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凤
“我们感受着科学火焰的能量,却也不免被它的炽热烫伤。科技的火苗是温暖的,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亦在人心,如果被名利遮蔽双眼,肆意引燃、恶意使用,科技便会给人带来灾难,科技应当有一种向善的情怀。”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正风教授表示,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科技伦理教育研究,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李正风任工作组秘书长。
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育人各环节
《教育家》:自现代科学诞生之日起,科技伦理便是科学文化内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科技伦理教育的意义何在?科技伦理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应对?
李正风: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整体性的力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伦理问题在众多领域中交织出现,使得我们面对的科技伦理问题带有很强的综合性,科技伦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科技发展的每个领域都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
首先,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带来变革性影响。一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使得“人类的同一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传统社会通常将好的“惯习”上升为“伦理规范”,但这种后验的社会选择在当代面临挑战,我们不能等待科技的后果完全展现后再来进行治理,需要加强前瞻预判和全过程治理;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人類权力构成的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某些传统的伦理规范;四是科技伦理教育和治理不仅关系到科学家、工程师和公众个体,而且变成了国际竞争与对抗的重要因素。
其次,科学技术负载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科技伦理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科技发展的速度往往超越了现有的风险防控体系,与新兴技术相适应的伦理治理步伐相对迟缓。同时,前沿科技知识的壁垒使得单一治理主体难以对科技快速发展的风险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也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分歧,易陷入发展与治理的二元对立之中。
再次,我国科技伦理教育体系尚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技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伦理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科技伦理教育在不同高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课程设置相对零散,不够系统;教授内容仍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与中国文化传统、科技发展实践结合不够,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思想和立场较为散乱,缺乏适合国情的、高标准、成体系的可用教材;缺乏梯队化、持续性的科技伦理教育队伍,难以及时识别并有效应对当代前沿科技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
《教育家》:科技伦理教育是一个逐阶递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科技伦理教育有不同的任务。那么在中小学阶段、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甚至是进入职业领域后,各个阶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李正风:科技伦理教育的结构具有多阶递进性,既要体现贯穿生命历程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又要突出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不同层次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科技伦理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应的教育设计,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在每个阶段,科技伦理教育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伦理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技伦理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本科阶段,通过开展通识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科技伦理意识和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念,使得科技向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人心。在研究生阶段,学生进入专业细分领域,需要对各学科领域的具体伦理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伦理知识、遵循专业伦理规范、提升专业伦理能力职业伦理教育阶段以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修养与伦理能力为重心。要促进众多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职业场景中做出伦理决策的能力,以便在面对伦理问题时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关键前提是提升教师的科技伦理意识和责任感
《教育家》: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及医学的发展,所引发的科技伦理问题不断浮现,如“基因编辑婴儿”等,科技伦理问题脱离了中小学生的日常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融入中小学教育,导致科技伦理教学无法紧跟时代步伐,缺乏有效的引导,对此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李正风: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来看,科技伦理教育素材不但要包含在“道德教育类”课程中,更应该嵌入“科学通识类”课程中,以一种“课程思政”的形式展开。实际上,我国的中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包含了相当比例的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涉及生物与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这些教育素材以专栏、科学史故事、科学家传记等形式呈现,广泛涉及生命伦理、数据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科技伦理知识,为系统性、有组织地推动中小学科技伦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这部分内容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很多教师会忽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小学科技伦理教育的关键前提是提升教师的科技伦理意识和责任感。要让教师认识到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重视,将科技伦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我们前期曾对清华附中进行过调研,该校通过实验室研学课程、演讲比赛、辩论赛、戏剧比赛等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和素养。除校内的教学环节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到科技实践活动中,包括到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科研过程中如何遵循科技伦理规范;到医院了解医生医学研究或临床活动中使用标本、供体等如何才能符合伦理规范;到企业了解食品的制作流程、添加剂的适用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结合具体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科技伦理的认知。
内化为道德自觉,以自主行动守住科技伦理底线
《教育家》:科技向善道阻且长,科技伦理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中间有一个灰度的空间,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权衡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以更好地应对科技伦理问题?
李正风:在科技伦理教育中重点考虑以下几点目标的实现。一是强调不同伦理立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引导学生权衡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实际上,科技伦理概念与原则是不同立场的“混合物”。比如福祉、风险、生命、权利、公平、公正等概念都结合了多种伦理立场。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此外,还可以邀请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理解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伦理观念的多样性。
二是引导学生守住伦理底线,形成对已有科技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遵循。尽管伦理立场有多样性,但都不能突破底线。如果未来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守住伦理底线,就难以改变学术不端和恶性科技伦理事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的局面,更难以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基础。从形式上来看,伦理底线主要体现为不能违背的科技伦理规范,这往往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防范重大风险的集体智慧,比如“核不扩散原则”、人胚胎研究的“14天原则”、基因编辑技术的“治疗性用途”与“生殖性用途”的伦理边界等。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自觉认知和遵守既有的科技伦理规范以及特定文化传统下的法律法规,遵守现有的科技伦理治理、审查机制和法律框架,并且不断将其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以自主行动来守住科技伦理底线,开展负责任的科技活动。
三是鼓励学生走向卓越,激励科技向善与造福人类。事实上,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走向卓越,让科学和技术的成果以更好的方式服务社会与造福人类。为此,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际社会问题和热点科技事件展开讨论,明确科技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与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应为学生提供与科技工作者、科技企业家、公共政策制定者等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给科技注入温暖和善意,不断释放科技向善的潜力,帮助人类拥有更幸福、更文明的美好生活,守好科技伦理底线、追求负责任的卓越研究是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