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谷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3-07-10 12:18:12卢丕超刘宗昭王晓军谈明东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3期

卢丕超,刘宗昭,王晓军,谈明东,许 伟

(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新疆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 玛纳斯县 832200)

1 伊犁河谷概况

1.1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1个直属县市,驻有兵团第四师、第七师,首府设在伊宁市,是全国唯一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副省级自治州,拥有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素有“塞外江南”美誉,另有“中亚湿岛”“花城”美称。伊犁州直区域(不含塔城、阿勒泰地区)面积5.65万km2,总人口约440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等47个民族。

伊犁州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是新疆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林果和畜产品生产培育基地。伊犁州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等高山草原,闻名遐迩的八卦名城、伊犁将军府等历史文化景点,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7个。

1.2 伊犁河谷地理位置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角,北、东、南三面环山,呈三角形,东高西低,北有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南有哈克他乌山和那拉提山;中有乌孙山、阿吾拉勒山,构成“三山夹两谷”的地貌轮廓。

河谷东西长360 km,南北最宽处275 km,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与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相连,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为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地域优势突出。

1.3 气候特征

伊犁河谷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夏季少酷暑、冬冷少严寒,春天回温迅速但不稳定,秋天降温较快。

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7.4~10.4 ℃,年≥10 ℃积温在3 055.4~3 534.0 ℃,日照时数为2 600~2 900 h,无霜期150~179 d。年均降水量417.6 mm左右,年均蒸发量1 410.1~1 887.0 mm,是新疆蒸发量最少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1.4 土壤资源

伊犁河流域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草甸土、沼泽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等13种土壤型。其中,西部的河谷平原丘陵地带是流域内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也是葡萄主要种植区,主要为灰钙土,属半荒漠草原土壤,海拔在600~1 200 m之间,区域内水、热条件好,土壤肥力较低,透气性好,排水性佳,易于开发。

2 伊犁河谷葡萄酒产业发展回顾与现状

2.1 产业发展回顾

伊犁河谷葡萄酒产业主要集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包括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七团及七〇团,小面积分布在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伊犁河谷最早的葡萄酒企业是成立于1964年的七十团葡萄酒厂,位于七〇团,现为新疆伊珠酒业,加工能力1万t,主要生产干红、干白、甜型酒及冰酒,深受当地市场的欢迎。

1998年,新天国际葡萄酒业(现为中信国安葡萄酒业)采用“公司+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先后引进赤霞珠、蛇龙珠、美乐等酿酒葡萄品种,在霍城至霍尔果斯一带建设规模化酿酒葡萄基地约0.08万hm2;2000年建厂并投产,加工能力5 000 t,主要生产干红、干白原酒,其雷司令干白获得诸多国际大奖,得到市场及业内的一致好评。

2009年,威龙酒业在六十二团建设基地并建厂,基地规模达0.11万hm2,主要生产干红葡萄原酒,加工能力1.5万t;其后,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四团陆续建设御马酒厂(2005年)、天伊酒业(2009年)、晨成酒业(2011年)、天轩酒业(2012年)。伊犁河谷基地总规模达到0.27万hm2左右,总产能达到3.8万t。

2010年,六十七团开始种植酿酒葡萄,至今陆续建设基地0.1万hm2,引进加工企业弓月酒庄(2015年)、卡伦酒庄(2016年)、欣诗诺酒庄(2016年)、牧云雅风酒业(2021年)等,国内葡萄酒领军企业张裕公司、中粮长城也签订合作协议,建设葡萄生产基地进行原酒生产,六十七团加工能力达到1.52万t。

2.2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伊犁河谷酿酒葡萄受人工费用攀高、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兵团分区开发及大田作物、鲜食葡萄、西梅等经济作物的影响,种植户种植积极性降低,出现大面积基地被征收及砍伐换种其他作物的情况,霍城县—霍尔果斯一带(包括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四团、霍城县等),种植面积从最高0.2万hm2缩减至400 hm2左右,七〇团及察布察尔县一带从220 hm2缩减至80 hm2左右。

六十七团位于伊犁河南岸,南邻乌孙山,具有独特的逆温带小气候,无霜期长,天气灾害少,弱碱性、富钾钙和矿质元素的砾石土壤非常适合葡萄生长,葡萄质量优异,实行优质优价策略;同时,用地为林地性质,不允许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综合因素保证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使其原料热度不减,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发展至今达0.1万hm2,为伊犁河谷最大的成片酿酒葡萄基地,主要品种有赤霞珠、马瑟兰、美乐、小味儿多等。

伊犁河谷葡萄酒生产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研发,稳步提升产品品质,近五年来,中葡酒业、丝路酒庄、卡伦酒庄、弓月酒庄等在IWSC、IWC、CMB、Decanter等国际大赛获得40余枚金银奖,并成功进驻上海、深圳、杭州等消费市场,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

据调查结果(表1),伊犁河谷现有酿酒葡萄面积约1480.00 hm2,其中赤霞珠0.13万hm2,马瑟兰100.00 hm2,美乐33.33 hm2,其他如雷司令、黑比诺、歌海娜、小味儿多等品种13.33 hm2左右;葡萄酒企业16家,其中持SC生产许可证企业11家(其中3家含蒸馏酒,5家有灌装线),外加工企业4家,停业1家,总加工能力6.3万t/年,原酒产量约1.4万t/年,产值约1.5亿/年。

表1 伊犁河谷葡萄酒加工企业调查(2022年)

3 酿酒葡萄类型及适种区域探讨

伊犁河谷产区的自然环境独特,相比新疆其它产区,四季更为分明,小气候多,土壤等风土差异大;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无霜期长,成熟期长从而风味积累多,适合多品种葡萄的种植,利于出产高品质葡萄及葡萄酒。

