珹葆
数万年之前,人类还不会生火。实际上,那时的人类根本不是生火,而是觅火,就像现代人寻宝一样。难怪当时的人把火当作宝贝。如果火熄灭了,人类就不知道能去哪里找了。要知道,那时的人们还不会生火呢。
有时候,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闪电点燃了树木。人们一脸惊恐地看着烈火如猛兽一般将树木吞没,火舌舔舐着树皮,烧断树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人们非常恐惧,不敢走到近处,但又不愿意离开:在寒冷的夜晚,站在一棵烧着的树旁边非常温暖惬意。
古代人非常勇敢,他们像驯服野兽一样驯服了火,并慢慢学会了生火。
原始人的生火方式就是用一根小木棍摩擦另一根小木棍。
原始人既没有锯,也没有刨子。他们把尖利的石块或骨头当成锯和刨子来用。为了让木头发热并燃烧起来,他们必须要刮擦很长时间。这就是摩擦生火。
要让木头着火,先要让它热到一定程度。可见,两根小木棍要摩擦很长时间才能热起来。用火柴点火则是另外一回事。火柴头是用不需要太热也可以点燃的材料制成的。火柴头触碰到滚烫的铁(比如说很热的炉门),就可以点燃。可是,如果你用火柴的另一端触碰炉门,就不会点燃。
这就是不需要把火柴放在火柴盒上摩擦五分钟的道理。因为它一擦就着。
火柴发明的歷史并不是很长。直到1933 年,首家火柴厂建厂才满百年。
最早出现的是黄磷火柴。黄磷是一种易燃物质,稍微加热到60℃就能燃烧起来。
然而,跟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柴相比,黄磷火柴差很多。这是因为它不但有毒,还有一个更致命的缺点:太容易着火。这种火柴点燃的时候,还会爆炸。
60 年前,一种被称为“安全火柴”的“瑞典火柴”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柴。这种火柴头不含黄磷,使用的是另外一种易燃物质。
你从杂物间拿出一捆柴火,丢在炉子旁边。这捆柴火很重,又好又结实,还散发着木头的香气。
你点燃炉子,生起火来。一两个小时后,你再过来看时,那堆柴火已经没剩下多少了,炉膛内则只剩下一小撮灰。
这捆柴火到哪里去了?
被烧掉了,变成了水和小炭粒。
炭燃烧之后去了哪里?
炭通过燃烧,转化成二氧化碳。这正是柴火经历的情形:变成水和炭。炭继续燃烧。有一些没有被完全燃烧掉,留在了炉子里。而那些被烧掉的炭则转化成了二氧化碳,跟水蒸气一起从烟筒里飞散出去。
冬天,炉火一烧旺,屋子里就热闹起来。炉膛呼呼作响,就像乐队里的大喇叭在演奏,炉门也嘭嘭作响,好像在敲铜锣一样。
响声是怎么来的?
要让喇叭呜哇作响,就必须有人吹它。
可究竟是谁吹响了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炉子点着后,炉膛里的空气会被加热,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质量要轻些,所以热空气会往上走,这时,屋子里的冷空气会流进来,把空出来的位置填满。这样,气流就产生了—— 空气从炉底经过炉膛朝上方运动。
这一点很容易证明。只需要若干张小纸片和一个硬纸板。不过,一定要把这些小纸片放在硬纸板的边缘位置。接下来,把硬纸板放到炉门的小孔处,你会发现小纸片纷纷飞进了炉膛里。
是什么把小纸片带进炉膛的?
是朝炉膛运动的冷空气。这些气流把小纸片带进炉膛,就像河水把漂浮着的木头带走一样。可见,并没有人朝炉子吹风,而是空气主动跑进去的。
这个现象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你点燃一支蜡烛或者一盏灯,然后放在窗台上。这时,窗台上会出现火焰的影子,影子上面还会出现朝上方运动的气流的影子。正因为如此,火焰才总是向上伸展,因为气流会带着火焰一起朝上方运动。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要在炉门上钻孔了吧?是为了让空气进入。可是,为什么炉子需要空气呢?是为了让里面的柴火充分燃烧。
没有空气的地方—— 比如在密不透风的炉子里—— 柴火就无法燃烧。通风越好,柴火燃烧得越充分。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通风良好的时候,柴火燃烧得就很旺;通风不好的时候,柴火燃烧得就不够红火。
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对空气做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空气是由若干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绝大部分是氮气和氧气。燃烧需要的正是氧气。
柴火燃烧的时候,炉子内部的情形是这样的:柴火中的炭与空气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氢和氧结合,则生成了水。
由此可见,空气在旅途中—— 在炉膛和烟囱组成的这条路线上前进的过程中—— 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空气里的氧已经所剩无几,取代它的是水和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