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3-07-11 05:21段春兰马雪文侯晓燕张正涛李海鸿
循证护理 2023年13期

段春兰,马雪文,侯晓燕,张正涛,李海鸿

1.甘肃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甘肃 730000;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3.陇东学院;4.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5.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皮肤是阻挡有害物质的物理屏障,医用粘贴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包括红斑或其他皮肤异常,如囊疱、大疱、糜烂或撕裂,在去除黏合剂后出现并持续30 min或更长时间[1-2]。目前,医源性皮肤损伤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有关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文献也日益增多。文献计量学是一种采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知识载体的交叉学科,能有效地避免文献分析的主观性,增加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4]。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反思有利于学者掌握未来研究的方向,推动该领域的发展[5]。本研究对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发展趋势及热点,以期为我国医源性皮肤损伤早期预防及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0月25日有关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所有文献。中文检索式:(“医用贴胶”+“医疗器械”) AND (“皮肤损伤”+“皮肤撕裂”+“接触性皮炎”+“穿刺点感染”+“压力性损伤”);英文检索式:(“medical device” OR “medical adhesive”) AND(“skin injury” OR “skin impairment”OR “epidermal stripping” OR “skin tear” OR “contact dermatitis” OR “exit site infection” OR “pressure injury”),不限制文献类型。对检索文献逐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剔除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相关性较弱及重复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以Refworks形式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将结果导入Excel和CiteSpace进行分析,数据转化后进行国家、机构、关键词、突现词等可视化分析,然后调整图形结构、进行数据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先将文献导入VOSviewer软件进行作者分析;再导入CiteSpace软件,借助Excel软件辅助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文献的发文量、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和突现词等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检索1 060篇文献,CNKI共检索214篇文献,研究者通过对文献题目、摘要或正文进行筛选后排除不符合主题的文献,最终纳入1 000篇英文文献和211篇中文文献。

2.2 发文量情况

研究者通过统计每年发文数量,分别描绘出自建库以来国内外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文献数量的趋势图,见图1。检索结果发现医源性皮肤损伤文献国外首发于1992年(美国),国内首发于2000年,国内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研究结果报道较国际晚近10年,1992—2022年医源性皮肤损伤国际领域发文量共1 000篇,2016年国内才有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文献发表,之后呈平稳上升趋势,但与国外发文量仍有一定的差距。

图1 1992—2022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文量

2.3 英文文献的国家分布及合作情况

英文文献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发文量最多,为386篇,总被引频次最高;中国发文量居第2位,排名相对靠前,共发文70篇,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发文量居前10位的国家见表1。我国发文量与美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医源性皮肤损伤国家合作网络图谱显示,发达国家间的连线较多较粗,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辐射合作,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国家合著网络分析,见图2。

表1 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发文量居前10位的国家

图2 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国家合著网络分析图

2.4 纳入文献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

中文文献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机构最为活跃,英文文献隆德大学研究机构最为活跃,医源性皮肤损伤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机构,见表2。

表2 医源性皮肤损伤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机构分布

2.5 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献主题凝练表达的核心词汇,高频关键词常被用于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6]。图中有217个节点、600条连线,密度为0.025 6,每个年轮状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面积和标签字号越大,说明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年轮厚度与该年份关键词频次呈正比。关键词之间连线代表2个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研究关系也越密切[7]。压力性损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医疗器械、护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影响因素、重症监护病房等是中文文献出现频次高且中心性大的关键词,见图3。英文文献中共有781个节点、3 232条连线,密度为0.010 6,management、prevention、pressure ulcer、injury、pressure injury、ulcer、medical device等是英文文献出现频次高且中心性大的关键词,成为现阶段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的主要内容,见图4。

图3 医源性皮肤损伤中文文献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图4 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2.6 核心作者形成及分布情况

医源性皮肤损伤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有黄庆萍(6篇),农礼荣(6篇),宁琴荣(3篇),形成以黄庆萍、宁琴荣和郑美春为中心的作者合作群,见图5。英文文献发文量形成以Bruze Magnus、Herman Anne及Goossens An为中心的作者合作群,见图6。

图5 医源性皮肤损伤中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6 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7 关键词突显分析

采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突显分析,最短时间设置为2年,y[0,1]设置为0.2。突现词是指在短时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或专业术语,代表某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8]。突现强度越大说明基于该关键词开展的相关研究的前沿趋势越明显[9]。结合国内外研究热点分析,发现中英文文献研究热点大致趋于一致,中文文献的研究涉及面较英文文献广,见图7。而英文文献关于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较为深入,在研究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同时还更为深入地研究过敏等一些造成皮肤损伤的机制研究,见图8。未来应加强中外研究的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

