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摹”中续写历史文明、建设现代文明

2023-07-06 02:23卢禹舜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临摹前人中国画

【开栏的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特开设“古今对画”专栏,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立足中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的伟大历史实践,古为今用,以名作创新果,从“临摹”出发探讨中国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途,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本期推出卢禹舜在“意临”《千里江山图》的基础上创作的新作。

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语境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此过程当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最基本手段,是掌握中国画基本要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不断在证实着这一点。清人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所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西方的绘画学习重科学训练,崇尚自然物理属性,强调直观视觉效应;中国绘画则重意随笔运,崇尚对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主体修养。由此可以从美学意义上看出东西方绘画在方法、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就明确地提示了中国画的临摹,第一要掌握独具特色的表现方法及表现能力;第二要深究其道理,明理通神而达到方法和观念上的高度自觉。方法和观念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临摹过程本身是观念形成的前期准备和物质积累,而观念的形成又反作用于方式方法,说得彻底一些,临摹就是走近历史、走近前人、走近大师、走近灿烂辉煌的中国画传统、走近真正意义的绘画。虽然我们不能进入到大师的世界和重现历史实境并在其中广交泛游,但是临摹学习的本身就是采用一种认真的、耐心的、深入的、平易的方法使我们与前人、大师之间缩短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距离,缩短与艺术之间的距离,用眼、用手、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亲近前人和大师,从而获得形式语言上的丰富和内心的深切感动。

在临摹中我们更多地应该感受中国画这个形象的文化历史中所蕴含的启示后学的语言和观念上的精神。今天的我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虽然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创造了超越前人的物质文明,却很难超越前人所建立起来的尽善尽美的精神世界。当然这尽善尽美,其实也是古人、大师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中所存在的一切创造出来的。今天的我们同样面对着这一切,前人和大师的心灵和我们是相通的。通过临摹这种方式走近他们时,这种交流和对话更显得平易和亲切。这样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崇拜和过于神化大师而使临摹束缚了自我想象和创造的双翼而不能展翅高飞。李可染先生曾讲“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的理解就是决不能师古而不化,临习前人、大师,其目的在于运用。我想可染先生在临习前人与大师并与其对话时一定是像对待老师一样极其尊崇而用最大的功力,又像对待老友一样推心置腹而产生最大的勇气。

更进一步讲,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极其特殊的超越于自然规律,并恪守“感形写神,状物达意”的源于客观的主观上自觉的表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发展从开始就充分体现出了艺术上的自由,也恰恰是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使中国画建立起了具有东方绘画特征,程式化极强的形式、技巧和表述方式的规范。经过多少年、多少大师的笔墨岁月,这种严格的程式规范逐漸改变着人们的视觉习惯而具有了绝对的权威属性。如形式上的规范、表现技法上的规范、传情达意上的规范和笔墨这种具有极强精神含量的语言上的规范等等。当然规范和程式的建立与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集木成林、集石成山式的物质与精神的积累,是以客观感受来丰富主观创造的过程。作为画家,应该以主观为主导统一主客体关系,中国画的程式规范的建立就更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了。所以我们在临摹学习中,一是注重语言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二是进行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体验。也就是要学习其方法,弄懂其道理。只懂法,不通理,就无法形成主动自觉的能力。对方法的掌握、道理的深入理解,其目的是形成一种超出于主客观之间的并统一于主客体的自觉能力。

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尝试着以“意临”的方式翻开一页页的历史文明,亲身去感受、亲身去触摸、亲身去用心感悟。作为青绿山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作,《千里江山图》集北宋以来山水之大成,所刻画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地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所以,我选择对这幅最具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有意味的临摹。过程中,我秉执着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青绿”的方式,借助长江文化的创作背景,在生宣上完成了这幅作品。

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将个体哲思与诗意追求同时代生活、社会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相结合,以“大我”观照世界,有意识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做深做实。这幅作品的临摹可以说也是我在文化自信自觉、实践探索方面进行全方位实质性拓展的一次体验和尝试。今后,我将更加主动地回应时代和国家对中国画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创作出更多继承民族历史经验、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中国审美风范的作品,身体力行地把艺术创作转化为谱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与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的时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猜你喜欢
临摹前人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打渔人
趣味古文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