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笔者担任班主任多年,总结的班级管理经验中,一大要点就是要高度关注“特需生”。遇到了难以管理的“特需生”,班主任的第一项工作应该是走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尽力争取家长的教育配合。而在走访这些家庭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幾个问题。
关于家访的场地选取。家访场所不一定要在学生家里,有的家长会有保护隐私的想法,有些孩子也不希望老师看到他的学习居住环境;有些家庭则是因为有其他方面的顾虑,不方便让老师到访。因此,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家访场所可以更灵活一些,如把家长请到办公室,或约到学校附近的场所,或与家长孩子来杯茶饮,让“家访”氛围更轻松。
关于家访的价值思考。一次短暂的到访,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家庭教育、学生学习习惯等具体问题。事实上,笔者认为首次家访不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要按照既定计划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方便教师对学生制订“信息对称”且“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家庭教育如何改进、家校合作如何具体开展,应该是在教师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的行动。
关于家访的沟通策略。要做到见机表达,学会倾听,与家长的交流重在信息交换,因此在家长分享孩子的信息时,教师要学会尊重与聆听,不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沟通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学生家庭成员的性格等情况有了了解之后,再判断此次到访是否适合直白地讨论孩子的教育策略。如果因为教师的到来,后继引发了更多家庭矛盾,家访就完全失败了。同时,需做到因材施教,家校护航。每个孩子特点不同,要多看孩子的闪光点,避免仅仅围绕分数和学习来评价和讨论;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和天赋、品格与素养,才能更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与家长建立了情感联系后,教师可与家长探讨更适合学生个体特征的成长计划,甚至生涯规划。到了这一步,家校共育就会顺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