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茅原申 侯黎莉
何先生,45岁,公司中层干部,年轻有为,事业有成。但公司上下都知道,何先生有一个“顽疾”——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肾绞痛。他经常在上班、开会时,突然大汗淋漓,腹痛难忍。从十年前第一次肾绞痛发作至今,何先生几乎每年都会到泌尿外科急诊报到数次,苦不堪言。药物排石、体外震波碎石、输尿管硬镜、输尿管软镜样样治疗手段都经历过,但结石总是容易复发。每次出差、旅行,都要将止痛药带在身边,以免肾绞痛的突然来袭。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要不是肾结石这个毛病时不时地“骚扰”,他的事业或许还能更进一步。
生活中像何先生一样频频遭受结石困扰的人群不在少数。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在欧洲,尿路结石的年新发病率为(100~400)人/10萬人。在我国发病率约为5%,呈南方多北方少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三大结石高发区之一,广东发病率高达11.06%。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长期久坐工作的人以及男性,都是结石的好发人群。像何先生这样的中年男性白领,工作繁忙,平素应酬较多,饮食上可能更易摄入高蛋白、高尿酸、高嘌呤饮食,导致尿中的钙、尿酸含量增加,增加了结石生成的风险;另外,男性的雄性激素有增加草酸形成的作用。诸多高危因素叠加,导致像何先生这样的人群成为结石最高发的一类人群。
很多人都知道,得了结石,一定要多喝水,那究竟喝什么水、怎么喝水呢?
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看似简单的物质,其实大有学问。首先跟大家普及这样一个概念:硬水和软水。同一国家不同地域的自来水中,矿物质和电解质的含量差别很大。水的硬度由多价阳离子(主要是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决定。硬水存在于白垩和石灰岩地质区域,比软水含有更高浓度的碳酸钙(CaCO3)。CaCO3在消化道等弱酸环境下分解为Ca2+和CO32-,游离Ca2+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
自来水硬度对含钙结石的影响是复杂的。摄入硬水可导致高钙尿症,但结石成因的其他因素可能比单独的高钙尿症有着更大的整体影响。应鼓励患者饮用当地自来水。如果确实偏爱矿泉水,那么,含有高碳酸氢盐或其他碱性缓冲剂的硬矿泉水可能比软矿泉水更好。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饮用软矿泉水(Ca 22毫克/升)或当地自来水(Ca 63±8毫克/升)相比,饮用硬矿泉水能显著增加尿钙浓度(尽管草酸排泄无变化)。另一项研究通过控制摄入软水、中等硬度自来水以及矿泉水,比较了15例结石患者和14例无结石者的24小时尿液。在结石患者中,增加饮用水硬度会升高尿钙水平。这两项研究均表明,饮用硬度较高的水,有助于尿液中钙离子的排出。但结石的形成是复杂的综合性因素,饮水的软硬程度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如何在超市琳琅满目的矿泉水货架旁选择合适的饮用水?不同品牌瓶装水的矿物质含量差别很大。国外研究表明,富含镁、钙以及碳酸氢盐的矿泉水会升高尿液pH值、增加尿中结石抑制剂——镁和枸橼酸的浓度。尽管尿钙增加,但草酸钙的相对过饱和度降低。当草酸钙结石患者限制饮食中钙的摄入时,会减少钙在肠道中与食物中的草酸结合,反而更易形成结石。低钙饮食会增加尿中草酸浓度,草酸比钙更易导致结石。摄入标准推荐膳食钙量,可以降低草酸钙结石的复发率。市场上充斥着所谓的“高pH值”或“碱性”水。这些非缓冲溶液不能影响尿液pH值,因此对预防结石没有益处。重要的是水中可溶性无机盐的含量,而不是水的pH值。因此,在选择矿泉水时,检查碳酸氢盐的含量才是更重要的。
临床上很多患者也有这样的认识误区:保证了足够的饮水量,就一定能预防结石。但是自己已经非常注意饮水量了,甚至整天抱着水瓶在喝水,喝得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却依旧容易得结石。其实这就跟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一样,吸烟的人不会百分之百得肺癌;肺癌的患者也不是百分之百吸烟。吸烟与肺癌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因素。同样,保证饮水量只是预防结石的基本方法,却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奏效的方法。所以我们才会去研究喝什么样的水、如何喝水对预防结石更有利。
日常生活中,喝水太少是罹患肾结石的主要诱因。现代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许多人经常到下班了也顾不上喝杯水。要避免患肾结石,最重要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喝水,保证每天饮水量2000~3000毫升。酷暑天因为大量出汗,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往往饮水量需要达到3 000毫升以上,才能有效预防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同时还要注意昼夜饮水量的均等,有些患者觉得晚上频繁起夜麻烦,特别是在大冷天。但结石的形成,往往就是在夜间饮水量少的时候,尿液更浓缩,使得尿液中的晶体成分提高,加速结石的生成。而如何判断自己的饮水量是否足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观察尿液的颜色。如果尿色是淡黄色甚至深黄色,说明尿液的浓度过高,饮水量还不够;如果尿色呈几乎透明的颜色,那说明喝到了足够的水量。
综上所述,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一定要多喝水,保证每天饮水量2000~3000毫升,鼓励饮用当地的自来水;如果是矿泉水的话,建议选择富含钙、镁以及碳酸氢盐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