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理念下“梦想+”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3-07-10 22:10谢小燕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梦想

谢小燕

【摘要】本文论述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立足学校“梦”文化,坚守理想教育办学特色,以未来学校理念为指引,在智能化教研生态建设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滨湖蓝”校本课程守正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到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再到关注家长育儿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创设学生童梦课程、教师追梦课程和家长育梦课程而整体构建起未来学校理念下的学校“梦想+”校本课程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未来学校理念 “梦想+” 校本课程 构建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3-0043-06

教育不仅应立足当下,而且应面向未来。早在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便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然而,学校要“面向未来”做未来教育、办未来学校,必须厘清未来学校的使命是什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2017年发布了“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对未来学校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也就是说,未来学校必须是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要建成这样的学校,必须进行一场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背景下的结构性变革,建立起一种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体系,进行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将学校变成一个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学习的泛在学校。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研发成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办学18年,旗帜鲜明地打造理想教育办学特色,以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梦”文化引领学校快速发展,学校德育成果《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探索与构建》先后荣获2019年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9年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此同时,支撑该成果的学校课程建设成果——“滨湖蓝”校本课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程”既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举办未来教育、办未来学校的重要支撑。2021年,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未来学校理念下‘梦想+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尝试对原来的“滨湖蓝”校本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在“梦”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未来学校理念,构建起未来学校理念指引下的体系完备、内容丰满、开放多元的“梦想+”校本课程。在这里,“梦想+”仍然以学校的“梦”文化理想教育为底色,以构建一种基于梦想的开放、多元的教育新形态、新生态为宗旨:“+”一方面意味着边界虚化、课程融合,另一方面意味着与时俱进、不断添加。“梦想+”课程真切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梦想,通过不断拓宽教育实践的路径,力争让每一个儿童的梦想都能在校本化的课程实践中得到历练、得以绽放,并因为关注儿童而拓展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家长育儿能力提升的真切关注。

经过数年实践探索,我校硬件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初步完成,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学校教育的泛在互联特征初步显现,一种无边界、跨学科、以生为本的智能化、多元化的“梦想+”校本课程初步成型。如下页图1所示,“梦想+”校本课程包含了学生童梦课程、教师追梦课程、家长育梦课程三类课程,分别指向学生、教师、家长三大主体,开发了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形成了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其中:学生童梦课程包含5个课程版块总共19个主题课程,教师追梦课程包含5个课程版块5个主题课程,家长育梦课程包含1个课程版块2个主题课程。

一、学生童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是学生“梦开始的地方”,作为“梦想+”课程体系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分支,学生童梦课程专为儿童追逐梦想而设,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建设打破学科边界、以真实问题为引领的生活实践课程,为学生追逐自己的梦想搭建实践平台,显著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及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时间,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讓学生学会用相对完整的生活化视角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童梦课程还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实现“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育人目标的重要课程载体。我校在“品德与理想”“学科与探究”“健康与成长”“艺术与生活”“科创与未来”5个课程版块总共开发了19个主题课程,分别体现未来学校理念下的“以梦育德”“以梦启智”“以梦怡情”“以梦育美”“以梦创新”的课程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的育人目标对接的是国家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要求,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校课程研发团队在各学科扎实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对其中与我校理想教育办学特色内在契合的要求进行了强化,从而明确了学生童梦课程5个课程版块所应侧重培养的总共15个素养指标,包括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坚守善美、勇于探究、善于学习、创意表达、珍爱生命、积极锻炼、热爱劳动、感知美好、乐享美好、创造美好、敢于质疑、善于求证、实践创新,其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在实施学生童梦课程的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教师跨学科协同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做出了大小课、长短课、阶段课等课时安排。需要说明的是,未来学校理念下的学生童梦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并不需要将5个课程版块的15个素养指标与19个主题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因为核心素养对应的是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且基于“梦想+”思维的学生童梦课程永远是一种动态、开放的课程,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并进行适时优化。

