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芬
摘要:语境作为诗歌中的重要的概念,是人类学家、语言哲学家、语用学家、民俗学家、认知学家和语义学家等专家共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对语境的研究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对语境进行研究甚至是综合性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诗歌语境的学习入手,探讨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诗歌语境深度学习的相关探索,提出有效的、得以促进诗歌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诗歌语境;深度学习
一、从社会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神情操,对古诗词的精读不仅能提升审美品味,而且还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是当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化难为易、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到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使古诗词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呢?
1、课前预习,学生搜集资料:每首古诗学习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学生提取可用性资料带来了难度。学生在搜集资料时需要大量阅览一些知识,从中筛选。这无疑为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提供了契机。
2、课堂交流,学生补充资料:在古文学习之前,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资料是必须的环节,而采用学生交流的方式,则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学生的获取方式不同,所查资料的侧重点也不同,通过交流使资料更加全面,并能对资料很好的整合,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
3、课堂提炼,教师强调重点:课堂提炼,教师强调重点:古文的背景资料主要分为必要识记和简单了解运用两部分,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需要识记的基本内容,提炼要点,在理解作品思想时必要插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4、课后积累,学生积累资料:在前期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资料及课堂交流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积累整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诗人的整体诗歌风格的不同,其中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哪些,使学生能系统灵活的运用知识。
二、透过人生经历理解诗歌内容
我们可以借助举办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查阅,更多的关注到诗人并深层次理解诗人,进而对诗词语境有更好的把握,我们举办了“我心中的(诗人)演讲比赛”
1、指导思想:中华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收集并整理资料,既可以增強对诗人生平及诗风的理解及感悟,又对诗歌的语境学习进行了基础性知识完善,同时,也达到了弘扬传统、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基于此种认识,安阳市三中在高一年级开展“我心中的(诗人)”演讲比赛活动,以此推动语文教学工作和计算机背景下的语境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特制订本方案。
2、比赛主题:“我心中的(诗人)”演讲比赛
3、演讲的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尝试走近他。理解他,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通过演讲活动的展开我们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从而对诗人的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通过抓意象,深入理解诗歌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升华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1、寄情于象,意境天成。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与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的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成为意境。王国维认为意境可以分为三类:一、“意与境浑”为上,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二、“以境胜”次之,即以景为主,寓情于景。三、“以意胜”再次之,即以情为主,直抒胸臆。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以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变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若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深析语境,诗意自见
意象含义有“语境暗示”。诗歌多用意象表达情感,意象本身具有多面性,它的特征是多面的,含义也是多义的。当然不止意象,汉语的词语本身也是多义的。无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个词的义项总是不止两三个。阅读古文我们知道,语境对实词、虚词都有暗示和制约的作用,诗歌也是一样,语境对词义有暗示和制约作用。在具体的诗歌中,我们需要仔细研读文本,梳理符合文本情境的词语含义。
语境是所有语言现象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境这个因素来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读懂诗歌。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通过语境来解读诗歌的方法,并形成通过语境分析诗歌的习惯,擅于利用语境因素和计算机网络帮助学生理解的诗歌,进而明确把握作者的创作主旨,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会真正的解读诗歌。
本文系2022年度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诗歌语境的深度学习策略研究》(立项编号ayjky2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