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江峰 顾梦如
【摘要】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是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首先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以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依据进行系统评述; 其次, 归纳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如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曲线效应, 以及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景因素和中介变量; 最后, 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包括数字化转型行为的演变规律及对企业绩效的动态影响机制、 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对于提升企业绩效的效果谁更显著、 数字化转型对于价值链活动各个环节的作用机制、 數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中介影响机制、 中国情境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等。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理论依据;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70.7;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3-0153-8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改善主要业务, 以增强用户体验、 简化操作流程或创设新的商业模式, 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 数字化转型现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 2016年以来, 以数字化转型为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51个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批31个项目, 且获批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也有部分学者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评述, 但其着重讨论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 测量维度、 过程机制、 路径模式、 前因变量以及情境变量等(池毛毛等,2022; Gregory,2019;Warner和W?ger,2019), 并没有对“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一主题的近期研究进行系统性评述。事实上, 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企业学习和引用新技术, 调整和完善组织架构, 并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 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在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中, 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围绕“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特别是近5年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基于此, 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一研究领域的中英文核心文献, 并对其内在逻辑进行剖析和归纳, 提出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 文献收集及关键词统计
本文以“digitaliz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为检索词汇, 在Web of Science检索2012 ~ 2022年刊登的SSCI论文; 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数字创新”“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据驱动”为检索词汇, 在中国知网检索2012 ~ 2022年刊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的管理类重要期刊(包括22种A类期刊、 8种B类期刊以及《经济管理》和《外国经济与管理》)上的文章。进一步对文献进行筛选, 保留“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领域的论文, 获得中英文文献共计97篇, 其中英文文献51篇, 中文文献46篇。本研究涉及的“企业绩效”包括企业财务、 运营、 创新、 新产品开发绩效等, 是广义的企业绩效。
由图1可以看出, 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绩效这一领域的文献主要分布在2019 ~ 2022年, 其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是2021年(18篇), 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是2022年(21篇)。从发表期刊来看, 英文期刊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发文6篇,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发文5篇, Tech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各发文4篇, Research Policy发文3篇,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Long Range Planning、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各发文2篇, MIS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 Society、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等各发文1篇。中文期刊中《科学学研究》《经济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和《研究与发展管理》各发文6篇, 《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和《中国软科学》各发文3篇, 《科研管理》发文2篇, 《中国工业经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运筹与管理》《管理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等各发文1篇。
另外, 本文整理了97篇文献的关键词(包括46篇中文文献的139个关键词和51篇英文文献的163个关键词), 对一些性质相类似的词汇进行归类合并, 如: 将“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升级”“数字转型”等归类为“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将不同类型的创新, 如“数字创新”“创新驱动”“创新管理”归类为“创新(innovation)”; 将与价值相关的关键词, 如“价值创造”“价值共创”“价值重塑”“价值链分析”等归类为“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 将与数字化转型评价相关的关键词归类为“评价(evaluate)”; 将“综述”“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关键词归类为“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等。同时, 还将共现频数小于2且与实际内容不符的关键词剔除。最终得到28个中文关键词、 31个英文关键词, 然后分别绘制中英文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 如图1、 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就研究的热点和主题而言, 国内外研究差异不大, 但国外研究的成熟度稍高于国内研究。
以97篇中英文核心文献为基础, 下文将系统整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依据, 深入剖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机制, 全面总结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绩效的情境因素与中介变量, 最后建构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绩效的整体研究框架, 并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提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有助于捋清“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绩效”这一领域现有研究的内在关联逻辑, 为学者们的后续探究提供可行的方向和借鉴。