(一)“品德与理想”课程版块

“品德与理想”课程版块侧重在学校德育中融入理想教育办学特色,强化“梦”文化的引领,开发了“理想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红领巾大课堂”“最美中国节”“石榴籽大课堂”5个主题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坚守善美等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养成良好习惯,在校内外学习和生活中受到高尚品德的熏陶。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我校在“品德与理想”课程版块开发了“最美中国节”主题课程。该主题课程立足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特色鲜明的中国节日庆典活动,通过深挖校内外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以大思政思维设计了不同学段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课程内容,借助“家校社馆”四联动机制,运用学校小课堂、家校亲子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校馆合作互动课堂等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和强化“中国人过中国节”的意识,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培育和发展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坚守善美的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二)“学科与探究”课程版块

“学科与探究”课程版块侧重打牢学生的学科根基,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进行拓展、延伸和跨学科重组,以此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学习、创意表达的素养,并为此开发了“静心悦读”“智趣数学”“快乐ABC”“场馆研学”“‘梦之莺课堂”5个主题课程,组织学生用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开发了“智趣数学”主题课程。该主题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情境真实的学习任务,适当釆用主题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精心计算、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在“智趣数学”主题课程中,有一个“精心计算”的学习项目,该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每月举行一次,以个人或班级为单位,以比赛的方式组织实施,个人或班级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计算任务正确量最多者获胜;另有一个“智趣数学节”项目,同样面向全体学生,每年4月举行,借助游戏活动方式,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健康与成长”课程版块

“健康与成长”课程版块侧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积极锻炼、热爱劳动的素养,包含“跃动体育”“悦动童心”“乐动童耕”3个主题课程,其中:“跃动体育”主题课程以培养学生养成勤锻炼、爱锻炼的良好习惯,达成强健体魄的目的为目标;“悦动童心”主题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目标;“乐动童耕”主题课程遵循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区公益劳动相结合、职业体验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思路,通过设计家校、校校、校馆联动的课程内容,从认知、参与、体验、技能、创新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落实以劳育人、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我校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健康与成长”课程版块开发了“乐动童耕”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快乐的农耕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精神面貌,习得劳动技能。该课程仍然以项目式学习方式组织实施:依托校内“童趣廊”和“梦田”种植基地,引导学生学习种植蔬菜、瓜果、稻谷,习得基本的农耕知识和技能;依托校外的南宁市南阳镇古岳文化艺术村劳动种植基地,引导学生及家长走向生活实践场,以班级亲子研学的方式,在不同的农耕节气,分期分批到校外劳动种植基地参与水稻种植的完整过程,接受基地农耕教师的教育指导,使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不畏难,不怕苦,学习体验秧苗移栽等水稻种植知识与技能,参与下田插秧、收割稻谷的劳动过程,培养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四)“艺术与生活”课程版块

“艺术与生活”课程版块强调审美教育,包含“我爱滨湖兰”“艺术梦飞扬”“巧手悦生活”3个主题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强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以系列化主题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关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美好联系,在懂得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上尝试设计美好生活,愿意为创造真正有品质、有品位的美好生活付出自己的努力。

审美能力可以满足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开展学生艺术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为此,我校在“艺术与生活”课程版块开设了“巧手悦生活”课程主题,引导教师结合我校特色节庆主题活动、“21天红豆挑战”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等,灵活构建课程内容,如“巧手悦造低碳生活”“巧手匠心‘藝想天开”“巧手传承民间技艺”“巧手劳动‘悦享生活”等,从中培养学生感知美好、乐享美好、创造美好的素养。

(五)“科创与未来”课程版块

“科创与未来”课程版块以“梦想启动未来”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证、实践创新的素养为旨归,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发了如表1所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包括普及型的主题课程、选修型的拓展课程、选修型的“梦之莺”课程。该课程版块起步早、理念新、思路清、辐射广,支撑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首批中小学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学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创新之星、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以及广西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广西首批中小学发明创造示范单位等23个自治区级科创荣誉。

