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华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本身蕴含的“灵感”和“情愫”,足以涵养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运用图像化策略,引导学生将古诗中文字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图像信息,跨越时空去体会和感受诗人的情感。由此,降低古诗词教学的难度,激发阅读兴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更好地入境悟情。
运用“图像化”策略造意境
运用“图像化”策略造意境,是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运用图文互换等方式,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体会诗画相融的意境,感受文字之美。“画作”是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資源。在讲授部编版四上古诗《雪梅》一课时,我设计两个小环节予以实施,以体现引画入诗为资源,助力于学生古诗词的学习。
诗画相融,营造学诗之氛围。我仿照《中国诗词大会》中“看图说诗词”的环节,将古诗词以画面的形式呈现,让学生看画猜诗句。让学生体会图文互换,诗画相融的意境。开场的小游戏,点燃了学生学习本课古诗的兴趣,营造出学诗的氛围,使得“未成曲调先有情”。
配画诵读,营造诵诗之意境。课堂中,采用“配画诵读”的方法落实熟读成诵的目标。在悠远的古筝乐声中,逐一播放白雪红梅的图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以两首《雪梅》中的诗句相和。让学生体味诗句的意境,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孩子们边背诵边想象,脑海中的画面更加丰富,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运用“图像化”策略以画解诗
运用“图像化”策略“以画解诗”就是古诗词教学中,将诗词作品的意境以描绘为图画的形式展现,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古诗词也可以把含蓄凝练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可感可知。“以画解诗”教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山居秋暝》时,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作画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及传递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体现书画同源,可促使学生将古诗中包含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目的。
运用“图像化”策略以“话”转“画”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图像化”策略以“话”转“画”,引导学生将相关古诗中文字描绘的景象通过想象力转换成图像信息,激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具有形象多解性、情感含蓄性、语言跳跃性等特点的古诗词,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最佳资源。在执教《渔歌子》时,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想一想这首词中的景物分别构成了几幅怎样的画面,同桌合作给每幅图起名字并完成气泡图。启发学生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或优美画面进行再造想象,把精致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图景,既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源泉,又在其头脑中贮存了丰富的事物表象。
运用图像化策略诗乐相融
运用图像化策略诗乐相融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引入音乐,从而营造氛围、烘托情感,以帮助学生在想象中构造起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
以乐入诗促想象。我校老师在讲授《送元二使安西》时引入古琴曲《阳关三叠》。这首乐曲是立意于声音、画面、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首饱含王维含蓄情感的抒情诗。借助音乐走进诗人内心,读懂他一唱三叹的情感表达,感受王维对友人西出阳关的依依不舍之情。
为诗配乐悟诗情。让声情并茂的音乐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课堂,让音乐与古诗词巧妙融合,为学生增加古诗词学习的乐趣。风格迥异的音乐,契合不同意境的古诗词,助力学生感悟诗词文字之美,品味诗词音韵之美,读懂诗人诸多的喜怒哀乐。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契合文本意境,合理运用图像化策略,让学生入古诗的境,入诗人的心,生读者的情。这样可以降低古诗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