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创:一场乡村振兴的汶川实验

2023-07-10 08:41呼东方
新西部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禹农庄汶川

呼东方

汶川的艺术乡创其实也是一场乡村实验,但最终能不能取得实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能不能介入乡村,还是取决于村民对艺术输入的接纳、变革与受益的程度。艺术的输入是一个需要长期慢慢积累、过滤与沉淀的过程,汶川的艺术乡创实验或许能为乡村振兴闯出一条新路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汶川经验。

4月6日,汶川融媒体中心的视频公众号“微汶川”连发四个视频,都是关于艺术乡创的内容。

汶川艺术村长在两天时间里,对渔子溪村、乐活村、盘龙溪村、赵公村、大禹村、阿尔村、萝卜寨村等13个村寨的村落布局、发展现状、文化底蕴等进行走访调研后认为,县域南北两个片区,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将艺术融入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参加这次田野调查的艺术村长,是2022年11月汶川县政府首批引进的10位艺术乡创导师团队。

成都旅游住宿业协会会长安茂成表示,汶川艺术村长这个方式非常好,专家们在一起能集思广益,这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文化现象,成为汶川的一个文化品牌,也可能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个方法和途径。

“艺术乡创”的概念是2022年汶川县在四川省率先提出的,其目的是以文化力量让乡村再生,以现代创业体系为乡村赋能,通过充分挖掘每个村落的文化特色,带动各种现代发展要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整体性的创新发展。

3月28日,四川省阿坝州副州长、汶川县委书记李建军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上表示,汶川创新实施“艺术乡创”引领行动,引入“艺术村长”驻村,融合民族文化,打造《希望的羌山》《乡村的诗》等创意展示场景,让人居环境艺术化、产业体系艺术化、劳动过程艺术化、生活方式艺术化和乡村治理艺术化,扮靓乡村舞台、擦亮乡土底色,绘就“秀美”“善美”“淳美”的汶川乡村新画卷。

看见汶川,艺术赋能,一树一花、农田泥土、传统习俗皆为艺术,开拓出一条让美术设计改变乡村、艺术扮靓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的崭新道路。

给乡村传递艺术的内核

“小溪是蓝色的/天空也是蓝色的/但它们不是诗/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诗——”这是汶川县水磨镇八一小学的孩子们参加“在云朵上写诗”活动过程中写出的诗句。

孩子们写的系列诗歌被制作在明信片和T恤上,成了2022年11月汶川县举办的首届汶创HUI即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中的最引人注目的文创品。

乡村的孩子们第一次跳出书本、教室的框架,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发现、鉴赏和表达乡村诗意。大人们也意识到,这次诗歌创造培养出的美学意识,对孩子们的影响会很深远。

按照政府计划,到2022年年底,汶川全县启动艺术特色村镇培育计划,通过“县支持、镇落实、村呈现”的“艺术乡创”工作架构体系,形成“艺术乡创”的普遍共识和浓厚氛围。

汶川作为进入川西的第一站,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羌民族文化特色保存完整,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构成了全域皆可游、处处皆景点的状态。近几年,汶川县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五年四次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汶川除了本身散发的强烈符号外,还以大熊猫、大禹故里、大遗址、大健康等旅游符号吸引着境内外游客,很多村子都成了成渝城市圈中的网红景点。

如何能为这座云朵上的文旅小城寻找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汶川人想到了乡村艺术。

赋能的通俗意思,是通过某种手段使其获得某种能力。汶川县举办这次汶创HUI和数字国际熊猫节,就是想通过引入外部艺术创作力量,挖掘、展现乡村艺术潜力,给乡村传递艺术的内核,使得乡村振兴从资源推动进入自我创新、创意的新阶段,让汶川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雅起来。

记者了解到,伴随着汶创HUI的全面启动,汶川将在未来五年里,以“惠”集创意、“荟”萃精英、“汇”聚资源以及五年智“慧”成果,打造创新型汶川。深度挖掘汶川企创、校创、乡创、社创、文创内涵,培育个性化“汶创”品牌。其中乡创作为乡村振兴对接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激活乡野源创力、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环节。譬如,水磨镇老人村的“涂鴉艺术”让乡村风貌提升到新的段位,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带。

乡野源创力如何寻找?这是需要引导和挖掘的。引入艺术村长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即为乡村播下艺术的种子,让艺术乡创能“源于生活,看见乡村”。在汶创HUI开幕式上,第一批艺术乡创导师团队杨健鹰、薛康、陈先林、李万洪、李持坤等被聘请为“艺术村长”,他们每个人会定点入村,寻找到乡村艺术资源,挖掘乡村创意人才,让艺术赋能乡村发展。

