学生示范演唱,再放手让学生或个人、或小组的演唱练习,在钢琴教学活动中“先入为主”的为学生选择演奏曲目。一部分教师尝试放大学生主体地位,预留较多时间让学生实践体验。而无论是上述哪种,音乐教师都未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政价值引导,动态、巧妙的言传身教,较为刻板。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优化实践路径
结合分析可知,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优化即“以艺育德”“以德促学”,构建三全育人全新格局[7]。所以,笔者以所分析的现阶段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难点为依据,在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几点,详谈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举措,找准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优化重点、核心点,发挥音乐课程思政实践实质作用。
(一)重视德育教育,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任何专业课程知识,都要具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学习目标。没有目标,学习者不但无法理解所学内容深层内涵,还会产生一定的学习焦虑,眼界狭窄,无法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所以,将德育视作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终极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学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发挥组织管理作用,让音乐教师一起合理认知德育改革目标,思考如何将德育融入在音乐教学活动。这样,音乐教师自身站在学习者视角深刻学习理解“课程思政”,无论是指导学生钢琴演奏,还是引导学生舞台表演实践,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8]。如,组织主题讲座,借鉴其他优秀学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重点学习比较好的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精品课、金课,从模仿或者说参考的角度,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供可能,加快高校音乐与课程思政融合进程。
(二)引入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从教育教学本质而言,要确保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落在实处,音乐教师要与时俱进,以突破“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为本,契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慕课、微课、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缩减讲解教学时长,巧妙树立文化自信。这样,利用诱导学生边体验学习边思考提问的“媒体展示+提问启导”动态课件,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丰富多样教学资源,学生不但对旋律、乐感有更多层感知,还会无形提高的审美技能[9]。如,教学传统民族音乐知识时,设置视频课件,在课件中适当增加《江姐》《念亲恩》等歌曲,有意识的将德育与美育相互整合,借助具体音乐旋律为学生展现“爱国”“奉献”“母爱”等内容。如此一来,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但不会过于说教,还会隐性融入的引发情感共鸣,使音乐课程思政不显生硬。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
教师在音乐课程中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或者说界限,最大化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可以引導学生建构更加系统扎实的知识结构,逐步成长为综合型音乐人才。具体而言,音乐教师制定将音乐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涵相融合的教学方案,以知名作品《黄河大合唱》为例,将与该首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创作技巧、创作手法、创作作用等全面整合。而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分享自己听完该首作品后的第一感受。最终,从创作背景、复调手法等,进一步细述该首作品是如何通过音符、旋律来完成控诉的,学生逐层聆听歌曲并代入感受,一方面对历史文化有了层次性感受,课程思政实践不着痕迹,一方面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等也深受影响,教学效果显著。
(四)组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体
归根结底,基于立德树人理念,达成有效的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让学生坚韧、良好的心理状态成为其终身学习发展的关键与基石。所以,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红色”主题音乐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爱国热情。如,音乐教师定期组织小型的班级内“红歌我来唱”活动,给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想演唱歌曲,选到同一首歌曲的学生可以选择相互合作,一人唱一人弹,也可学生一人独自表演,接受点评。抑或是组织“我为革命基地写新曲”主题活动,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边创作边成长,音乐课程思政实践润物无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基于立德树人理念改革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使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不断革新,不仅可以进一步传播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探析音乐与思政的深层关系,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此,厘清当前阶段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的现实困境,而后对应创新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将美育主题不断探究,可以为其他同行提供参考性意见,使更加适切的音乐课程思政实践方法合理验证、推广、完善,助力育人质量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成勇.“立德树人”背景下思政元素与高职音乐课堂的结合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2(9).
[2]苑艳,汪娅卓.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价值理性与拓展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2(14).
[3]崔学荣.音乐教育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样态研究[J].音乐生活,2022(7).
[4]王丽娟.“课程思政”理念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路径[J].长治学院学报,2022(3).
[5]温小佳.音乐育人,思政先行:高校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教学的路径探索[J].普洱学院学报,2022(2).
[6]周卉,刘建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音乐文化课程思政模式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2(3).
[7]唐慧云,张洁敏,张美瑞.“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思考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11).
[8]孙丽娟.立德树人视域下音乐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以宜兴技师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25).
[9]纪俊娟.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K21BDY004)。
作者简介:张天慧(1978—),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区域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