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冉
摘 要:文章概述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普及利用《中华再造善本》的意义与作用,梳理了高校图书馆普及利用《中华再造善本》的现状,发现《中华再造善本》在高校的普及利用存在重藏轻用、阅读推广形式单一、宣传营销力度不足、缺乏长效服务机制和读者反馈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特藏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5-005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使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持续推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中华再造善本》作为我国大规模保护、复制珍稀善本特藏工程的成果,是古籍善本的优质“替身”,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007年,教育部采购了100套《中华再造善本》配备给100所重点高等院校,希望其在流通阅览、学术研究中代替古籍原件,方便读者合理利用古籍,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嘉惠学林、荫及子孙的目的。
1 研究现状
笔者于2022年5月12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以主题字段进行检索,对关键词“中华再造善本”“大学”“高校图书馆”“校园”进行组合检索,去掉不符合主题的检索结果,共获取相关文献6篇,主要探讨了以下主题:一是《中华再造善本》进高校的重大意义。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中华再造善本》是对珍贵古籍的原貌复刻,延长了古籍的传播时间,扩大了古籍的传播范围,确保了中华文化的传承[1];在文化育人方面,《中华再造善本》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2],增强文化自信;在文献资源保障方面,《中华再造善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3],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和宝贵的古籍资料[4];在古籍文献利用方面,《中华再造善本》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善本特藏存封于深阁大库、利用率低的情况[5]。二是《中华再造善本》在高校图书馆的加工与保存。例如,唐咸明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比较分析了《中华再造善本》可适用的两种分类法——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认为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更方便读者利用[6];陈飒飒通过分析同济大学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异书同号现象,提出要注意辨别“伪复本”的编目工作建议[7]。三是《中华再造善本》在高校的普及和利用。例如,刘清华、黄志奇立足贵州大学图书馆探讨了高校收藏《中华再造善本》的意义,提出了设立针对性开架式藏借阅制度提高利用率,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文献资源,针对性开发书本式目录等二次文献的策略[8];周小萍介绍了基于开源内容管理系统Drupal构建的辽宁大学中华再造善本展示平台的具体实践过程[9];黄轶泽、王政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重藏轻用的原因,并结合东北大学图书馆的推广实践经验提出了创新服务建议[1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关于《中华再造善本》普及和利用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为主,理论依据不足;研究内容虽然覆盖了文献加工、收藏、利用的全部环节,但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
2 《中华再造善本》在高校的普及利用现状
2.1 流通服务
《中华再造善本》的流通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馆藏地。图书馆是高校保存《中华再造善本》的主体机构,图书馆通常将其收藏于古籍阅览室或特藏阅览室,并配备木制带门书柜,鲜少采用开放书架,个别高校图书馆还会设置独立的中华再造善本阅览室。二是流通方式。《中华再造善本》通常仅限于馆内阅览,且需要预约,常见的预约方式有电话、邮件和现场预约等。三是服务对象。《中华再造善本》面向校内全体师生开放,没有特别区分读者类型,部分高校图书馆表示可接受校外读者预约阅览,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四是服务时间。服务时间为工作日。
2.2 阅读推广服务
《中华再造善本》的阅读推广服务内容包括:①发布新书通报。发布新书通报是图书馆一种传统的基础阅读推广手段,高校或高校图书馆发布《中华再造善本》的到馆通知以纯文本为主。②推荐文献资源信息。该项服务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向读者全面介绍《中华再造善本》的来源、文献价值、本校收藏情况、利用方式等信息。③推荐方式。高校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的推荐方式主要是纯文本方式和图文并茂方式,只有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以视频形式呈现。④举办专题文献展览。高校图书馆举办专题文献展览是按照特定主题从《中华再造善本》中挑选相关图书进行展览,如:2020年,山东大学图书馆为纪念孔子诞辰挑选部分《圣迹图》展出;2022年,暨南大学图书馆以版本古籍装帧为主题,挑选不同装帧形式的古籍举办专题展,为读者普及古籍版本知识。
2.3 宣传推广服务
2022年5月12日,笔者以“中华再造善本”“大学”“高校”“校园”等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必应)和社交媒体(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中进行组合检索,共获得12篇高校或高校图书馆关于《中华再造善本》的宣传推广文章,详见表1。表1显示,在宣传主体方面,高校图书馆和高校各发表了6篇宣传文章;在宣传渠道方面,有9所高校或高校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有2所高校利用网站宣传,有1所高校利用纸质媒体宣传;在宣传内容方面,有5篇文章是对《中华再造善本》进行科普介绍,有7篇是发布展览活动预告。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重藏轻用
《中华再造善本》自进入高校就受到重视,并得到妥善收藏和管理,充分体现了其继绝存真的意義。这套丛书虽然并非“真”善本,但是由于其规模庞大、工序复杂、价值不菲、阅读群体有限等原因,在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方式与真正的善本文献无异,没有作为普通图书进入大流通环节,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嘉惠学林目标的实现。
