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放教育微课设计研究*

2023-07-09 12:48吾布力皮大依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课件学习者

吾布力·皮大依

(新疆开放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引言

微课(Micro-lecture)在我国普及已有10 余年。2011 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电化教育研究》刊发了一篇关于微课的文章,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特点、分类、开发途径等,以此拉开了我国学术界研究微课的序幕[1]。之后,学术界就微课的概念、形式、性质等各方面的讨论众说纷纭。直到2013 年,胡铁生再次对微课进行“3.0 版本”的定义后,此方面的争论基本尘埃落地[2]。

自从2015 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之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相应地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构建了“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一系列传统媒体,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在此情况下,积极适应学习新常态,掌握在线教学的相关知识已成为师生必不可少的信息素养。开放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其教学模式和其它教育类型有所不同。如今,在线教学进入常态化和规模化,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成人学习者学习规律,设计开发适合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由此探讨微课和微课设计,并非老生常谈。

一、开放教育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开放教育百词”解释,开放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开放教育(也称开放式教育),是与传统教育机构全日制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教育,致力于在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方式等方面突破全日制教育的固有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狭义的开放教育指的是我国开放大学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

微课作为开放教育学习资源,其设计需要考虑成人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多种要素。因此,按照认知负荷理论设计学习内容,避免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注意各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避免照本宣科,让学习者充满趣味地学习。按照学习动机理论分析学习者学习微课的内驱力,启发其思考,引导他们主动理解、运用知识点。按照程序教学理论,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分析课程的整体内在结构,根据逻辑顺序呈现课程内容,使每一个微课包含“导入”“知识学习”“小结”等完整的教学环节[3]。按照情景认知理论,以故事情境引导学习者联系工作实际以激发学习兴趣,以问题情境引发其对问题的思考,以案例情境引出学习者对问题讨论交流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4]。

二、开放教育微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5]。开放教育微课设计过程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e)等五个环节,简称“ADDIE 设计模式”[6]。在此模式中,每个环节的任务都不同,但彼此之间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每个环节又细分为若干细节,评价渗透于其它每个环节中(下图)。

图:基于ADDIE设计模式的开放教育微课设计过程示意图

(一)分析(Analysis)

分析就是前期准备阶段,是一种调查研究过程。分析环节包括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资源约束条件分析等。分析学习需要时,要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学习需求或者学习能力。分析学习内容时,要考虑学习者通过微课能学到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和教学内容的结构。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喜欢的教学风格不同,因此,在分析学习者特征时,须考虑学习者年龄特征。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但存在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和精力不足等问题。在微课设计及具体实施中,学习者的这些优势和劣势皆应通盘考虑。最后要分析学习资源,即学习者如何使用微课,是在家观看或者在教室观看?网络条件如何,开发者是否具备时间、人员、资金、场地、硬件、软件等条件?能否解决后期编辑等问题。

(二)设计(Design)

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即希望学习者通过微课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程度,解决什么问题。一节微课中教学目标不需太多,只确定一个目标即可,但要兼顾育人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无论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微课设计之前要充分挖掘所要呈现内容的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提高开放教育课程的教学育人功能。

2.确定教学策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及各种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顺序、方法和媒体等,以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的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组织策略是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内在逻辑关系。传递策略即通过什么方式传递教学内容,是以单方面的讲授、示范、演示,还是通过与学习者一起解决问题,组织一问一答的访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其解决问题,或者以完成项目或微电影的形式展现知识点,通过故事讲解还是需要学习者参与互动等。传递策略还包括通过什么手段或者媒介传递,是用PPT录屏还是采用其它拍摄方式等。管理策略是指如何不断激发和保护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3.确定教学顺序。对大部分微课,都可参照罗伯特·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安排教学顺序,其核心是为学习者提供有效学习的基本程序,包括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学习行为[7]。当然选择的教学策略不同,教学顺序也不同。对问题式或任务导向式微课,可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来安排教学顺序。对案例式微课,可采用提出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拓展来安排教学顺序。示范类微课可先展示结果,再讲制作过程或原理。微电影或情景剧类微课,可先讲故事,再展示知识点,也可边讲故事,边展示知识点,或者可先出结论,再通过情景剧来验证。教师可在教学顺序上有所创新,具体的教学顺序取决于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选择。重要的是无论采取什么顺序,一定要结构清晰,要点突出,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4.确定评价方式。高品质的学习资源、良好的支持服务与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发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外部因素[8]。开放教育的微课主要用于混合式学习,教师可根据微课的具体用途设计相应评价方式,既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者学习每节微课后完成相应的任务式测验,边学边练,也可采用总结性评价,即学习者最终完成综合测试。