二、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依据
(一)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最早在2000年被Patel和Mccarthy等学者引入, 但直到2014年之后才受到从业者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此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 Warner和W?ger(2019)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使用数字技术来更新或取代原有的商业模式、 协作方式以及流程的持续战略更新过程; Gregory(2019)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通过数字技术的组合运用, 触发企业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和组织方式等环节的改变, 从而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 Gong和Ribiere(2020)提出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创新地使用数字技术杠杆关键资源和能力, 旨在从根本上重塑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 肖旭和戚聿东(2019)、 肖静华(2020)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将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业务并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 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曾德麟等(2021)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技术、 数字产品和数字平台的基础设施, 在个人、 组织、 产业等多个层面引发变革的过程。
可见,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 利用数字技术对企业愿景、 战略、 流程和能力等进行重塑的过程, 其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①以数字环境为变革起点。数字化转型的起点大多是基于数字情境下外部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而做出的战略反应。②以数字技术为物质依托。数字化转型借助数字技术的连通性和嵌入性打破传统的组织边界进行创新。③以动态演进为变革路径。从技术驾驭到流程再造、 从组织变革到文化创新、 从数字能力建设到人才批量培养,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需要动态演进。④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导向。数字化转型强调业务流程的优化、 运营效率的提高和新商业模式的创建, 其本质都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
(二)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依据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依据主要包含动态能力理论、 战略柔性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 意义建构理论、 资源编排理论等, 具体的理论解释如表1所示。
三、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机制
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现有文献存在三种观点, 即正向影响、 负向影响、 曲线效应, 相关文献归纳如表2所示。
(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机制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鼓励创新等来提升企业绩效。
首先, 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数字技术的连通性和嵌入性促进了行业信息的共享,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了信息检索、 议签、 交易监管以及转换后的成本。同时, 数字技术与业务环节的紧密融合可以降低资源匹配和渠道运营成本, 可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其次, 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在运营管理方面, 经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后的智能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管理和决策水平, 进而促使决策和业务流程高效化。在资源配置方面,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实时的市场信息,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统筹制定生产计划、 释放产能, 从而加快库存周转速度。李廉水等(202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数字化转型促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研发期间内增长了8.2%。
最后, 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数字技术使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完成分布式、 虚拟化、 大范围的知识碰撞与交互, 促进互动方式的创新与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此外, 在与外部合作过程中的资源互补也推动了企业创新活动效率的提高。肖旭和戚聿东(2019)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够驱动产业效率提升、 重构产业组织竞争模式、 促进产业跨界融合、 赋能产业升級, 从而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鉴于此, Chu等(2019)、 Abou-Foul等(2021)、 Yu等(2022)、 Peng和Tao(2022)、 何帆和刘红霞(2019)、 肖旭和戚聿东(2019)、 李廉水等(2020)、 袁淳等(2021)提出并验证了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企业绩效。
(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机制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消耗成本、 造成人机冲突、 产生盗版行为以及存在数据安全隐患, 从而降低企业绩效。首先, 过度的数字化转型会带来企业设备、 学习、 研发以及管理等成本的增加。余江等(2017)认为, 伴随数字化转型, 企业会产生较高的学习成本, 进而造成数字优势的发挥受阻。戚聿东和蔡呈伟(2020)也认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伴随大量衍生管理成本的产生, 这将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驱动效果。其次, 数字化转型中的某些数字算法不会关注人际关系协调和情感因素, 致使生产与管理之间容易产生冲突, 从而降低企业绩效。Haug等(2023)认为, 数字技术会促使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发生刚性冲突, 从而降低企业绩效。最后, 鉴于数字技术的开放获取, 其他组织单位可以以零成本或低成本复制和传播相关信息, 这会严重威胁企业已构建的竞争优势。此外, 企业内部数据与信息也会产生安全风险和被黑客攻击的可能(Gregory,2019)。鉴于此, Mina 等(2022)、 余江等(2017)、 戚聿东和蔡呈伟(2020)等学者提出并验证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三)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曲线效应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且在成本、 利润以及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但当数字技术的种类与范围应用过多时, 企业能力和资源基础难以与过度的数字化要求相匹配, 企业绩效会逐渐被削弱(余菲菲和王丽婷,2022)。大量的数字化装备会造成资源闲置, 加大治理难度和提高治理成本, 从而使数字化转型的边际收益递减; 而且, 过度的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大量信息会分散企业有限的精力, 并且当数字平台已经能满足区域主体需求时, 过度的数字化转型并不能使边际收益增加。可见, 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双重作用。因此, Guo和Xu(2021)、 周青等(2020)、 刘淑春等(2021)、 余菲菲和王丽婷(2022)以及武常岐等(2022)学者提出并验证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四、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机制