3.2 阅读推广形式单一
《中华再造善本》的阅读推广活动薄弱主要表现在阅读推广形式单一固化,针对性不强,多是发布新书通告、推荐文献资源信息、举办专题文献展览等,缺少针对性、创新性的阅读推广活动,不能将《中华再造善本》的文化性、艺术性价值充分展现。此外,基于内容的阅读推广案例较少。高校图书馆基于《中华再造善本》的文献资源推荐内容大多是介绍《中华再造善本》项目的由来、发展历程、深远意义、高校接收图书的细节等,揭示文献内容、普及古籍常识的深度推广内容很少,难以体现其学术价值与科研价值。
3.3 宣传营销力度不足
高校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宣传营销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宣传对象范围小,《中华再造善本》的宣传多局限于校园内部,受众有限。二是宣传渠道单一,微信公众号是高校或高校图书馆宣传《中华再造善本》的主要渠道,宣传渠道单一、狭窄,未能达到有效的推广效果。三是宣传载体传统,文本和图片是宣传《中华再造善本》的主要形式,缺乏融媒体时代的新鲜元素。
3.4 缺乏长效宣传机制和读者反馈机制
本次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或高校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的普及利用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通常是在接收图书后开展一次宣传工作,或以读书月为契机组织一次推广活动,既没有持续开展古籍善本的宣传推广工作,也没有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读者活动。此外,当前高校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的普及利用均是单方面的资源推送,没有制定广大师生对文献需求、服务需求、活动需求的反馈与评价机制,致使《中华再造善本》的宣传普及缺乏针对性,难以开展个性化服务。
4 高校图书馆提升《中华再造善本》普及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4.1 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
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将《中华再造善本》这一文化成果进行大众化传播,教化师生,造福学界。高校图书馆应树立新时代古籍工作观念,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古籍专业服务团队,创新思路,着眼新时代读者需求,做好《中华再造善本》普及利用工作,充分彰显其价值。
4.2 做好入藏基础工作
在文献分类编目方面,《中华再造善本》是按断代顺序和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出版的,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检索获取较为困难,高校图书馆只有做好《中华再造善本》的分类编目工作才能提升其利用率。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引体系,做好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工作,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4.3 充分调研读者需求
《中华再造善本》在高校普及和利用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师生,潜在对象包括高校所服务的社会群体。高校图书馆只有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从而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纸质调查问卷、网络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形式进行读者需求调研,内容方面要调研读者对《中华再造善本》的了解程度与预期体验、读者对不同类型普及推广活动的参与意愿等,同时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
4.4 做好大众化传播工作
为进一步扩大《中華再造善本》的普及利用范围,高校图书馆可设立开放周、开放月等活动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结合时事热点在《中华再造善本》中挖掘相关主题内容,同时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直播等载体形式进行推荐;组织开展古籍版本知识、古籍阅读方法等科普讲座,内容要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与校内外新闻媒体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及时宣传报道相关活动,扩大《中华再造善本》的知名度。上述措施有助于拉近古籍与读者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古籍阅读氛围,激发社会公众的阅读热情。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对《中华再造善本》的普及和利用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华再造善本》的普及和利用仍然任重而道远,高校图书馆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将中华文化的瑰宝更加多元化地展现给广大读者,实现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5] 宋雅琳,曾庆霞.高校图书馆善本特藏在新时期的开发利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进入高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3):113-115.
[2][4][8] 刘清华,黄志奇.《中华再造善本》的收藏管理及利用服务工作的思考[J].卷宗,2015(11):27.
[3] 何维义.从《中华再造善本》谈再造古籍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界,2008(2):31-33.
[6] 唐咸明.浅谈《中华再造善本》的分类与读者服务绩效: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11(3):72-73.
[7] 陈飒飒.图书馆员应充分重视“伪复本”现象:以同济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华再造善本》和《民国籍粹》丛书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3):43-44.
[9] 周小萍.基于Drupal的中华再造善本展示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8):101-104.
[10] 黄轶泽,王政.高校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的推广实践及其思考:以东北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8(10):87-91.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