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 赵海江 吴培源
摘要: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打破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的桎梏,应用新技术、新思路创新其报道方式、表达方式,不断提升用户黏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概述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意义及特点,并对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创新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信息与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广大受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融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传播的环境相较于传统的新闻传播环境而言,其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注重对时政新闻的深度挖掘,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提升报道有效性。
时政新闻作为传递各级党委、政府声音的重要载体,既担负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又是受众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重大事件的窗口,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一个新认识。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时政新闻在单一文本信息条件下的传统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创新报道方式、增强受众体验、丰富传播途径,真正实现时政新闻的融媒体传播,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影响和意义是非常积极的。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闻舆论“主力军”的各级党媒不断加强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话语表达的创新和传播途径拓展,以求让时政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顺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使受众能够从多个渠道,以多种形式获取各种时政信息。
第一,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时政新闻报道,短视频、H5、Vlog、直播等多种形式,让受众可以通过读、视、听等方式同时获取新闻信息,提高人们碎片化快速阅读模式下的信息获取效率。第二,报道选择的切入点更加贴近百姓,更多的“小切口大事件”“小事件大背景”时政新闻增强了代入感,拉近了新闻舆论场与受众的距离。第三,随着采编人员年龄结构不断年轻化,时政新闻的表达也在不失严肃的同时越发活泼,网言网语“圈粉”更多年轻受众。第四,主流媒体传播矩阵逐步形成,给时政新闻占领新闻舆论“主阵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
媒体融合不断深入,传播手段和形式持续“进化”,为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对其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新探索与思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
新技术+新思路,实现重大主题报道多维互动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道是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融媒体时代进行的一次大型实践。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纷纷入驻融媒体体验室,推出运用了“5G+4K/8K+AI”“裸眼3D”“全景VR”“百亿像素”等新技术设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建党百年融媒体产品体验。
新华社推出的《送你一张船票》,用一艘红船串联起建党100年间的大事,用国潮插画与动画长卷形式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喜人场景。该H5报道将40多个历史重要节点设为互动元素,闯关答题得“船票”,产品中与用户相关的内容还会着重显现,使之与用户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产品从年初推出至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之日,持续活跃,累计点击量突破3亿次,并在“七一”前夕再次迎来了较高的参与热度,让受众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喜迎建党百年。截至2021年6月底,共发出“船票”7000余万张,最高日浏览量近500万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H5《红色冲印馆》脱胎于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策划并制作的两部真实影像修复上色微纪录片《觉醒》《山河》。该纪录片首次运用4K高清扫描、AI全彩色修复等现代技术,将真实历史黑白影像修复上色再现,带给观众崭新的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红色冲印馆》的内容来自两部纪录片中的静帧画面,通过精心设计,使用户在“一涂一抹”间,学党史,感党恩。同时,新闻产品本身还实现了“主产品”的良好价值带动“副产品”的宣传效果,多元化的“副产品”反哺“主产品”的最终呈现,这样的生态链接与循环效应构建起了跨媒体、跨平台、跨场景的多维互动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共鸣”效应。
技术赋能让受众从“隔屏相望”转为“入屏体验”。在重大新闻产品策划中,“VR+”的方式也被运用于新闻传播中。2022年2月,央视时政策划了《时政VR|走进人民大会堂 欢迎宴会在这里举行》融媒体产品,运用VR全景呈现,辅以音视频,以沉浸式体验,向受众展现了宴会的丰富场景与特色安排。
新形式+新表达,实现时政新闻“可视”“亲民”
由于其自身特性,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为了突出政治性、权威性、准确性和重大性,语言表達通常较为沉稳规范,甚至略显生硬。对受众而言,这样的语言晦涩难懂,有明显的距离感,不易产生共鸣。在融媒体时代,积极运用新技术,创新报道形式和话语表达,让时政新闻化“远”为“近”,化“硬”为“软”,化“大”为“小”,化“静”为“动”,需要新闻工作者坚持不懈的思考和探索。
Vlog是以拍摄者为主体,通过声音画面加字幕方式呈现,是互联网极具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康辉作为著名的新闻主播,其《康辉的Vlog》以现场化的报道场景,生活化的报道内容,悬念化的内容设置,多平台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喜爱。2022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应邀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随行采访的康辉不仅圆满完成了传统时政报道的各项任务,《康辉的Vlog》还跳出传统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让受众“沉浸式”了解了大国外交最前线媒体人的工作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等以外有用的、有趣的信息,增加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信息量,让时政新闻报道更加“亲民”。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雄安新区设立5年多来,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由劣V类跨越式提升并保持在Ⅲ类。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珍稀鸟类在此安家落户,其中包括极度濒危,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2022年5月,白洋淀八处区域观测到青头潜鸭栖息,7月,首次发现雌鸟和雏鸟互动场景。这一重要信息和影像正是反映白洋淀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新闻元素和切入点。
