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生 梅可欣 薛念辉
〔内容提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原理”课的抽象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定势的原因导致“原理”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缺乏。“原理”课教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关切现实问题。“原理”课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贯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聚焦“问题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原理”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大学生
注:本文受东北大学PBL教学法研究与应用项目“基于PBL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與创新研究”(项目编号:PBL-JX2022yb013)资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本科的公共必修课。问题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求我们在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并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模式。高校“原理”课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坚持问题导向,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从表层现象抽丝剥茧地看到事物本质的方面,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敏锐察觉时代问题,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运用到实际生活,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一、“原理”课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入高校“原理”课仍存在一定问题,其效果并不明显。坚持问题导向是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所以应深度剖析“原理”课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缺乏原因。
(一)“原理”课的抽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抽象性,其理论知识中有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找到深入浅出的通道就是现实问题。“原理”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就是将书本之上抽象的基本原理与生活中的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出场方式。
(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定势的要求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理论充分贴合实际,他们才能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所使用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但同时也与现实有一些差距,使得课本内容较为枯燥,增加了教学难度。针对这一现象,一个至关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增强对于现实问题的研究。高校“原理”课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要以宏远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现实关怀,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去审度和回答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针对学生的疑惑作出饱含学理性的解析、富有信服力的回应。
二、“原理”课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融入
(一)“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原理”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有着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是位居具体专业课程之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和教学,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原理”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次上,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的思想性,培养学生善于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价值精神、道德理念,担当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原理”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人本化的价值取向。问题意识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需求出发,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原理”课信仰之需与现实之要
当今社会,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这其中不乏一些负能量的思想与观点,这与“原理”课所讲授的内容大相径庭,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的入脑入心,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原理”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正是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不回避现实中的尖锐问题和重大问题,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关切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原理”课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贯彻
在“原理”课中贯彻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建构理念在于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实现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教师变为“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所以,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应该从问题导向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问题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前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背后有着无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我们眼睛所看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提炼的过程。发现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问题是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最基础的因素,问题的提出和呈现是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应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时代基本的、重要的、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思考、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问题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问题教学的针对性
问题靶是问题所指向的目标和对象。“原理”课教学中要确立问题意识,关键是设置问题靶。设置好问题靶,问题教学便成功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原理”课在问题教学中设置问题靶,需要准确把握问题靶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考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问题靶。问题靶要抓住课程教学的主要矛盾,不仅应充分指向教学的重难点,更应聚焦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好的问题靶意味着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有着恰到好处的把握。因此,问题靶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树立问题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原理”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聚焦主要矛盾,设置有效的问题靶。
(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换位思考,牢牢把握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所在,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进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原理”课教师要改变传统“原理”课教师“满堂灌”的授课理念与习惯,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意识与主体地位意识。“原理”课教师引入问题后要根据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于问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并层层递进地引导其分析正确答案,也就是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小组合作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阐述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在此之后,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点评与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效果。“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寻找分析问题所用的原理,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原理”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更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切实符合了“原理课”的立德树人要求,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和谐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