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鹏,孙梦飞,傅聪,吴梅,宗海亮,马庆防,傅新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疾病预防意识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仍是我国居民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1]。AIS的超早期治疗目标是尽快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减少脑组织损伤[2]。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是目前AIS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实践证明,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及存在静脉溶栓禁忌的AIS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血管内治疗,及时救治可降低严重脑卒中患者残疾的发生风险[3]。然而,血管再通的整体效果有限,即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成功,梗死面积也常会继续增大,同时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4]。近年来研究表明,一旦脑血流停止,患者将会发生炎症、微血管血栓形成和神经毒性的有害连锁反应,并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5]。此外,研究表明,炎症反应还是决定AIS患者急性期和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6]。
早期对于血栓的研究主要依靠尸检和动物实验,且由于血栓取材技术的限制和血栓标本数量有限,血栓相关研究进展缓慢[7]。近年血管内治疗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使得血栓标本的获取更加方便,血栓相关研究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可导致大量白细胞成簇聚集在血栓中,故血栓组织切片经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常可见不同程度的白细胞浸润[8]。目前国内外血栓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等成分,对炎症成分的研究较少,而血栓中的炎症成分与炎症反应存在重要联系。因此,研究血栓中的炎症成分有助于深入了解AIS血栓形成及缺血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AIS患者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从而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3]中AIS的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3)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动脉闭塞,符合血管内治疗指征;(4)术中留存血栓标本。排除标准:(1)颅脑CT或MRI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面积超过大脑半球的1/3)者;(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畸形或有肿瘤病史者;(3)合并严重的心、肺、肝或肾功能不全者;(4)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国际标准化比值>1.7,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7)临床资料或手术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XZXYLK-20221230-118)。
1.2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隐源型)、责任血管、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是否进行静脉溶栓。
1.3 手术方法 血管内治疗由经验丰富的卒中绿色通道血管内治疗团队完成。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术前结合病因进行评估,优先选择高效的颅内支撑导管辅助支架取栓联合抽吸技术。术中如血管再通后不能维持前向血流,经家属同意后予以球囊扩张等血管成形术。采用mTICI分级评估术中血管再通情况,其中2b级或3级为血管再通成功。
1.4 血栓标本处理 术中取出血栓标本,立即置于10%磷酸盐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48 h,之后采用石蜡包埋,制成厚度为5 μm的切片,进行HE染色。采用VS120型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放大200倍)查看。根据白细胞分布情况将血栓标本分为白细胞散在组和白细胞成簇组,见图1。
图1 AIS患者血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HE染色,×200)Figure 1 Histopathological image of thrombus in AIS patients
1.5 预后评估 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以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9]。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纳入的90例患者中6例因染色技术等原因未获得病理结果,最终纳入84例患者,其年龄30~91岁,平均(69.5±10.2)岁;男49例,女35例;有高血压病史50例(59.5%),有糖尿病病史13例(15.5%),有心房颤动病史39例(46.4%);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8例(45.2%),心源性栓塞型33例(39.3%),隐源型13例(15.5%);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37例(44.0%),颈内动脉23例(27.4%),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11例(13.1%),基底动脉11例(13.1%),椎动脉2例(2.4%)。
2.2 白细胞散在组与白细胞成簇组临床资料比较白细胞散在组36例(42.9%),白细胞成簇组48例(57.1%)。两组性别、有高血压病史者占比、有糖尿病病史者占比、有心房颤动病史者占比、TOAST分型、责任血管、术前NIHSS评分、手术时间、mTICI分级2b~3级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行静脉溶栓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白细胞散在组与白细胞成簇组临床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leukocyte-scattered group and leukocyte-clustered group
2.3 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8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26例,预后不良58例。以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赋值:预后良好=0,预后不良=1)为因变量,以年龄(实测值)、性别(赋值:男=1,女=2)、高血压病史(赋值:无=0,有=1)、糖尿病病史(赋值:无=0,有=1)、心房颤动病史(赋值:无=0,有=1)、TOAST分型(赋值: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心源性栓塞型=2,隐源型=3)、责任血管(赋值:大脑中动脉=1,颈内动脉=2,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3,基底动脉=4,椎动脉=5)、术前NIHSS评分(实测值)、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实测值)、手术时间(实测值)、取栓次数(实测值)、mTICI分级2b~3级(赋值:否=0,是=1)、行静脉溶栓(赋值:否=0,是=1)、白细胞分布情况(赋值:白细胞散在=0,白细胞成簇=1)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术前NIHSS评分、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2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in AIS patients