儿童乡创诗歌只是汶创HUI“艺术图鉴·发掘诗意”环节的组成部分。这个环节还设有《乡村的诗》创意展示场景,让创作者、艺术家、爱好者在线制作汶川乡村艺术图鉴,展现乡村之美,让汶川成为真正的“诗与远方”。

最重要的是参与感

明前茶采摘的时节,汶川县水磨镇大部分时间都是云雾缭绕,如同置身水墨画中,于是就有了“丹青水磨”的文旅定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其实大部分来到汶川的游客并不知晓,从古镇所看到的笼罩在云雾中的山峰,就是道教著名圣地青城山的后山。

水磨镇的羌城、禅寿老街到寿西湖,这些核心地段都属老人村所辖。重建后的水磨古镇以八一小学和对面的万年台为中心,将禅寿老街分为两段。八一小学门前“苔痕上皆绿”,很少有游客记得2008年大地震后这里曾发生的一幕场景。每每看到有游客在这里留影,老人村的郭爽书记都会提醒游客,得站到当年温家宝总理曾经站过的地方才有意义。

尽管在恢复重建时,水磨古镇的建筑风格最大化地还原羌文化特色,但如今古镇街道只有个别商铺出售当地特色产品,大部分商家也和别的古镇一样,经营着同质化的旅游小产品。

从去年开始,禅寿老街上出现了两个很特别的门帘招牌“汶创校创间”和“汶创HUI校创间”,挂这两个招牌的商铺是阿坝师范学院和老人村校地共建的文创产品展销点,展出和销售的全都是老人村对面的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的绘画、陶艺、刺绣等作品。阿坝师范学院是震后经过两次易址后,于2011年整体搬迁到水磨镇的。

在郭爽看来,这两个校创间的出现,给水磨古镇增添了不一样的氛围,提升了古镇的旅游品味。“我们突然就有了那种文艺范儿。”郭爽说,“这些学生的作品即便稚嫩,却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前孩子们创作的作品只为完成作业,有了校创间这个平台,学生的作品就可以展示和销售,这样孩子的创作会更认真、更投入,而每一份收益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份肯定和鼓励。”

老人村与阿坝师范学院的合作缘于水磨镇政府前几年开展的支部共建活动。据郭爽介绍,水磨镇以前有18个村,后来合并为9村一社。镇政府和师范学院进行以党建为引领的支部共建工作,双方经过座谈交流,碰撞出通过支部共建给9村一社派驻艺术村长的想法和提议。师范学院动员艺术院系的专业老师到各村挂职,帮村子做总体艺术规划,后来就有了美术学院的宴安老师带着学生在老人村的公共区域创作的涂鸦墙系列彩绘作品。

最近,郭爽接到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张刚院长的电话,张院长准备带几位老师来村里做一番深度调研,进一步规划实施艺术乡创。

张刚院长是2022年9月30日汶川县政府下发《汶川县“艺术乡创”引领行动方案》后,阿坝师范学院正式派驻到老人村的艺术村长。入驻老人村后,张刚编排了一些地方特色的舞蹈,让村民们参与进来。“镇政府、高校和村子共同寻找如何通过艺术乡创给乡村振兴赋能,我们也在寻求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路径。”对于政府文件里不断提出的“赋能”一词,郭爽理解很到位。

郭爽和村民们最近更想请宴安老师来村里走一趟。在给巷道墙上做彩色绘画的时候,很多村民接受了宴老师的指导。现在老街上要增加一些植被花草,巷子里的美化也需要持续提升,大家不约而同都想到了宴老师。

对于村民们的变化,郭爽感触颇深。“以前古镇上为美化环境摆放的花草,一夜之间就被村民们搬到各自家中。现在不仅没人再搬公共区域的花草,还主动要求绿化自家門前屋后,共同美化古镇的环境。

老人村游客中心旁边,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场地。这里是县政府和镇政府规划建设的演艺中心,也是汶川县乡村艺术场景营造计划的一部分。“这个演艺中心将来由我们村集体来管理、使用和经营。将来如何装修和规划,选用排练什么演艺节目,主要由张刚院长负责。”

每个村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艺术乡创的方式自然也不同。郭爽觉得,就老人村而言,艺术乡创赋能点主要是打造能够让游客、村民都能参与其中的沉浸式的互动项目,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郭爽看来,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看演艺节目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去陕西临潼看《长恨歌》表演,一下子就了解了西安的文化。”郭爽说。

一位农学专家的文创情结

3月31日,汶川大禹农庄文创研学项目——匠乐坊正式运营。

大禹农庄有一条养殖着各种冷水鱼的“溪流”,沿着“溪流”旁的步道行走约200多米,是一块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草坪。草坪的一角,有一座300平方米的玻璃通透的房间,便是匠乐坊DIY沉浸式体验项目所在地。运营当日,绵虒中学的84名学生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各自感兴趣的DIY沉浸式体验项目。