企业数字化转型总是嵌入在一定内外部情境之中, 不同的情境会带来不同的绩效水平。此外, 数字化转型还需要依赖一定的路径和中介才能为企业绩效带来创新效应。因此, 学者们探究了影响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境变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一)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
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是指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不可预测程度, 环境动态性会影响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较高的环境动态性会导致企业的外部环境波动较大, 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优势难以符合市场多元化的产品需求。此时, 高环境动态性驱使企业通过建立数字技术管理能力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 实现资源选择范围的扩增和供需的高效连接, 进而促进企业之间持续交互融合、 促使新机遇持续产生、 催生价值创造和传递的新途径, 最终提升企业绩效。基于此, 卢艳秋等(2021)和张秀娥等(2023)学者验证了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2. 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提升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研发投入能为企业当前知识库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外部信息, 而知识多元化有助于数字化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信息执行“搜索—选择”问题解决循环。同时, 研发投入的增加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 而吸收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和技术的变动趋势以使新产品开发迎合市场需求, 从而更好地实施“搜索—选择”这一问题解決循环, 提高企业信息处理的能力。此外, Gomez等(2017)认为信息技术与研发投入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 信息技术对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互补作用。基于此, Chen等(2016)、 陈金亮等(2021)、 Grimpe和Sofka(2009)等学者验证了研发投入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变革敏捷性的调节作用。引进数字技术会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 管理困难和竞争压力, 缺乏足够灵活性的企业将难以平衡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 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组织变革的敏捷性是将新战略付诸实施以推动数字化转型、 提高绩效的前提条件。一方面, 变革的敏捷性能够使企业将产品和服务开发的决策权下放, 以快速匹配市场需求, 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长期价值。另一方面, 更敏锐的环境感知和更开放的变革态度也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及员工的探索与创新积极性, 正向影响新价值主张的创造和传播。基于此, 池仁勇等(2022)提出并验证了组织变革敏捷性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调节效应。
4. 技术嵌入适应性的调节作用。组织的信息技术系统、 应用组合和一般基础设施只有与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相匹配, 才能将数字化转型嵌入到企业中, 实现价值创造。拥有技术嵌入适应性的企业可以将数字技术与制造流程和系统高水平融合, 提高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容错能力, 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生产能力和效益。Sedera等(2016)认为技术嵌入适应性越高, 组织越容易达成预设的经营目标。基于此, 池仁勇等(2022)提出并验证了技术嵌入适应性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5. 企业家精神的调节作用。在企业家精神创新动力的驱动下, 企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持续深化与供应链体系中其他组织的合作, 努力战胜数字化供应链集成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并提高企业间的合作效率, 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此外, 企业家精神能够使企业的风险承担意识逐渐增强, 从而加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外部知识向内部知识转化的速度, 进而实现企业绩效的增加。Westerman(2014)认为领导力对于推动数字化转型来说至关重要, 数字化进程需要领导力的推动。李琦等(2021)和陈一华等(2021)基于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家精神对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6. 组织结构复杂性的调节作用。复杂的组织结构会增强组织之间的依赖, 削弱企业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并且损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从而降低企业绩效。企业设置较多的机构单元会增强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 导致企业管理等级和决策流程增加, 致使管理决策延迟, 从而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 复杂的组织结构还会削弱企业内部的协调性, 协调能力下降会损害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 不利于数字化转型中企业绩效的获取。Wiengarten等(2017)也提出组织结构复杂性会使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导致决策者难以做出信息决断, 从而降低转型过程中企业绩效的提升效果。陈金亮等(2021)发现组织结构复杂性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7. 其他变量的调节作用。学者们还从其他视角切入探讨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情景变量。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提出二元学习的相对平衡正向调节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元学习的综合平衡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加深, 二元学习的竞争效应会导致二元学习综合平衡较高的企业在配置资源时产生损耗; 而二元学习相对平衡较高的企业由于单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与环境更适配的契合度, 其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傅颖等(2021)认为组织惰性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说, 程序惰性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惰性中的国有入股比例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企业隶属集团起到负向调节作用。Mina等(2022)以280家芬兰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智能技术正向调节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杨水利等(2022)发现市场化程度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二)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