(三)开发(Develop)

微课的开发包括撰写脚本(分镜头稿本)、采集素材、后期制作、开发辅助资源等四个步骤。脚本撰写就是把教学方案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的过程,是一种将知识可视化、语义情境化、思维图式化、认知意义化的过程。不管用何种方式制作微课都需撰写脚本,教师是微课的“导演”,根据自己期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将技术呈现要求提供给技术人员,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将每个知识点按表格、图标等形式分解成若干个完整语句,在相对应的位置写出每一项内容在微课中的呈现方式。例如,片头、课程名称、LOGO、解说词、镜头时间、焦距、大小、配色、是否使用图表等。微课素材包括文字、图片、课件、音乐、动画、视频等,根据制作方式的不同,后期制作方法也不同。微课辅助教学资源有练习、测试题、参考资料等。

(四)实施(Implement)

微课的实施取决于微课的具体用途。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学习者可课前观看;用于混合式学习的微课,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于慕课学习的微课,学习者在线观看并完成相应的作业。

(五)评价(Evaluate)

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已完成教学方案,技术开发并实施阶段。最后制作的微课效果到底如何,就需对微课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分为形成性(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将微课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学设计和技术人员,使其不断调整微课的内容和技术。总结性评价是根据使用效果进行的全方位评价,包括学习效果评估(学习者态度、学习成效、迁移情况)、成本效益评估等。

三、开放教育微课的技术设计

目前,微课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办公室实景讲解、真人讲解+多媒体、多人对话、真实场景拍摄、绿屏抠像、可汗学院(手写)模式、PPT动画、画中画等形式。其中,教师最熟悉、最常用的形式是PPT录屏模式,因为其呈现方式比较简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只需电脑、摄像头、麦克风、录屏软件即可实现。

(一)微课课件的基础设计

1.显示比例:无论电视机还是显示器都有宽屏(16:9)模式和标准(4:3)模式。如果将课件设置成4:3 的标准模式,全屏录制后画面左右两边会出现明显的黑边,影响整个视频的观感。目前,大多数电脑显示比例是16:9,在录制课件时可进行全屏录制。因此,在制作微课课件时宜选择16:9 的显示比例。

2.字体选择:课件中的默认字体是宋体字,宋体字有衬线,粗细不同,不利于学习者阅读。微软雅黑字体无衬线、笔画粗细均等,呈现效果较好。因此,在制作微课课件时字体选用微软雅黑,其效果往往优于宋体字。

3.字号设定:鉴于教师和学习者多数用手机观看微课,建议调整课件的字号和颜色来突出层次和重点,做一些有利于学习者记忆的对比。比如,一级标题用56号字,二级标题用34号字,正文部分用22 号字,不同的标题设置不同颜色,也可考虑根据应用场景设置字体,如会场、教室、手机等。如果课件文字的字号小于18号,人们的阅读体验会很差。

4.行间距。在制作微课课件时优先选择1.5倍行距,有利于划分行与行之间的文字,给学习者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如果文字内容很多,可找出文字中的重点文字或者关键词,将其呈现在课件中。如果需要表达的文字内容太多,可将单倍行距改为1.2 倍行距。如果使用默认的单倍行间距,会出现所有内容互相叠加、文字被“挤”的感觉。

