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学校探索出“1+4”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该模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品质发挥了重大作用。
“1+4”模式架构。所谓“1+4”就是课堂教学+基地实践、家庭实践、综合活动、学科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辅以基地研学、家庭跟进、其他学科渗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该模式包含以下内容:
提高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以及从事劳动综合活动教育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基础,通过集中培训、召开研讨交流会、撰写札记等,打造教师队伍,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铺好路。
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以劳动为荣的正确劳动观、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初步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学校为促进劳动综合实践课堂的高效性,开展了教学设计评比、优质课评选,促进了教师对劳动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热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体会合作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开发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形成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手段,融劳动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教学策略。开展劳动融合其他学科教学能手大赛,做到全科引领,使培养更具完整性、延展性。学校还开展了“我是小厨师”“爱劳动的孩子最可爱”“争做小主人”“基地实践收获我最多”“校园里的劳动小明星”等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赞誉。
“1+4”模式实施。在具体实施方面,首先要对劳动综合实践教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内容、目标,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实践操作技术,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不断完善、改进。
采取家校共建,指导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桌椅、打扫卫生、检点学习用品、收拾书籍,回家后能完成穿鞋、洗袜等内务,根据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做一餐、洗碗盘”,做生活中的小主人,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进而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融合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劳动美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自立、自理的乐趣。组織开展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主题活动、调研活动、访谈活动、展演活动、竞赛活动等,激励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幸福,体验劳动的充实与快乐。
建立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到大自然中体验劳动乐趣;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合作意识、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意志品质,强身健体;让他们通过劳动实践自主构建学习能力,激发劳动创造力。202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去瑞云山庄研学基地认识农作物,体验摘梨的辛苦与快乐;2022年11月,学校带领学生去“禾满仓”研学基地,认识植物,体验冬小麦的种植。学生与基地教师互动,拿起农具,亲耕于陇,让孩子们体会到“粒粒皆辛苦”,对劳动者更崇敬,对劳动果实更珍惜。
针对学生品质养成,建立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机制,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掌握劳动技巧、养成劳动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制定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学生评价表,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良好品质养成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205333,主持人:郝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