基于“行为”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学者们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引入了相应的中介变量, 其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基于“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企业绩效”的研究逻辑。该逻辑认为数字化转型会使企业陷入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之中, 给旧有组织惯例带来冲击, 因此企业需要动态能力来予以协调(刘洋等,2020; Gregory,2019)。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发挥创新能力以打破组织惯性, 激励组织积极开发新产品、 开辟新市场; 需要企业发挥吸收能力以识别、 吸收和应用有效益的外部信息, 帮助企业吸收与整合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海量信息、 知识资源; 需要企业发挥适应能力以快速识别和抓住机会, 促使企业重构和整合资源, 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此外, 动态能力能够引发企业思考如何在超竞争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 实现从目标导向向行为导向的转变, 帮助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合理配置资源, 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鉴于此, 张吉昌和龙静(2022)、 池毛毛等(2020)、 Warner和W?ger(2019)等学者提出并验证了动态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2. 基于“数字化转型—双元创新能力—企业绩效”的研究逻辑。该逻辑认为当企业陷入数字化转型困境时, 需要进行数字化赋能以实现其双元创新能力的提升。数字化赋能后形成的研发利用能力可以促进企业对现有能力和技术范式进行提炼与拓展, 帮助员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组织研发活动, 提高研发效率。由于路径依赖致使企业开展数字创新活动的过程受阻, 数字化赋能所形成的研发探索能力有助于企业减少路径依赖并重构组织结构, 促进企业在破坏性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 使企业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并抢占市场份额, 从而提升企业绩效。鉴于此, 池毛毛等(2020)、 Chen等(2010)提出并验证了双元创新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3. 基于“数字化转型—成本粘性—企业绩效”的研究逻辑。该逻辑认为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存在非对称性, 尤其资源冗余和资源错配所带来的高成本粘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关键在于降低传统制造业的成本粘性。一方面, 从代理成本角度来看, 传统制造企业借助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可以削弱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风险, 缓解高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冲击; 另一方面, 从调整成本角度来看, 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传统制造企业与移动互联网、 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 减少调整成本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制约, 进而降低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鉴于此, 李婉红和王帆(2023)提出并验证了成本粘性在智能化转型与企业绩效间发挥中介效应。
五、 总结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 得到以下结论: ①数字化转型具有以数字环境为变革起点、 以数字技术为物质依托、 以动态演进为变革路径、 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导向四个方面的特征。②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动态能力理论、 战略柔性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 意义建构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等。③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 负向和倒U型的影响效应。④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中, 环境动态性、 研发投入、 组织结構复杂性、 组织变革敏捷性、 技术嵌入适应性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发挥了调节作用, 动态能力、 双元创新能力和成本粘性发挥了中介作用。据此构建出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整合框架, 如图4所示。
(二)现有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上文的总结分析, 本文从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影响机制、 数字化转型后效四个角度出发, 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数字化转型行为的演变规律及对企业绩效的动态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掘。现有文献大多基于横截面数据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大多样本文献选择对同期影响机制因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为进行衡量, 而忽视了外界环境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演变过程对企业绩效的动态影响。实际上, 影响机制因素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往往具有滞后性, 因此, 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选择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与长期动态的发展阶段有关。未来研究应加强面板数据的收集与采用, 或者考虑动态跟踪的研究方法, 对典型样本进行持续深入的追踪, 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积累性效果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
2. 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对于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谁更显著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一方面, 拥有强大信息技术能力的企业能够准确、 快速地识别技术机会和技术资源并对其加以利用, 然后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交付效率, 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另一方面, 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能够让客户通过自我服务和提供数据源的方式融入企业价值创造过程, 对新价值主张的创造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然而, 现有研究仅基于数字技术或商业模式变革单个视角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 是数字技术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还是商业模式变革的作用效果更显著?是数字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二者同时进行的效果更显著, 还是两个策略之间存在最佳的平衡点?未来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基于实证研究比较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 数字化转型对于研发、 生产、 营销、 仓储等价值链活动各个环节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现有研究大多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 财务绩效以及新产品开发绩效等绩效结果方面的影响机制, 而忽视了数字化转型对于生产经营链上的其他环节是否同样具有优势, 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要素配置效率, 以及是否存在相应的情景变量和中介机制等。事实上, 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来说, 价值链上的任何环节都十分重要。未来研究可基于价值生产视角、 供求关系视角以及价值链活动视角等探寻数字化转型对各环节的影响, 比如: 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大数据、 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 对设计、 生产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改造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数字技术迁移到其他环节是否存在边界条件?在怎样的情景条件和中介变量下会使得上述效果更加显著?