图7 医源性皮肤损伤中文文献突现关键词分布图

图8 医源性皮肤损伤英文文献突现关键词分布图

3 讨论

目前研究发现,ICU病人、手术病人、肿瘤病人及老年病人等是MARSI的高风险人群,本研究针对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共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1 211篇,总体上反映了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趋势和热点,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

3.1 医源性皮肤损伤发文量及核心力量分布现状

从国际来看,自2016年起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正不断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1992年美国发表2篇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文献,为促进医源性皮肤损伤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10-11],中国发文量仅次于美国。从国内来看,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自2016年开始稳步发展,总体发文量偏少,其中以青海省和云南省对其关注度较高。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与美国发文量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提示我国需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关注,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国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展。从目前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研究突现词是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口唇、品管圈、卧床病人、护理干预、满意度、效度、原因等,而国外的研究突现词是allergy、burn、outcome、care、multicenter、pressure injury、therapy等,国内外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但与新时代高质量、个性化、高效率、多元化的皮肤损伤干预举措不相匹配,提示其重视度和关注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医源性皮肤损伤多元化、体系化分析

2013年发布的国际MARSI专家共识将老年人列为MARSI的高风险人群[12]。老年人皮肤抵抗力下降,皮肤干燥,缺乏水分,在ICU接受治疗的老年病人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往往需要比普通病人更多的监护、管路和血管通路,更高频率地使用医用贴胶,更容易发生皮肤损伤。老年病人MARSI发生率为9.63%[13],发生MARSI类型为张力性水疱为主,其次为表皮剥脱和皮肤撕裂伤,再次为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浸渍和毛囊炎[1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6.4%[15-16],入住NICU的新生儿多病情危重,对生命支持干预需求增加了其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风险,临床照护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器械受压部位,可通过使用保护性敷料,及时调整器械位置,防患于未然。NICU也是尿布相关性皮炎的高发场所[17]。手术病人急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达66%,压力性损伤具有加重病情、延缓康复、增加病人负性情绪体验等危害,特别是神经外科侧卧位或俯卧位病人[18],安置全身麻醉手术病人的手术体位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不仅需要考虑外科医生对手术视野暴露的需求,还要评估全身麻醉下病人对手术体位耐受能力以及体位设备的可用状态,并确保最大限度地防范体位损伤的发生风险[19-20]。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越长,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越高[21]。因此,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手术病人进行压力性皮肤损伤的防护[22-24]。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由硅胶材料制成,柔软,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安全[25],目前已成为肿瘤病人化疗的主要血管通路。PICC体外留置的导管需使用透明敷料固定,且每周维护1次,频繁地更换PICC敷料,贴膜反复撕扯、牵拉使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改变[26]。研究显示,在肿瘤PICC置管病人中MARSI的发生率高达15.71%[27]。2016年MARSI被美国压疮顾问小组列为2期压力性损伤,从而被人们了解并广泛关注,成年MARSI发生率为3.4%~25.8%[28]。MARSI发生类型以接触性皮炎及机械性皮肤损伤为主。透明敷料更换频率过高、肱二头肌内侧穿刺、注射紫杉醇等增加了MARSI的发生率。

目前,我国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参考国外经验,在推动中国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纵向深入发展的同时推进医源性皮肤损伤横向融合发展,在我国建立基于循证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干预体系。

3.3 研究趋势分析

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以来,一线医护人员持续穿戴防护装备工作6 h及以上,易造成鼻面部的压力性损伤[29-30],为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医护人员使用减压敷料保护面部皮肤,但又存在MARSI的风险[31-32]。有研究显示,一线医务人员皮肤损伤161例(69.31%),其中压力性损伤101例(49.75%),MARSI的发生率为71例(44.10%)[33]。皮肤损伤不仅导致面部形象受损、疼痛不适,而且增加了穿戴防护服的难度和局部处理的难度。近几年研究出现的关键词“COVID-19”也成为继重症监护压力性损伤、手术期间压力性损伤、老年病人压力性损伤之后的又一热点词汇。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可视化分析,呈现该领域研究现状,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随着我国研究者对医源性皮肤损伤研究的意识逐步提高,发文量逐渐增加,但与国外比较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可加强跨国家、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该领域更深入发展。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的文献为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导致结论分析可能不全面,未来可将其他数据库相关研究纳入分析,使得结论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