作为大禹农庄新开辟的文创研学项目,匠乐坊倡导的是“匠中有乐,乐中成匠”的劳动观,创新性地设置了匠木坊、匠编坊、匠革坊、匠绣坊、匠花坊、匠茶坊、匠食坊、匠书坊及文创艺术家部落等版块。大禹农庄认为,这种独具特色的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会成为汶川乡村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艺术乡创孵化基地。

大禹农庄在汶川、阿坝州乃至成都都很有些名气。因其地处北纬30度线,又在国家AAAA级景区内,而得生态环境之天时地利。农庄还拥有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红樱桃基地、阶梯式活水冷水鱼养殖场、PIC种猪养殖基地等,是四川省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匠乐坊是大禹农庄董事长程琳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反复思考与谋划的转型成果之一。汶川属于岷江河谷地带,土地面积非常少,大禹农庄只有200多亩土地,养殖业、种植业都无法扩大规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投资最多的反而是休闲山庄,山庄的功能主要是吃住,也能扩展到做培训和办会议。

程琳觉得,大禹农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在消费者心中就只是一个休闲度假酒店的形象。“且不说它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这样一个酒店也不是我这个学农出身的人想要的。”

1980年代初,程琳从四川农学院毕业,不管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从事种养殖业,农村出身的程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离开农业。

其实,程琳早就想过推动农庄向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与艺术文创基地转型,这样大禹农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他坦言,做艺术文创基地是他的一个情结。

程琳与汶川结缘于大地震之后的2008年9月,当时汶川急需一个种猪场,在建种猪厂的时候,程琳发现选址所在的高店村水质非常好,水源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一个海子里的高山雪水,特别适合养殖三文鱼。喜欢吃三文鱼的程琳笑着说:“有了鱼就得解决食用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农庄。”

作为高级农艺师,程琳现在还兼有两个身份——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联盟副主席和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会长。“客观地讲,中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偏低的,精神层面更谈不上。”程琳做的农业项目经常要招聘新员工,他发现了一个普通问题,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来,本地的村民文化程度又偏低。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去解决农民素质提升的问题。”带着这样的判断,程琳在2012年注册成立了阿坝州大禹农民培训学校。“据我所知,民办培训学校直接把‘农民这两个字写在名字中,这在四川省还是第一家。”

2014年,大禹农民培训学校正式启动。2017年,四川省遴选了新型农民培训省级示范基地10家,8家是科研单位和高校,1家是央企,唯一的民营企业就是大禹农庄。2022年4月,四川省又遴选了13家高素质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其中12家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只有大禹农庄。

做农民培训近十年之后,程琳有了新的思考。“我开始觉得大禹农庄应该朝着艺术文创这个方向转型了。”2021年9月,大禹农庄启动艺术文创基地项目,12月注册了四川乡创学堂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2022年7月,大禹农庄与北京一家农业科学院合作,投资建设匠乐坊。程琳的设想是通过这个小项目起一个示范示点的作用,继续丰富一些项目,通过更多的文创产品拓展艺术乡创的内容和质量。

根据传说,高店村是中国农耕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大禹的出生地。2019年,在程琳的推动下,高店村更名为大禹村。这个村名果然如程琳所料,游客来过一次就再也忘不了。

自从有了大禹农庄,大禹村的村民们就再也没有为农产品的销售发过愁,村民们还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务工,农庄里6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村村民。而且在大禹农庄带动下,大禹村的面貌有很大改观。去年,大禹农庄先行先试,对四户村民闲置的房屋做了提升改造,引导他们做民宿。程琳觉得,如果这些民宿的文化艺术性做到位,两三年后,整个村子就会被迅速带动起来。

有农业专家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让“鸟儿”飞回来,程琳很推崇这个观点。他认为,“鸟儿”就是年轻人,让年轻人回归乡村,乡村振兴才会有美好前景。

“如果让村民自发式地搞艺术乡创,他们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肯定是有瓶颈的。而单靠大禹农庄来做这个事情,也是有局限性的。”按照程琳的设想,可以建立一个众创平台,吸引新媒体、书画、文学、文创、音乐等方面的人才,让愿意从事乡村艺术创作的人才在这里聚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禹村的艺术乡创很快就会搞起来。