二、教师追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学习者的职后继续教育具有学习需要、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学习者的经验作用、学习准备、学习倾向和学习动机六个基本特征,这六个基本特征决定了成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导向型学习。笔者认为,该理论非常适合我校教师的职后教育。

教育部在2011年发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确立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理念。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为了消解教师长期从教的职业倦怠,我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理想教育的办学特色中,强调:教师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航者,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教师的梦想是学生梦想的重要支撑。

在未来学校办学理念指引下,基于成人学习理论和教师教育的现实需求,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我校通过构建与实施教师追梦课程,为教师创设了“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开设了理想赋能、专业赋能、团队赋能、信息赋能、健康赋能5个课程版块的5个主题课程,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样性、自主性、持续性学习需求。

(一)“理想赋能”课程版块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理想赋能”课程版块以“师德铸魂”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强化“师德第一”的价值引领,通过强化党建过程中的“追梦”文化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乐于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党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梦”文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通过常态化开展《我与滨湖之约》教师行为规范学习、“滨湖榜样”示范教研组创建活动等,在教育实践中涵养一批爱岗敬业、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专业能力强、学科素养高的滨湖教师,使之逐渐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为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我校党委下大力气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追梦”文化,通过抓实学习文化、爱的文化、团队文化、内省文化、行动文化,不断充实教师不忘初心、奋进追梦、凝心聚力、共筑梦想的精神内涵,通过共享党员初心微故事、与教师签订《我与滨湖之约》、组织“亮身份、树先锋”滨湖榜样展示活动等,多措并举向教师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厚植“追梦”情怀。

(二)“专业赋能”课程版块

教师教育需要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深入理解教育内涵、探索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提炼教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完成所在学段教育教学使命的完整过程。近年来,我校不断优化教师研修方式,形成了“模式提炼—项目推进—成果物化”的校本研修路径,让教师们做到了研究有方向、学习有专题、思考有角度、实践有目标。“专业赋能”课程版块以培养潜心课堂、乐研善教的滨湖教师,促进教师“五阶”成长为目标,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我校在“专业赋能”课程版块围绕“五阶”成长开发了“‘四学课堂”“‘滨湖蓝诗会”“每日一课”“教师专业成长清单”等教师研修项目,搭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平台和路径,引导教师扎根课堂,不断提高学科素养,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针对“五阶”成长,学校为教师设计了一个从入职初期到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卓越期的序列化成长圈层,为各成长圈层制定了具体的入圈条件、培养目标和考核方式,对教师实施分层培养,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教龄、专业成长程度申请进入不同的成长圈层,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提升目标,逐渐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教师专业成长清单”项目依托学校研发的《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手册》,从师德修养、教学技能、课题研究、辐射引领、主题阅读、专题写作等方面为不同层级的教师量身定制了各层的成长指标,围绕“八个一”(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案例、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学期做一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每学期上一节优质公开课、每年订阅一份教育期刊、每学年记一万字的读书笔记、每学年参与一个项目研究、每学年写一篇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的指标进行量化管理,以学期汇报、学年考核的方式,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团队赋能”课程版块

教師团队凝聚力建设既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方法,也是学校建成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具备“创新的知识”的重要前提。我校的“团队赋能”课程版块通过开发“‘双环研讨”“‘五核集备”“青蓝结对”等团队建设项目,推进同课同构、同课异构、项目式集备等团队教研活动,以自下而上、校区联合的卷入式教研方式,营造团队教研的浓郁氛围,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结对帮扶”“名师引领”的作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雁阵效应,实现“人人有进步,青蓝同辉映”的团队建设目标。其中的“‘五核集备”项目为将教师常态备课引向专业化,以每周一次学科集体备课为抓手,按照“专题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反思—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流程,组织教师在学科集体备课过程中逐渐学会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问题、核心方法、核心练习这“五核”关键要素,提升集体备课中研教的分量,促进集团教师学科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五核集备”项目开始向滨湖学区、“滨湖蓝”联盟学校的梧州、宁明等多所结对共建学校辐射,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了学校的引领作用。

