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唐墓壁画艺术鉴赏

2023-07-10 18:19聂东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鉴赏太原壁画

【摘 要】唐代是我国墓葬壁画的繁荣时期,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也是壁画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山西地区从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壁画都有发现,而且壁画的题材丰富、构思巧妙和绘画技艺高超,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笔者以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唐墓系列壁画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和艺术鉴赏,以阐释其中的文化信息和表现手法,以资借鉴。

【关键词】山西;太原;唐墓;壁画;鉴赏

【中图分类号】K879.41;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97—03

一、太原市唐墓壁画考古概况及墓主身份考证

2014年6月,在山西太原的生态工程学校内被发现,经过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为期三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三座唐代墓葬,其中两座保存较好(M1和M2),发现了唐代时期的壁画作品,其中M1唐代墓葬壁画保存较为完整,M2唐代墓葬壁画破损严重。

根据出土的墓志铭显示,此墓葬主人分别为(M1)赫连山和(M2)赫连简,据考证,赫连是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姓氏,含义为赫赫与天连接,赫连氏源自古代的匈奴族,为游牧民族。赫连氏属于典型的汉化匈奴姓氏,曾建立了大夏国,占据了陕西秦岭以北、甘肃东部、宁夏、内蒙河套地区,至唐代逐渐衰弱。赫连家族的名人众多,如:赫连勃勃,为十六国时期胡夏的创建者。赫连韬,唐代才子,与王肱、陈蔇、陈黯、萧枢、林贤等名人合称为“闽中八贤”。又如:赫连兴中,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等。

据《赫连山墓志》记载:“君以门族,潜龙不仕。无何,以匈奴大寇边,君投笔而起,裹革从戎,震虩虩,声雄雄。剿夷毂,休侦烽。将军嘉之,奏上柱国而锡功,君遂不顾而还,归卧青云。”赫连山,字思泰,山西太原人,生于642年,卒于727年。赫连简生于672年,卒于721年,享年50岁,与赫连山是兄弟。赫连山和赫连简均投笔从戎,抵御突厥侵犯。又据《赫连简墓志》记载:“时参戎旅,勋至上柱国”。由此可见,兄弟俩在战争中取得了战功,均被朝廷进行表彰,被授予上柱国,当时属于军队的高级将领。赫连简和赫连山的父亲是赫连景,因“太原之衣冠有大勋”,官至光禄大夫,由此可见父子都是从军并立下战功,名垂青史。

唐代时期具有厚葬的社会习俗,从壁画艺术和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这个特点。通过壁画的纹饰、人物、题材、构造以及随葬文物能够体现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喜好和价值取向。本次考古发掘的太原唐代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包括侍卫图、侍女图、男侍图与树下老人图等。这些宝贵的壁画和出土文物,是研究山西太原唐代时期壁画艺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

二、赫连山墓(M1)唐代壁画的艺术鉴赏

从发掘情况看,赫连山墓(M1)的唐代壁画墓室结构保存较好,四壁上的唐代壁画保持了原貌,色彩艳丽,十分宝贵。其中,南壁甬道门的东、西两侧绘制有侍卫图。

M1唐代墓葬的侍卫图壁画(南壁壁画)。侍卫图,又称为门吏图,一般绘于墓门的两侧,是唐墓壁画的固定风格之一。此两幅门侍壁画均高1.35米,宽0.93米,壁画中的侍卫形象身高约1.2米。东侧门侍人物左手持剑,右手俯身,身着黄色圆领长袍,腰部有黑带,足穿红色靴子;西侧人物面容微胖,有八字胡须,右手俯于腰间,左手握剑,身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袍,头戴幞头,穿红靴,躬身屈膝,面对墓门站立。幞头是我国古代男子头冠的常见类型,唐代幞头经过历代演变,成为一种高贵的冠饰象征。唐代赤黄颜色的服饰有严格的限制,是皇族尊贵的象征,官吏和臣民一般不得穿着黄色袍衫。壁画中的侍卫身着的是黄色的袍衫,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于一般官吏。