从都汶高速棉虒出口下高速到大禹农庄,要经过羌锋村音乐氛围浓郁的三声音乐广场。当地人说,这里前两年就聚集了很多艺术家。绵虒镇羌锋村曾被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誉为中国“西羌第一村”。2020年,三声音乐广场曾举办过有许巍、郑钧等国内摇滚音乐实力唱将出演的汶川熊猫O2生态音乐季。从村子各式音乐建筑、布局以及墙上的绘画可窥见当时这场音乐季的盛况。

据程琳介绍,大禹农庄附近要规划一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其中的一个设想,就是通过入口社区将三声音乐广场与大禹农庄串连起来。“汶川的文化符号一个是大禹,一个是大熊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正好能将熊猫IP的艺术乡创植入其中。”他建议将三声音乐广场改名熊猫广场,再加上正在建设的熊猫科普馆,文化主题就能很好地凸显出来。

艺术乡创实验重在实效

前不久,萝卜寨村有了驴友之家。这个驴友之家是由村委会废弃的一个场所改造而成的,保存了民族建筑的原生态基础,采用高端民宿风方式,加入茶室、咖啡以及艺术图片,还有村民们自家特产展示区,让来这里的游客有了一个不错的休憩之地。

雁门乡萝卜寨村是非常有名的羌寨,整个寨子的建筑是用山顶的黄泥和木材搭建而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被誉为“中国第一羌寨” “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对全国游客特别是成都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震后援建的萝卜寨村距离老村子只有一公里。 村子有一處可以俯瞰岷江大峡谷全貌的观景台,一到樱桃成熟的季节,通往萝卜寨村的盘山公路上到处都是游客。

萝卜寨新改造的驴友之家采用了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通过艺术点亮乡村之美,用艺术提高产业层次,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据汶川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22年年底,全县打造艺术乡村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706万元,实施项目29个。萝卜寨村新改造的驴友之家就是由县政府投资50万元,按照乡村美学场景和服务场景进行的精致化改造。

目前,汶川县创建艺术乡创示范村,威州镇申报建设6个、三江镇申报2个、绵虒镇申报3个、映秀镇申报1个、漩口镇申报2个、灞州镇2个、水磨镇2个。

与萝卜寨村的艺术乡建一样,2023年春节,灞州镇具有餐饮、住宿、娱乐功能的“寻羌·马登驿站”也开始试运营。马登驿站也是在原马登村委会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是阿尔沟旅游的新场景和新业态。

马登村附近的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是集滑雪、戏雪、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冬日游玩目的地。加上这里保存完整的原生态羌文化,吸引着成渝都市圈“微度假”“微旅游”的人群。

“寻羌·马登驿站”项目由政府投资170余万元,旨在用文化塑造乡村旅游,满足大城市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同时,通过示范带动,让村民自发自愿地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来。

汶川县的艺术乡创,从政府层面来说,除了采用引导乡村艺术乡建,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引进艺术乡村特殊人才和对外输出民族特色工艺品等形式外,还推出了有着浓郁地方文化符号的艺术创作,包括县委书记李建军在博鳌论坛向海内外介绍的《希望的羌山》《乡村的诗》,还有歌舞剧《禹的故乡》、情景舞蹈《樱桃,又红了》、主题舞蹈《最最最熊猫》、歌曲《羌年歌》、歌舞小品《红军桥七日歌舞小品》等文艺作品。

按照汶川县政府的规划,2024年底,全县要打造3个艺术乡创典型案例,建成4个艺术特色示范镇、21个艺术特色示范村;搭建一批艺术乡创交流展示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艺术乡创品牌成果,推动艺术乡创由“盆景”逐步成为“风景”,成为美丽乡村汶川实体店、乡村振兴汶川样板区。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其实是一场集结了人文、学术、艺术、建筑、设计、公益、企业等诸多力量的公共艺术行动。这样的乡村实验,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由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进行过尝试,他们留下的做法和经验,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汶川的艺术乡创其实也是一场乡村实验。羌民族在这里已经形成较为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系统,村庄作为活态文明的最小文化单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内涵,也是文明活态性的唯一存在。汶川县政府设计的乡村特色文化重振、乡村艺术场景营造、艺术产业可持续创收、群众艺术素养提升、多元主体艺术联建、乡村建设项目艺术提升,群众艺术培养提升以及乡创艺术人才培育等计划,可以通过外来力量的介入,发挥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其核心和目的还是指向了乡村的组成元素——村民。因此,艺术乡创最终能不能取得实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能不能介入乡村,还是取决于村民对艺术输入的接纳、变革与受益的程度。

艺术的输入是一个需要长期慢慢积累、过滤与沉淀的过程,汶川的艺术乡创实验或许能为乡村振兴闯出一条新路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汶川经验。

(本文图片由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村委会、大禹农庄以及汶川文体旅游局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大禹农庄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小大禹”来治水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