(四)“信息赋能”课程版块

未来学校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依托网络拓扑结构的建成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校开发了教师追梦课程的“信息赋能”课程版块。该版块以“融创研教”为目标,借助融创实验、智慧教育、信息技术2.0工程等教师研修项目,引导教师在传统教研中有机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教研方式和内容,助力全学科全学段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组织样态。

作为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第一批实验校,我校在构建和实施“信息赋能”课程版块的过程中,基于未来学校办学理念,借助“启梦云”模式(启梦云备课、启梦云课堂、启梦云研修),实施了以“三动”“三网”“三新”为显著特征的“333”信息化融合创新项目,着力打造以任务驱动、师师互动、名师带动为特征的“三动”研修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网络培训、网络展播的“三网”途径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希沃”互动课堂系统重新定义和设计了教育新形态、新学习、新场域的“三新”课堂,从而重构了滨湖特色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健康赋能”课程版块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引领者,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高水平的教育能力既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人生幸福。为此,我校开发了“健康赋能”课程版块,以涵养“幸福教师”为目标,引导教师在“静心悦读”“悦心团建”“阳光运动”等主题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丰实文化底蕴,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提高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达到“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理想状态。例如,在“悦心团建”课程中,我校将心理沙盘游戏作为教师心灵成长的载体,根据教师需要确定游戏主题,让教师们在团体沙盘游戏中分享、倾听、互帮互助,更好地觉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

三、家长育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未来学校理念下的家长育梦课程以“家校携手,共育未来”为目标,由学校主导开发,包含“家校e课堂”和“家长大讲堂”两个课程版块。

家长育梦课程基于“互联网+”,探索构建数字化、课程化的家校社馆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常态化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家校社馆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一)“家校e课堂”课程版块

“家校e课堂”课程版块强调家校共育的数字化赋能,引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打磨家校共育的系列微课,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支撑作用和教育资源的泛在作用,使家长在时间、空间、学习进度和交互性方面都能做到自主选择和参与创建适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从2020年7月至今,我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先后推送了31期家校共育心理系列微課,分别从巧妙沟通、情绪管理、习惯养成、认识自我、责任意识、好书分享等不同角度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其中有8期微课被广西“学习强国”平台转载。家校共育心理系列微课得到了我校家长的一致好评,家长们纷纷表示,微课给予了他们有较强针对性的亲子沟通技巧指导,让他们能够更轻松自如地应对育儿中的问题,更专业、巧妙地解决亲子之间的问题。

(二)“家长大讲堂”课程版块

“家长大讲堂”课程版块侧重发挥家长们的专业特长,以“线上+线下”大讲堂的方式,在校内外广泛开展由家长作为“主讲人”的育梦课程,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形式,又践行了家校共育的理念。例如,有的家长结合自身从事旅游工作的经验,给学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星梦邮轮篇”的讲座,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传授了邮轮作为交通工具的有关知识;有的家长到校为学生举办了以“彩色扎染进课堂”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有的家长以“感知水与生命”为题开设大讲堂,既向学生传授关于水的科学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家长大讲堂”在促进家校共育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课外生活知识,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在倾听的过程中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培养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总之,在未来学校理念指引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主动拥抱未来教育,围绕未来学校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新理念、新课程、新空间、新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探索。未来学校理念下的“梦想+”课程,让学校借助学生童梦课程、教师追梦课程和家长育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发展出了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打造出开放融合的学习新生态,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使学校呈现出一种和谐开放、灵动多元、富有生机的未来学校新样态。

参考文献

[1]穆肃,庄慧娟,胡丽丹,等.创新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内涵特征与实践方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202(4):13-22.

[2]凌玲.成人学习基本理论:诺尔斯的观点[J].成人教育,2017,37(8):11-14.

[3]杨四耕,杨文斌.突破大杂烩:有逻辑的学校课程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38-23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未来学校理念下‘梦想+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2021B21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小燕(1972— ),广西横州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思政课教学。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梦想
如此梦想
小梦想
梦想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梦想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