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清
小学生学习知识以形象认识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等知识不易理解,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借助情境创设,给学生创建一种直观、形象的认识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此时我拿出一根细绳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才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若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寓于一种故事氛围中,学生就会非常喜爱听,喜爱学习。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声音、图像、色彩以及动态的'显示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创建了学生们都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西天取经的途中,一回,师傅唐僧派徒弟猪八戒去化斋。谁知,这猪八戒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师傅唐僧只得另派徒弟孙悟空前去看个究竟。
原来这猪八戒在半路上得了个西瓜,正准备美滋滋地吃西瓜呢!这时,孙悟空从天而降,悟空大喊道:“好你个八戒,竟躲在这儿吃西瓜!我告诉师傅去,看他怎么罚你!”八戒忙说:“师兄,师兄,别!我这不正准备和你分西瓜嘛!”悟空说:“那好,我要吃二分之一西瓜。”八戒一心想要多吃点,听悟空这么一说,挺高兴的,脱口而出:“好,那我可要吃八分之一西瓜,剩下的就全归你啦!”悟空一听,大笑:“傻八戒,今天怎么这么谦让啊,那我就不客气了!”到底是谁吃的西瓜多呢?原来,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比大小,分子大就是大;而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比大小,分母大就是小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識。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