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当前语数英等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高低更为关注,而经常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本文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美育渗透的重要性,深入地探讨与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美育渗透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应的美育渗透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美育渗透思考
素质教育背景下,不应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养。学科教学中融入 美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素养提升的关键途径。因而,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 针对性地探讨与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美育渗透策略显得非常 关键 。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美育渗透重要性
(一)培养与提升学生美育素养
诸多教学案例表明,部分学生数学成绩较为优秀,但是其美育素养水平却难以达到要求的标准,包括与其他学生难以融洽相处,团队协作意识相对较弱等方面的问题。将美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数学名人故事、生活实践案例等开展美育渗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提升自身的美育素养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有利于培养美育素养与提升教学 质量 。
(二)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然而,受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师生更注重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学习内容也局限于有限的数学教材内容。将美育渗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老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深入地挖掘实际生活中的美育渗透素材,融入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极大地拓展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老师在美育渗透中,需要借助于新型的教学技术,包括应用微课等教学技术,搜集更为多样的美育素材,极大地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浓厚的数学教学氛围。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思维更为重要,包括创造性思维等。将美育渗透融入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一方面,将美育渗透融入数学学科中,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相较于单一的应试教育,深入开展美育渗透活动,必然要求结合美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维培养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渗透氛围匮乏
受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大多数师生更加注重数学成绩的提升,造成美育渗透氛围匮乏。一方面,包括学校以及各个班级,对美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校园环境、班级课堂等方面都不重视美育渗透氛围的创设,不利于学生美的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大多数师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数学题海中,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对美育渗透进行深入的研究,自然也不重视对美育渗透氛围的营造,降低学生参与美育的兴趣与热情。
(二)学生认知存在偏差
正确的教学认知,直接激发了师生融入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然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美育渗透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积极地融入美育渗透活动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认为只要把数学教材内的知識掌握扎实,就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美育素养相较于数学成绩没那么重要;另一方面,家长以及老师仍然将数学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关键依据,而未将美育素养视为学生学习中所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教师美育渗透技能偏低
数学学科的美育渗透活动落地,离不开具备较高素养水平的师资团队。然而,当前师资团队美育渗透技能偏低,直接影响了数学学科美育渗透的有效性。一方面,大多数数学老师自身美育渗透意识较为薄弱,美育渗透技能相对缺失,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美育渗透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公开课、教学研讨课等围绕美育渗透研究的活动相对较少,再加上不注重对老师美育渗透技能的培训,自然造成老师的美育渗透技能相对偏低,难以满足数学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对师资力量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美育渗透效果。
(四)美育渗透理论与实践脱节
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指导老师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然而,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活动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影响了美育渗透的有效性。一方面,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与时俱进,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自身的数学教学活动,造成教学理论与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需求不相匹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实践活动不注重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也必然影响了美育渗透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美育渗透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美育活动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融入数学课堂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结合美育渗透的要求与方向,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美育氛围,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提升与改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计算”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美育渗透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使用到纸巾,假如把同学们所使用的纸巾展开形成一张大网,那么所展开的面积大概有多大?假设一年每个学生需要消耗10包纸巾,每包纸巾里有200张纸,每张纸有3层,要求学生们计算出纸巾总的面积。通过纸巾面积的计算,学生们意识到每个学生每年所消耗的 纸巾总面积比学校里的操场还要大,充分地激发珍惜生活用品、保护大自然环境的意识。
在此课程教学中创设德育情境,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得以有效地激发,更为高效地实现了“发现数学,发现美”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真正达到了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小学生的美育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提升与推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挖掘素材,转变师生美育渗透认知态度
师生对美育渗透的认知存在偏差,进而造成师生对融入美育渗透的积极性不高。结合素质教育的方向与内容要求,深入地挖掘有效的数学教材内容,并在此过程中积极转变师生对美育渗透的认知态度,从而在素材资源上确保数学美育渗透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数乘法”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局限于教材素材资源,造成教学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为了转变师生对美育渗透的认知态度,笔者积极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资源,丰富了美育渗透的内容,也转变了师生对美育渗透的认知态度。比如,在“小数乘法”课程中,让同学们计算出1.01×1.01,1.01×1.01× 1.01 ,…;1×0.99,1×0.99×0.99,…的结果,同学们会发现虽然乘数只差一点点,但是乘法的计算结果偏差却越来越大。然后再回到日常的学习中,让同学们意识到每天只要努力一点点,当一年过去了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在大量的微小量变中发生质变,成为更为优秀的学生,从而实现了数学学科知识学习中美育渗透的有效开展。
(三)强化师资,提升老师美育渗透教学技巧
扎实的师资团队力量,是确保数学美育渗透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与进行的资源基础。然而,当前大多数老师所具备的美育渗透意识不强,自身的美育渗透教学技巧相对匮乏,难以高效地将数学课程教学与美育渗透教学相整合,必然影响了数学美育渗透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大师资建设力量,切实提升老师的美育渗透教学技巧,为美育渗透的有效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在“混合运算”公开课教学中,教研组长应引导观摩的老师们,不仅仅要关注老师数学专业知识讲解的技巧,还应该关注老师开展美育渗透的意识与技巧,并找出在美育渗透方面所存在的薄弱点,从而在教学观摩中帮助老师们共同提升美育渗透的技巧。比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部分老师不注重将数学历史上的科学严谨精神讲述给学生们听,让班级里的学生们意识到数学的严谨之美,能在提升与改善现实生活质量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学主管部门应借助于信息技术,将美育渗透的重要性、数学美育渗透的技巧等培训内容制作成不同主题的微课视频内容,并组织所有的数学老师观看微课视频以掌握美育渗透的技巧,夯实小学师资团队力量,为实际课程教学提供更有保障的师资力量,确保各项美育渗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而,在数学学科师资力量建设中,应结合美育渗透的学科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升数学老师的美育滲透教学技巧,真正达到“发现数学、发现美”的师资力量建设目标。
(四)融入生活,获取生活美育渗透教学素材
知识源自实际生活,也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美育渗透教学,就要求老师能够融入实际生活案例,拉近学生与美育渗透教学间的距离,从而挖掘更多实际生活中美育渗透教学的素材资源,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避免美育渗透教学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产生,提升美育渗透的教学质量。
总之,将美育教学内容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预期目标。将美育教学融入数学课堂中,具有培养与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价值。然而,当前数学课堂开展美育渗透教学活动存在多种问题,需要从创设情境、挖掘教学素材、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融入生活实际案例等多个方面,更为高效地开展美育渗透教学活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 质量 。
参考文献:
[1]刘伙娣.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24.
[2]黄丽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8):284-285.
[3]吴金平.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东西南北:教育,2019(21):264.
[4]江会.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6(3):232.
[5]吴筱杰.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教育初探[J].数字化用户,2018,24(28):193.
[6]詹学俭.发现数学之美——小学数学美育初探[J].东西南北(教育),2019(7):133.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