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燕
当时做出“复读”决定时,小彤(化名)是有信心并对复读生活充满规划和希望的。小彤认为自己在高三时荒废了时光,复读再战高考自己的状态一定能更好,成绩和名次一定会有大提升。刚进入复读时,小彤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上,减少了社交,认为复读“没必要也不配”把时间花费在人情世故上,减少或无社交能节省很多时间。确实,这样做短期内成效不错,成绩有所进步。
然而,随着复习强度和深度的推进,考试轮番上阵,小彤的进步越来越不明显,成绩开始原地踏步,最近的一次考试竟然退步了很多名,这让小彤焦躁无比。
相较于之前高三时不怎么努力学习的状态,现在的小彤把时间都给了学习,她想不通并且无法接受自己没进步或退步。这是她不允许发生的情况,只是这种主观上的“不允许”难以抵挡客观事实。小彤开始情绪低落,心情焦躁不安,难以自控的焦躁和恐慌呈现“弥散性”“间歇性”的“出场”方式,如同慢性中毒折磨着小彤。时间上的紧迫感又无法让小彤停下来休养,这该如何是好?
复读生小彤的状态不是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工作的十一年里,我咨询过不少复读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有“间歇性焦躁”状态。所谓“间歇性焦躁”指的是在复读期间的某个时间段,可能是某次大考后或自感状态差时,出现焦虑不安、心情躁动、伴有轻度的恐慌心理。以上症状往往都比较轻,持续时间短,不至于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如果持续一周左右,复读生会比较痛苦,因为既要继续复习赶时间,又要花一定精力调整心态,结果往往会力不从心、丧失信心。
如果一周内调整不过来,就很可能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造成恶性循环,焦躁情绪更甚从前。
一是复读生在选择复读时怀有过于理想化的时间规划,认为自己付出双倍的时间精力就应当有双倍回报,至少比高三时要好得多。但因为成绩和名次都是横向比较而来,我们只能把控自己,无法控制别人,复读生很可能事与愿违。
二是复读生对复读期间的人际交往存在误解,认为复读没有必要经营“友情”,复读就是来读书的,人际交往是“累赘”。其实,复读更加需要“友情”加持,适当的同学交往可以相互扶持,彼此加油打气,有利于调整状态。
三是复读生对不确定性、突发状况的预判和承受能力减弱,一旦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家庭变故、寝室调整、师生不睦、情感纠纷等),更容易呈现脆弱的一面。
那么,复读生该如何平复焦虑、缓解焦躁呢?
第一,允许焦躁情绪的出现,承认它的出现有合理之处。試问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复读,初心在哪里?奔着这个初心和目标,当前的状况是否足以让“焦躁”情绪出来活动?如果“焦躁”会说话,它很可能会对你说什么呢?我们试着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去允许它的存在,看到“焦躁”的积极意义,比如它在提醒我慢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等。
第二,允许不确定性、突发状况的出现。从心理预设角度出发,不要把“复读生”的标签扣在自己身上,如同平常的高三生,也会遇到无法预料的情况,我会如何去面对?当学习之外的事情出现了,我有哪些积极的资源可用?
第三,允许自己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如同人的心情总会有起伏,有高涨,有低落,也有平静,人的状态也不总是恒定不变的。没有状态也是状态的一种,更是人生常态,所以要接纳,允许自己有低谷期,慢慢积蓄能量,这样才能有波峰期的增长和爆发。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处于低谷中的状态,并给到自己足够的关注和爱。
第四,允许偶尔的释放。复读生比高三生多了一年的备考经历,自然心境有不同。复读生可能更清楚自己当下的决定对未来的自己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在想放松时会考虑太多后果,导致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实际上,当我们的自我控制过于苛刻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复读生不如试着在一些小事上适当释放,偶尔提前两小时上床睡觉,偶尔用复习的时间看场电影、做做运动。“允许”不是真正的放纵,更不是放任和妄自菲薄。“允许”是接纳,坦诚接受自己当下的任何状态,不贬低、不否定、不自责。“允许”是放过自己,还自己一个轻装备考的状态。
此外,掌握两个技巧破除焦躁情绪,同样有效:
技巧一:身心一体法。心理学指出,生理与心理相互影响,身心是一体的。因此,当出现焦躁情绪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状态,达到舒缓心理的目的。这里介绍两个动作:抬起头、张开双臂—— 越是低落情绪,越要昂起头,看向右上方45度角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帮助我们刺激大脑的迷走神经元,打开积极因子的开关;迈开步、张开嘴—— 走起来、动起来、跳起来、跑起来都是迈开步的方式,张开嘴说话表达、倾诉等等,可以帮助我们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催产素,继续打开积极因子的开关。
技巧二:涂鸦法。当复读生焦躁不安时,特别需要的是通过某样东西或者某项活动,带来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感觉,而“涂鸦绘画”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方式。选择一张白纸、一支或几支笔,然后放空自己,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画画,用线条、图案、无意义音节、图形等等去随心画。不受限制的感觉特别美妙。当自己的焦躁心情降下来之后,为自己作一幅主题为“美好向往”的画。
复读生出现“间歇性焦躁”情绪不可怕,甚至有时可以当作一种资源和动力。焦躁情绪提醒我们适当调整备考状态,让我们在复读备考中不断磨练自己,心智层面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存在,突破思维的壁垒,去发现更具有心理韧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