4.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中介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挖掘。解析数字化转型中企业如何有效地通过中介变量带来价值创造的神秘黑箱机制, 有利于明晰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一因果关系链, 从而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指导。但是,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动态能力以及双元创新能力视角, 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实际上,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一种信息系统战略, 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更新和发展技能, 从而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持续性竞争优势。转型过程中引进的数字技术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组织结构、 工作流程和商业模式等内部创新条件, 以及合作网络、 交易结构等外部环境, 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有多重路径, 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找出链接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 深化二者之间影响机理的研究。
5. 中国情境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尚待进一步发掘。现有关于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顶层设计和研究现状描述, 或者多基于国外文化背景展开, 很少基于制度和体制以及深入行业或企业内部剖析我国企业的转型模式。赵立龙等(2017)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国情和市场体系下, 有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演进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中国情境下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比如: 我国的制度、 市场和文化不断发生变化, 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个体、 企业和生态系统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随着创业情境的变化, 数字技术是怎样转化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的?在数字经济时代, 该如何顺应当下的趋势并最大化利用现有数字技术?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陈金亮,赵雅欣,林嵩.智能制造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吗?[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9):83 ~ 101.
陈一华,张振刚,黄璐.制造企业数字赋能商业模式创新的机制与路径[ J].管理学报,2021(5):731 ~ 740.
程宣梅,杨洋.破解数字化重构的商业模式创新: 战略柔性的力量[ J].科技管理研究,2022(16):111 ~ 118.
池毛毛,王俊晶,王伟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NCA与SEM的混合方法[ J].科学学研究,2022(2):319 ~ 331.
池毛毛,叶丁菱,王俊晶,翟姗姗.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如何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基于数字化赋能的视角[ J].南开管理评论,2020(3):63 ~ 75.
池仁勇,郑瑞钰,阮鸿鹏.企业制造过程与商业模式双重数字化转型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22(1):172 ~ 181.
傅颖,徐琪,林嵩.在位企业流程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惰性的调节作用[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1):78 ~ 89.
何帆,刘红霞.数字经济视角下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评估[ J].改革,2019(4):137 ~ 148.
焦豪,杨季枫,王培暖,李倩.数据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數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174 ~ 192.
李廉水,鲍怡发,刘军.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20(4):609 ~ 618+722.
李琦,刘力钢,邵剑兵.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企业家精神的调节效应[ J].经济管理,2021(10):5 ~ 23.
李婉红,王帆.数字创新、战略柔性与企业智能化转型——考虑环境复杂性的调节效应[ J].科学学研究,2023(3):521 ~ 533.
刘淑春,闫津臣,张思雪,林汉川.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能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吗[ J].管理世界,2021(5):170 ~ 190+13.
刘洋,董久钰,魏江.数字创新管理: 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 J].管理世界,2020(7):198 ~ 217+219.
卢宝周,尹振涛,张妍.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与机制探索性研究[ J].科研管理,2022(4):83 ~ 93.
卢艳秋,赵彬,宋昶.决策逻辑、失败学习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9):68 ~ 82.
戚聿东,蔡呈伟.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多重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J].学习与探索,2020(7):108 ~ 119.