根据产区风土特点,兼顾酿酒葡萄生态适应性,主要建议如下:

3.1 雷司令白葡萄种植区域

雷司令在伊犁产区表现优异,可酿造果香结构丰富、口感舒爽的白葡萄酒。宜种植在靠近南北天山山脉稍冷凉地带,如六十一团、六十七团南岸大渠以南、七〇团周边。应避开春夏交替时节的冰雹带,可保证葡萄较长的生长期,获得合适酸度及良好的成熟度,并可避免成熟期因雨水造成的开裂腐烂问题。

3.2 红葡萄酒品种种植区域

第四师六十二团及周边乡镇土壤有机质丰富,可种植品丽珠,酿造果香好、舒适易饮的干红葡萄酒;其次,可规模发展马瑟兰,从近5年的跟踪来看,同等产量下此地区马瑟兰表现优于赤霞珠,赤霞珠不易达到生理成熟度,易出现生青味,结构不够强壮,马瑟兰成熟度较好,马瑟兰葡萄酒表现出浓重漂亮的颜色、优雅的果香和丰富的酒体,具有优质葡萄酒的潜力(需考虑其丰产性,建议控制产量在1 200 kg/667 m2以下)。

六十七团独特的风土条件,使得诸多品种都可达到理想的成熟度,适合种植赤霞珠、美乐、马瑟兰、小味儿多、丹菲特等,可酿造高品质高酒度陈酿型干红和混酿葡萄酒,也可生产加强型葡萄酒、迟采甜葡萄酒等。

3.3 冰葡萄酒品种种植区域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中不拉克镇靠近伊犁河的河谷地带,为伊珠酒业、婉桐酒庄的冰酒原料基地。受伊犁河水汽蒸腾保护,下霜晚,冬季气温下降相对温和,可种植白玉霓、鸽笼白、威代尔等品种。威代尔葡萄在-10 ℃左右结冰状态下,可保持2周左右,酿造的冰白葡萄酒具有浓郁的蜂蜜、甘草、柑橘类香气,酒体酸甜平衡、馥郁浓厚。

此外,产区有丰富可利用的鲜食葡萄,可生产蒸馏酒产品,拓展产品品类。

4 制约伊犁河谷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探讨

4.1 种植成本高,种植积极性低

产区基本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酒庄自建基地较少。由于产区处于埋土防寒区,机械化程度不高,使得埋/出土及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对比大田作物、鲜食葡萄等收益差距大,种植户的积极性下降,作为产业根本的葡萄基地大幅萎缩,影响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需科学规划产区布局,推动标准化种植,采用先进管理模式,推进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工投入,实现优质优价,达到农民增收、企业提质的双赢局面。

4.2 品种单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产区酿酒葡萄品种90%以上为赤霞珠[1],产区缺乏整体规划,产品缺乏清晰定位;其次,基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种植户与企业未达成统一的原料品质认知。种植户追求高产量忽视高质量管理,企业间要求标准不统一,存在不做田间管理、通货收购的情况,造成种植户不愁交售的心理,严重阻碍产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葡萄产量与加工能力不匹配,种植户合同意识薄弱,小企业无序竞购,严重影响正常的供需关系,导致原料紧张则哄抢,原料过剩则毁园的现象时有发生。

未来应由产区政府牵头进行科学规划,丰富产区品种品系,引进雷司令、马瑟兰、美乐、品丽珠、丹菲特等品种品系,丰富产区原料结构;创新葡萄酒种类,满足个性化酿酒需求,产出更优质的区域特色产品;产区企业应统一认知,推广先进管理技术,严格要求田间管理,提高原料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3 市场开拓不足,品牌影响力弱

中国葡萄酒主要消费市场在东部地区,受地理位置及产业规模的限制,产区内配套不足,运输及营销成本高,无法进入葡萄酒核心消费市场,在与东部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销售渠道单一,渠道谈判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代理商、经销商存在较强依赖,在营销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产区葡萄酒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问题突出。

下一步应紧跟自治区实施的综合物流工程,加快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多方位探索销售渠道,利用好短视频、电商平台等网络渠道,积极实施新零售战略;同时,应丰富产品品类,筑牢产品品质,全面、彻底、准确的贯彻中央治疆方略,树立走出去的意识,打造走出去的实力,实现品牌与效益双丰收。

4.4 人才队伍基础弱,企业创新不足

产区中小企业多,管理及生产技术人员不足,专业知识层次不高,导致企业研发及管理因循守旧、技术创新不足,限制了技术进步及特色产品的研发。

根据自治区产业规划精神,加强人才保障,持续系统地开展企业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果农的培训,鼓励和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深化“产、学、研”融合[2],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产业科技人才库,持续有针对性地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和专业人才。

4.5 利用产区旅游资源不足,“葡萄酒+旅游”融合待发力

新疆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打造,伊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到新疆的游客1/3以上目的地是伊犁。旅游与葡萄酒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产区葡萄酒企业应借助伊犁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特色酒庄或旅游小镇,打造葡萄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加大精准营销力度,把了解葡萄酒文化和品尝葡萄酒作为宣传点,让游客在途中对酒庄酒窖短时参观,或亲身体验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及相关的生活方式,促进特色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与葡萄酒产业有机结合,带动当地居民参与葡萄酒旅游服务,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5 结语

伊犁河谷产区地理位置特殊,人文气候独特,具有良好的光热和水利资源,适合多品种酿酒葡萄种植,可酿造多样性葡萄酒产品,通过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及酿造技术,打造产区特色产品,提升产区品牌影响力,掀开葡萄酒+旅游的新篇章,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个葡萄酒明星小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