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程国志
摘要:2018年8月我县推行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随之落地生根。晨诵作为课程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力破“以诗为中心”的教学桎梏,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观照之路,在重视积累和感悟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儿童当下,关注儿童的心灵和生命成长。
关键词:晨诵诗本位人本位
一、晨诵的前世今生
传统晨诵课安排在早晨第一节课前,也叫早读或早自习,一般半小时或一节课的时间。晨诵的目的常为预习或巩固知识。
2018年8月,我县加入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小学成为主要阵地。
实验之初,我县部分教师无所适从,但新教育晨诵仍旧开启了在各实验校的践行之旅。其具有以下几点 特征 。
一是固定性,即以课程形式出现在课表上。具体说来有“四定”。首先,时间固定,在早晨第一节课前,安排10-20分钟(各校据情而定);其次,人员固定,安排专任教师;再次,模式固定,有不变的教学流程;最后,内容固定,有适合各年段的晨诵读本。
二是全科性。新教育晨诵不姓“语”,它不是纯粹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它的课程资源和外延可以跨界整合,而且它可以由各学科教师主持。
三是全域性。从静态看,新教育晨诵读本中的选篇,不仅扎根传统,汇聚古今中外的精粹,还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散发生活气息,彰显时代风貌,既为儿童的未来“储蓄”,又供儿童的当下“开支”。从动态看,新教育晨诵课堂,不但看得见文本、作者、过去,而且看得见学生、当下、未来。
四是全程性。新教育晨诵的流程清晰具体,全过程,时间短,学生易接受;简洁简便,教师好操作。它的主要流程是开启诗—复习诗(第一课没有此环节)—新诗学习—创编诗—结束诗。
五是综合性。它是一种仪式,在叩问自我中开启新的一天;它是一种艺术,在享受韵律中获得美的熏陶;它是一种感悟,在日积月累中涵养心智;它是一种精神,在共读共情中激发生命活力;它是一种传承,融中外,通古今,尽吸文化精粹。
六是人文性。新教育晨诵不仅关注知识的积累和感悟,更关注学生生活,是以生为本的教学。它不仅从内容选编上体现学生年段特点,更在教学互动上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二、晨诵的浪漫前行
新教育晨诵超越常规范式,避开机械训练,在文本与读者之间架桥铺路,让文字闪亮,让生命发光。
其一,仪式感——开启美好。
传统晨诵课,师生激情不高,细究其因,只有任务驱动,没有生命互动。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新教育正是基于对晨光的珍惜,对美好的珍视,对生命的充分尊重,将仪式感融入晨诵。
如一位教师执教学生低段晨诵课《谁和谁好》的开启环节:
教师颔首微笑,点击课件,音乐起,图文现……
师台前肃立,生齐站起,相互凝望——
师(亲切地):早安,孩子们!
生(动情地齐声回应):早安,袁老师!
师(双手举过头顶,手臂摆动,开心诵出):太阳当空照。
生(双手举过头顶,扭动腰部,快乐喊出):花儿伸懒腰。
合:清风柔柔吹,鸟儿喳喳叫,我们一起上学校!
再如,晨诵课《谁和谁好》的结束环节,教师播放主题音乐《向着明亮那方》。
师:感谢同学们给了我一个清新的早晨。
生:感谢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充实的早晨。
合: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美好的黎明!
以上开启和结束环节,虽然对话简短,但教师用心渲染,用情温暖,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友爱的氛围中,营造了浓浓的诗意。
其二,互动感——心灵自由。
教育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首先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这正与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相契合,也是新教育晨诵教学的价值追求。
传统晨诵教学在知识积累上,在诗词理解、赏析和感悟上,都给学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同的是,传统晨诵教学偏重释义和解读的标准化,聚焦的是诗歌本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教育晨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本身。二者出发点不同,其目标自然不同。
比如三年级的新教育晨诵课《我和小鸟和铃铛》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教学细节大致如下。
教师课件出示并聚焦学生圈画最多的一句诗: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1.解读——以读代讲,走近诗人
师:边读边想,从这句诗里,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内心?
生:得意、自豪、自信。
师:请带着诗人的这份感受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2.追问——搭建桥梁,走进生活
师:说说看,生活中你有过“快快地奔跑”的画 面吗 ?
