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旻
汉语的几大方言里,闽方言是内部分歧比较大的一种,闽北、闽东、闽中、莆仙、闽南“各自为政”,彼此之间近乎“鸡同鸭讲”。其中,闽南方言是分布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
许多人感觉,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哪怕一样的字,闽南人念出来,北方人也听不懂。许多词汇,闽南话也有自己的独特含义,就算写出来,外人一样看不懂。“阵头”就是其中之一,在闽南话里,它是“民间舞蹈”的意思。那么,“阵头”的含义究竟从何而来呢?
从渊源上来说,所谓“阵头”,原本是指古代军队出征打仗或凯旋的一种方阵。它靠锣鼓阵壮声威,令行禁止。如果是凯旋回朝,前来迎接的还有长枪、大刀、藤牌等方阵。后来,闽南民间就模仿军队这种方阵,把它改成了舞蹈形式,这种民间舞蹈方阵便称为“阵头”。
另外一种说法是,过去闽南社会的传统庙会民艺表演里,替神明开道的“跳家将”通常作为先锋,被称为“阵头”。“阵头”也可以简称为“阵”,比如名为“宋江阵”的阵头就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它以武术为载体,以《水浒传》为故事依托,表演时阵容强大,精彩纷呈,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稀世之宝”。
传统的阵头追求一种神秘、庄严的表演氛围,有着固定仪式模板,演员的每个肢体动作和服装、人物表情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纯舞蹈的“贡球”“拍胸”,武术表演的“宋江阵”,杂技表演的“高跷”都属于传统阵头。且阵头表演具有广泛性,男女老幼均可参加。特别是碰上迎神赛会、元宵、中秋等节庆,阵头不光是酬谢神明恩典不可或缺的礼仪,其多姿多彩的表演方式,更成为普通大众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随着古时大陆移民对中国台湾的开拓,阵头也从闽南一带渡海进入了宝岛。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阵头艺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受台湾民众喜爱的大众娱乐艺术。2012年上映的台湾电影《阵头》,不光名字里有“阵头”,还取材于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转型发展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出身于阵头世家的阿泰在成为民间阵头团长之后,努力创新表演方式以赢得新时代认可的故事。“阵头”一词及其文化内涵在中国台湾落地生根,发展至今,充分说明海峡两岸之间同源同宗,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