M1唐代墓葬西壁侍女图(图3)。此壁画高约1.37米,宽约1.47米,壁画中有三位唐代侍女人物,面色丰润,皮肤白晳,眉目清秀,短襦长裙,头梳有高髻,具有富贵之态。中间的女子身着胡服式样的男装,黄色长袍,下着青色裤,足穿褐色鞋,手捧黑色盖盒,应该属于梳妆盒一类的器物。左侧女童穿白色袖襦,披黄帔帛,下着白色长裙,双手捧一个包袱。右侧女子穿白色袖襦和浅红长裙,身着黄色帔帛,左手执拂尘,右手持扇,姿态端详,侍女手持的物件应为墓主人服务所用。唐代女性以微胖为美,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绘画艺术风格,线条流畅,形象自然,对人物的细节的描绘较为细致,再现了唐代侍女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及人物的社会地位,运用写实手法较为真实。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壁画中的位于中间位置的侍女穿着的是胡服,这在唐代初期较为流行,而且唐代女性身穿男装也是一种时尚,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审美观念及唐人开放包容的心理。据考证,胡服原本是胡人的服饰,通过丝绸之路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逐渐传入,体现了唐代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东壁壁画(M1)男侍图(图4)。男侍图壁画高约1.37米,宽约1.42米,壁画中有三名男侍,均身穿胡服式样的服饰,其中南侧男侍牵着一只小狗,个子较矮,从发型来看,应该是一名男童。北侧侧两名男侍都身穿黄色圆领窄袖袍,腰系黑带,足穿黑色皮靴。中间男侍,鼻梁较高,身穿绿色圆领胡服,腰系黄色包囊,一般用于放置钱物,腰间还挂着一把三角形皮囊水壶,为胡人较为常用的水壶造型,并且其双手握着似“丫”型的仗,应为生活服务所用。唐代时期,男子服饰也吸收了胡人服装的风格,在唐代墓葬壁画中较为常见,男子和女子均可以穿着胡服式样的服饰。

M1墓葬壁畫树下老人图(图5—图13)。墓中中发现一组八扇屏风式样的壁画,保存较为完整。此题材内容的壁画,在隋唐时期较为流行,在山西其他地区的唐代墓葬壁画中也有发现,说明树下老人图是唐代初期到中期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从壁画的题材和人物来看,每扇壁画上都有两位老者,细条和色彩都基本一致,只是姿态和景物有所相同,说明每扇壁画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寓意。这一组树下老人图,与当时社会所尊崇的贤人和高士有关。高士在我国古代主要指道行修养高的人,也包括隐居山林的有志之士。通过这种题材的壁画,可以侧面反映墓主人的人生和价值取向。

如:树下老人图的第1扇壁画(图5),有两位老人在树下相遇,右侧老人穿长袍,腰间系带,双手举于胸前,似躬身作揖;左侧老人姿态谦和,目视前方,与右侧老人行礼。这扇壁画主要寓意应该是奉行礼仪,属于儒家和道家的价值理念之一。

第二扇壁画中,两位老人站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之下,中间有一条红蛇。左侧边老人双人作揖,右侧老人手指红蛇,仿佛是对红蛇指点迷津。此扇壁画具有神话色彩,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内容。

第三扇壁画中,亦为两位老者,其中右侧老者呈作揖姿态,左侧老者的右手捻胡须,左手指向中间岩石上的植物,正在与右侧的老者进行交流,此中间的植物应该是一种仙草。这与道家思想中关于仙草的神话传说有关。

第四扇壁画中,两位老者的穿着与其他壁画一致,但右侧的老者呈坐姿,坐在一张狐狸皮上,双手抱于胸前,应该是聆听左侧老者的话语。左侧的老者手指向上方,正在说着一些至理名言。

第五扇壁画中,右侧拉着手捧一个莲花状的冠,左侧老者俯身,十分谦卑,好似正在迎接右侧老者的花冠。

第六扇壁画中,两位老者均端坐在毯子之上,其中,左侧老者手持一组竹简,左侧老者双手作揖,两位老者之间还有一些方块型的物品,从景物和姿态的描绘来看,应该是一种博弈和祈福等类型的道教活动。

第七扇壁画中,左侧老者双手持笏板,毕恭毕敬,右側老人手指朝上,抬头仰望,应该在说着什么,体现了一种社会等级观念。

第八扇壁画中,左侧老者穿着红色高履,脸朝向左侧,右侧老者呈作揖姿态,似乎有求于左侧老者,而左侧老者有婉拒之意。

三、结语

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内的唐墓壁画,线条简练,注重写实,画风朴实,人物细致,生动刻画了唐代时期一系列人物服饰和生活场景。此类型的壁画在山西其他地方的唐代墓葬中也有发现,说明此组壁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此外,通过赫连山墓和赫连简墓的壁画艺术,对研究唐代墓葬形制特点、社会习俗、绘画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物遗存和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侯毅.太原金胜村555号唐墓[J].文物季刊,1992(1).

[2]徐书城.从《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略谈唐人仕女画[J].文物,1980(7).

[3]张丹华.太原地区唐墓壁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作者简介:聂东红(1968—),女,山西武乡人,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猜你喜欢
鉴赏太原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壁画上的数学
除夜太原寒甚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