钱晶晶,何筠.传统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的机理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21(6):135 ~ 143.
宋晶,陈劲.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 J].科学学研究,2022(1):103 ~ 112.
武常岐,张昆贤,周欣雨,周梓洵.数字化转型、竞争战略选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机器学习与文本分析的证据[ J].经济管理,2022(4):5 ~ 22.
肖静华.企业跨体系数字化转型与管理适应性变革[ J].改革,2020(4):37 ~ 49.
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 J].改革,2019(8):61 ~ 70.
杨水利,陈娜,李雷.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效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运筹与管理,2022(5):169 ~ 176.
易靖韬,曹若楠.流程数字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二元学习的视角[ J].中国软科学,2022(7):94 ~ 104.
余菲菲,王丽婷.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J].科研管理,2022(4):11 ~ 19.
余江,孟庆时,张越,张兮,陈凤.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 J].科学学研究,2017(7):1103 ~ 1111.
俞园园,梅强.组织合法性中介作用下的产业集群关系嵌入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J].管理学报, 2016(5):697 ~ 706.
袁淳,肖土盛,耿春晓,盛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 J].中国工业经济,2021(9):137 ~ 155.
曾德麟,蔡家玮,欧阳桃花.数字化转型研究:整合框架与未来展望[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5):63 ~ 76.
张吉昌,龙静.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来自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J].经济与管理,2022(3):74 ~ 83.
张秀娥,张向,王超.技术能力对新创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23(4):688 ~ 697.
张媛,孙新波,钱雨.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创造与演化——资源编排视角的纵向单案例研究[ J].经济管理,2022(4):116 ~ 133.
趙立龙,刘洋,魏江,王琳.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获取: 机制与权变情境[ J].科研管理,2017(5):20 ~ 29.
周青,王燕灵,杨伟.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73个县(区、市)的面板数据[ J].科研管理,2020(7):120 ~ 129.
Abou-Foul M., Ruiz-Alba J. L., Soares A.. The impact of digitalization and servitization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a firm: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21(12):975 ~ 989.
Chen D. Q., Mocker M., Preston D. S.. Information systems strategy: Re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J]. MIS Quarterly,2010(2):233 ~ 259.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innovative firms[ J]. R&D Management,2016(S3):1006 ~ 1023.
Chu Y., Chi M., Wang W., et al..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s from SEM and fsQCA[ J]. Sustainability,2019(21):5946.
Gomez J., Salazar I., Varagas P..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open innovation performence? An examination of manufacturers in Spain[ J]. Information Systerms Research,2017(3):661 ~ 675.
Gong C., Ribiere V.. Developing a unifed defni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J]. Technovation,2020(3):102217.
Gregory Vial. 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 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9(2):118 ~ 144.
Grimpe C., Sofka W.. Search pattern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Low-and high
-technology sec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 J]. Research Policy,2009(3):495 ~ 506.
Guo Lei, Xu Luying. The effec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 J]. Sustainability,2021(22):12844.
Haug A., Adsb?ll Wickstr?m K., Stentoft J., et al..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Es: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orientation[ 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23(2):384 ~ 410.
Mina Nasiri, Minna Saunila, Juhani Ukko. Digital orientation, digital maturity and digital intensity: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ucces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etting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22(13):274 ~ 298.
Peng Y., Tao C.. C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 enterprise perform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and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2022(3):100198.
Sedera D., Lokuge S., Grover V., et al.. Innovating with enterprise systems and digital platforms: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 view[ 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3):366 ~ 379.
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13):1319 ~ 1350.
Warner K. S. R., W?ger M.. 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 ongoing process of strategic renewal[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9(3):326 ~ 349.
Wiengarten F., Ahmed M. U., Longoni A., et al.. Complexity and the triple bottom line: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perspectiv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7(9):1142 ~ 1163.
Yoo Y., Boland Jr R. J., Lyytinen K., et al..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the digitized world[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2(5):1398 ~ 1408.
Yu J., Wang J., Moon T.. Influenc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 o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J]. Sustainability,2022(13):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