(二)微课中的视听组织

第一,对内容进行组块,分清“主次”。首先,对内容进行分层、突出重点和知识脉络,让学习者一眼就能看出学习内容。其次,找出核心观点,配上解释性文字,在核心内容上进行字号调整,突出颜色,以凸显主次。最后,利用对称构图平衡左右、上下内容,常采用图文配合的方法进行排版。

第二,在进行构图中找出“黄金点位”。利用摄影构图中的“三分割点”或者“黄金分割点”,在做微课时,要考虑把重点的信息放在这样一个位置,因为视频画面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点都是容易抓人眼球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多数电视节目主持人并不出现在屏幕最中间,而在最中间偏左或者偏右的原因,这往往是让观众视线比较聚焦的位置。

第三,调整亮度,使画面“舒服”。人像对微课来说很重要,如果在PPT 中出现人像,学习者大部分的视线都会盯着人物。当需要在微课中展现人物时,应确保画面整体亮度合理,避免环境与人物本身的亮度反差过大,以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使用专业灯光、台灯或者直播柔光灯等进行补光,使拍出来的视频效果更好。

第四,搭配色彩,避免“五颜六色”。颜色是影响录屏类微课视觉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设计主体色和强调色,突出课件中一些重点信息。但不要使用太多颜色,在同一个画面里建议不要超过三种颜色。

第五,调整语速,避免“播音腔”。教师在授课时应使用正常的语调讲授课程内容,有些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难以脱离讲稿,容易出现“播音腔”。为此,教师的语速要避免过慢或过快,要给学习者留出一定的思考、分析的时间。录制微课时要选择隔音效果良好的场所,避免出现杂音、噪音,以保证声音质量。

(三)微课中的学习引导

学习者在通过微课学习时会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需要进行学习引导。

一是用动画进行视觉引导。不是一次把所有内容全部展现出来,而是随着讲解出现对应的知识点,避免长时间画面内没有变化。常用的动画效果有淡出、插入引导线、花环、缩放等,避免使用看似很“酷”,但缺乏实际意义的动画。

二是用手写进行注意引导。在教学中使用手写时,学习者的注意力会转移至教师的笔迹,通过手写在视频内增加新的要素,会给学习者带来较强的教师存在感。

三是用提问进行思维引导。可使用多个问题组织内容,即刚结束一个问题后再提出新的问题。当教师提问的时候,学习者会下意识地认为教师在向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会引起注意。因此,在微课里提问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办法。

四是用指令进行行为引导。在微课中提醒学习者观看一段视频后暂停,思考当前知识点内容或者是否和以往的知识点有联系等。

四、开放教育微课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选取科学

确保所呈现的内容,准确无错误。内容选取要具有针对性,范围不宜过大,每个微课选取1-2个知识点集中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所选知识点必须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或者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与课程系统讲授形成互补关系。

(二)时间长短合理

每一个微课的时长应为5-10 分钟。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集中观看微课的时长超过10 分钟,注意力会逐步下降;微课时长过短,知识点不易讲清楚,或者学习者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微课时长控制在5-10分钟为宜。

(三)教师出镜符合要求

如果教师出镜,教态要自然、大方。服装应与课程整体风格搭配,庄重、整洁,避免过于花哨、暴露。环境光源充足,照射方位全面,面部无明显阴影,颜色均衡统一。在讲授过程中声音洪亮,语调标准,语言流畅且具有感染力。

(四)录制讲究效果

个性化、非正式的录制与演播室录制相比,学习者更喜欢看非正式化的个性化的录制环境。教师出镜与不出镜相比,老师出镜效果会更好一些。有手写的效果,要优于仅有PPT 的效果。另外,设备满足录制需求,设备和技术要求适当,画面简洁美观,移动媒体优先。

结语

微课是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开放教育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际开展一些有关微课设计的研究。微课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契合。因而教师不仅要做精心的教学设计,还需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及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当教师做到以上三点时,微课制作便会成为一种享受。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课件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