生:下课时、遛狗时、去外地出差的妈妈回家时、爷爷买了新玩具时、获得好成绩时……
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一个接一个,抢着答):开心、兴奋、快乐、高兴、自豪、骄傲。
师:想象一下这句就是你写的,请带着你的体会朗读这句。(指名学生朗读、分组读、齐读。)
3.叩问——回归诗境,走进生命
师:诗人为什么要说这句呢?请从诗中找出 原因 。
生:因为“我伸展双臂,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师:诗人内心是怎么想的?
生:“我”不如小鸟。
生:“我”不能飞翔。
生:“我”不能像小鸟一样飞翔。
師:他心里说这话时,是什么感受呢?
生(一个个站起,自由答):难受、害羞、不开心、自卑……
师小结提炼:是啊,有过自卑,我们才需要自信!请大家带着这份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教学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理念,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自由地说,自由地读,自由地分享,他们在教师的巧问中渐入情境,享受着文本阅读的乐趣。
其三,浪漫感——展示审美的诗篇。
新教育晨诵在教学上反复强调:诗歌之美,无须赘言,教学应注重浪漫感知,感知一种整体的朦胧的美。“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对诗歌有着天然的亲近,尤其是儿歌和童谣。即便是古诗词,在小学阶段,教师也不宜过度解析,否则诗歌意境全无,失去一半的美。
如毕桥小学五年级一节晨诵观摩课《枫桥夜泊》中的意境营造环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诵读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传递出一份浪漫的宁静和伤感……
引导1:伴随着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读前提醒学生不要看诗句,要注意听,试着揣摩诗人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2:请学生闭目倾听,听听哪些词语表露出了诗人的情绪。教师关掉音乐,再次有感情地范读全诗。
学生纷纷汇报。
引导3:再次播放音乐,请学生根据自己选中的关键词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引导4:“此时,你就是那位孤枕难眠的诗人,请你吟诵出你自己的《枫桥夜泊》吧。”指名学生朗读。
以上环节可概括为:配乐范读,营造意境—闭目倾听,感受意境—聚焦关键词,想象意境—角色代入,读出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营造得很充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得动情,学得忘我,学得兴趣盎然。
有人说,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给人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解釋,而是激发读者的审美自由,觅见并回应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内在本性和情感。从这个认知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无疑是诗歌教学的必然,更是其要义。所谓“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即诗歌之美,尽在不言中。
三、晨诵的生命宣言
“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让生命放声歌唱”“把最美好的诗歌,献给最美好的童年”“激发当下状态,调适当下心态,丰富当下生命”……这类关注生命的句子,在新教育晨诵中比比皆是,且“生命”一词“出镜率”很高。为什么新教育在晨诵课上被寄予厚望?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小中见大,小课程也可以有大作为。
第一,灵动选编,主题引领——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新教育晨诵选编的内容,凸显了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灵需求和生命成长特点,且每周都有一个朗朗上口、好记好玩的主题,如低年级“捧着阳光读”“乒乒乓乓盆碰瓶”“写给天公公的信”等;中年级“佳节遇端阳”“虚心竹有低头叶”“给我一瓢长江水”等;高年级“亚洲—沉浮于万物之上”“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等。此外,每周七天都会编排诗歌,其中前五天由师生在校诵读,后两天由学生在家和家长一起诵读或自读,畅通家校诵读通道,确保持续诵读 效应 。
第二,瞻视古今,远看未来——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新教育晨诵诗歌汇编,从低幼版的儿歌、童谣和童诗,到中高年级的中华古典诗词及现代中外经典,此外,还有充满民间风格、俏皮风趣的绕口令,以及颠倒歌、藏头诗、谜语诗等不同形式的诗歌,不仅呈现了选材上形式的多样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异质性,还体现了内容上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递进原则,充分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第三,链接生活,相得益彰——吻合儿童的生活节拍。
新教育晨诵在内容主题的确定上,不仅关注儿童所处的大环境,如四季转换、各类节日庆典,还密切关注儿童不同的人生时期,如未入学的向往期、开学初的激励期、新入学的适应期、毕业阶段的告别期等,让诗歌与儿童的当下接轨,融入儿童的生活圈,全方位顺应、引导和关照儿童的身心。
新教育晨诵从字面上看,并无多少新意,但从理念和做法上看,却跟传统晨诵、一般诗歌教学有很大不同,很多我们没想到没有做到的,甚至想做而没有做到的,都在新教育理念下的晨诵课上一一落实。简言之,新教育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避免了晨诵教学的弊端,实现了颠覆性的改变。
责任编辑:唐丹丹
本文系安徽省课题“大阅读背景下农村小学晨诵微课程额实践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K1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