2.4 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赋值:预后良好=0,预后不良=1)为因变量,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高血压病史(赋值:无=0,有=1)、术前NIHSS评分(实测值)、手术时间(实测值)、取栓次数(实测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IHSS评分、手术时间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in AIS patients
AIS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会损伤患者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肢体运动能力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0]。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AIS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紧迫的任务之一。本研究针对AIS患者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可能与年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行静脉溶栓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成簇组年龄大于白细胞散在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AIS患者免疫反应存在差异,随着年龄增长,AIS患者的免疫反应逐渐减弱[11]。当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黏附在受损的血管壁上,并招募更多的血小板使血栓更加致密。在纤维蛋白形成之前,白细胞聚集在血小板边缘,从而导致血栓部分或完全阻塞动脉血流[12]。因此,对炎症反应敏感的患者在血管闭塞后机体可能会迅速应答,导致白细胞迅速聚集,成簇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成簇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白细胞散在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参与了AIS、神经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3]。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机体立即启动炎症级联反应,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内皮细胞以及脑实质释放促炎递质,促炎递质作用于中性粒细胞,使其快速迁移和浸润到受损部位,并在24 h内逐渐减退[14]。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的AIS患者血栓中白细胞成簇分布,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激烈引起。
本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成簇组患者取栓次数多于白细胞散在组,与既往BOECKH-BEHRENS等[13]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血栓中白细胞分布与取栓次数存在相关性。新鲜血栓拥有完整的白细胞区域,而较老的血栓白细胞发生裂解、坏死,白细胞成簇分布的血栓质地更加坚硬、与血管更加黏附[15],因此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操作才能将血栓彻底清除。此外,本研究中白细胞成簇组中行静脉溶栓者占比更高。白细胞成簇分布的AIS患者外周血和血栓中含有大量的NETs,其不能被静脉溶栓药物有效溶解。NETs还能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激活剂抑制物1结合,从而抑制纤溶功能,促进血栓形成[16]。因此,根据血栓的性质,有必要加强取栓器械和溶栓药物的研发,以提高血栓清除的成功率,减少血栓残留,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探讨了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未发现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反而发现术前NIHSS评分、手术时间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NIHSS评分是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JAIN等[17]回顾性分析了2 909例AIS患者,发现基线NIHSS评分每升高1分,患者死亡率和肢体功能恶化的可能性分别增加2.3倍和3.0倍。基线NIHSS评分是AIS患者7 d转归的预测因子[18]。因此,术前NIHSS评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AIS患者的预后做出初步预测。手术时间越长,血管开通的时间越晚,而长时间的血管闭塞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19]。既往研究提示,血脑屏障破坏与临床不良预后有关[20]。因此,手术时间越久,血管闭塞越久,血脑屏障以及血管内皮的破坏也越严重。在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选择正确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缩短手术时间,尽快开通血管。建议加强对术前NIHSS评分和手术时间的监测和控制,细化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57.1%的AIS患者血栓中白细胞成簇分布,AIS患者年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行静脉溶栓可能与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相关,而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对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此外,术前NIHSS评分、手术时间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但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受研究人群选择的限制性,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在血栓取出、处理和分析过程中,血栓保存和染色等可能会影响血栓中白细胞分布情况;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因此,未来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作者贡献:吴宇鹏、傅新民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宗海亮、马庆防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孙梦飞、傅聪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吴梅负责血栓标本处理及分类;吴宇鹏负责论文撰写及修订,统计学处理;傅新民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