2022年8月,河北日报客户端以符合移动端受众阅读习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手绘条漫形式创作了《条漫丨青头潜鸭安家记》。该新闻产品通过条漫的形式降低了内容阅读难度,让没接触过相关信息的受众获得较好观感;在内容上,展现了青头潜鸭“落户”白洋淀背后的生态建设措施与成效;在语言表达上,以青头潜鸭第一人称,用“我的家族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崽崽!”等诙谐轻松的“网言网语”讲述了千年大计的生态故事,拉近了受众和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让人记忆深刻。产品上线后,得到广泛传播,河北日报客户端端内阅读量达到100万次,转发次数达到2000次以上,多个门户网站及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纷纷转载,成为传统媒体严肃内容创新传播的一次成功探索。
每年的全国两会,各家媒体争相用新形式、新表达传递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信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北新闻网推出的一组“年轻态”融媒体产品,不但“颜值”高,而且深度迎合年轻人喜好,有效拓展了年轻受众群体。
动海报长图《数读“十三五”!看亮眼成绩单》,摒弃传统的数字海报解读形式,将高清新闻图片和“十三五”成就数据制作成数字变换的动态海报,使“十三五”成就展示更直观、更生动,有效提升了网友对海报内容的记忆度;互动H5《幸运盲盒猜猜猜 惊喜2021等你开》,巧妙地融入当时火热的“盲盒经济”,让网友在游戏中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大民生举措;闪卡微视频《你好!十四五!3分钟闪看》用“闪卡”动画的形式呈现“十四五”美好愿景,画面立体,节奏动感,新闻原声和场景原声交织,同构画外音,赋予网友极强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进而唤起年轻网友对中国成就的自豪感、认同感。
多元化+多平台,实现时政新闻矩阵传播
随着融媒体发展持续深化,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已在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形成了自己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其中不仅包括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还有强国号、百家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各大平台官方账号,基本实现主流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全覆盖。强大的传播矩阵,为提升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次采集,多元创作,矩阵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创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对采编人员业务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传达到干部群众心中,如何让时政新闻取得更好的传播和引导效果?这就需要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针对不同传播平台的用户喜好,以其更易接受的产品形式和语言表达创作时政新闻作品。
在时政新闻融媒体报道中,一线记者要提升融媒体创作意识,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意识。一次采集,采什么,怎么采?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什么样的形式?不同的传播平台,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不仅需要一线记者十分熟悉融媒体时代各种时政新闻表现形式,还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做足功课,充分考虑最终新闻作品的呈现,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一次采集工作。作为后方编辑,应针对不同平台,创作适合该平台传播特点的融媒体产品,以达到传播效果最优。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围绕乡村振兴考察调研。“山谷市集”里,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大贵口村第一书记郝天娇汇报的村整体发展情况。考察调研结束后,河北日报记者在“山谷市集”以视频+图片的形式采访了郝天娇。视频中,仍沉浸在感动与激动之中的郝天娇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到来后的参观路线、温情话语等诸多细节;图片则全景展示了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山谷市集”。此后,河北日報刊发了文图回访报道《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河北日报客户端制作了文图报道和视频产品,形成文、图、视全媒体报道;郝天娇的采访视频则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制作成了多款视频产品——有截取部分重点表述形成的多个适合抖音类短视频平台的产品,也有段落作为同期声插入视频新闻和微视频短片中使用,一次采集、多元创作、矩阵传播,这一重大时政新闻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众多网友纷纷点赞、转发,参与评论。
融媒体时代下,有效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的质量,还需“内容为王”,不断深入挖掘时政新闻报道内容,适时适度融合相关专家、学者的深度解读,结合多个角度对国家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新闻创作,努力引发受众同频共振。
当前,主流媒体时政新闻报道已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新闻工作者应苦练内功,不断适应新时代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持续对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语言表达、传播渠道进行创新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时政新闻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强,在追求形式多样化与内容丰富化的同时,切不可简单地堆砌新技术,使形式超越内容本身,忽略时政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要努力在精准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创新传播形式、提升受众满意度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为人民群众呈现更高质量、更多元化的时政新闻作品,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是说新语.为什么“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Z].求是网,2022.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
2022-08/21/c_1128933104.htm.
[2]费翔,杜通.《红色冲印馆》打造新闻新媒体产品生态链接效应[J].传媒,2021:21.
[3]高舒帆.融媒体环境下时政类新闻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康辉的Vlog》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