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诺 李娜 柴艺
摘要:阿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观察学习与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起主导作用。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媒体节目所报道的典范人物具有榜样价值,能对社会产生榜样效应。本文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感动中国》媒体节目的相关评价与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媒体报道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和榜样效应的社会意义,以及如何更进一步地推动媒体产生榜样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媒体报道;榜样效应;《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自2003年开播以来,向全社会宣传了数百个年度人物,给予受众无数的震撼与感动,他们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那么,具体而言,这些年度人物的榜样效应何在,是如何影响受众的;媒体又是如何发挥榜样力量的。这一切,首先需要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谈起。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综述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们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被加以引导适当的操作,从而获得动机力量 。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相关内容做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李登叶、潘明芸认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因此观察榜样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邹立平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因而榜样在人们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良好的社会学习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能够促进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积极上进的社会风气。赵云洁则指出,很多媒体报道的对象具有榜样价值,值得人们去学习,他们的激励和影响会对人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优良影响。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感动中国》节目为例,通过相关文本分析,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领域下,探究媒体报道所产生的榜样效应。并基于此,讨论榜样效应的价值意义,以及进一步推动媒体发挥榜样力量的相关对策。
榜样与榜样效应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又称先进典型。”一个好的榜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提高每一个人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使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所形成的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会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
当人们看到社会所推崇的榜样典范时,会因其崇高的社会地位与美誉度而趋向于这种行为,再加之社会鼓励与推崇这样的行为,受众便会从崇尚的意识形态逐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一过程,就是榜样效应的过程。综上所述,榜样效应具有感染力与号召力。
《感动中国》展现的榜样效应
《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是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展示震撼人心的高尚人格为主要内容,对受众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自2003年首播以来,至今已有二十期,共推出200个年度人物和20个集体。他们的事迹或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身上都折射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都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感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形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注意过程
注意榜样,也可以被看作是树立榜样,即为观察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当人们首先注意到榜样时,才会继续接下来的观察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榜样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并加以模仿呢?班杜拉认为,“应该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方面考虑。”
本研究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于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公布“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微博的评论进行数据摘取,共获得759条有效数据。其中,“致敬”一词出现了93次,“感动”一词出现了30次,“力量”与“记住”一词分别出现了20次和19次。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在受众之间起到了鼓舞引领的作用,受众在首先注意到示范者的行为之后,对于节目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榜样及其行为是持赞同支持的态度。
保持过程
保持榜样的过程实际上是宣传榜样的过程。只有当学习者记住榜样的行为时,将其保持在头脑中,并留有深刻的印象,榜样及其榜样行为才能够影响学习者,对于学习者自身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班杜拉認为“这种保持过程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 (形成动作观念),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播出后,各大官方媒体、网络平台都在以极大力度去宣传年度十大人物,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突出事迹以及精神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推广,从行为宣传逐步上升到精神宣传,从而极大地鼓舞与激励受众。
动作再现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学习者对于之前观察过的行为动作进行模仿,将个人记忆中的动作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当中,学习者将脑海中的动作记忆观念进行选择加以挑选,进而形成动作的认知组织;继而根据动作的认知组织将其表现出来,也就是学习者的实际动作。
当受众在看过《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之后,又接收到相关人物的众多报道。基于节目当中人物的社会地位与美誉度,以及人物本身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所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受众会越来越认可并倾向于这些榜样及榜样行为,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表现出向榜样学习看齐的迹象,以及基于榜样行为所做出来的相关行为。
强化和动机过程
当学习者进行动作再现之后,便会根据之前所接收到的榜样行为与自身受到影响之后所做出的实际动作进行自我榜样构建,这一过程即为动机过程。班杜拉指出:“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在经过动机再现过程之后,学习者则是接收到了来自外在强化与自我强化的双重强化——学习者接受了一系列的熏陶与鼓舞后,进行动机再现,又收到了正面反馈,他们对于榜样学习则会更加积极。强化和动机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榜样的自我构建过程。当动机再现过程结束之后,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众多媒体节目才真正地把榜样效应发挥落实到受众中去,推动受众向榜样学习,并且增强受众的榜样学习黏性。
由上文可知,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媒体节目对于受众具有良好的榜样效应,能够推动用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推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感动中国》每一年都评选年度十大人物,这不仅仅只是对于这些道德模范的褒奖,更是一个树立典型并宣传典型的过程。“最美教师”支月英、“身残志坚”江梦南、“无名英雄”张富清……他们的事迹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所折射的道德都是一致向上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与模范行为,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句“崇高的思想道德”是虚幻的,而媒体节目所宣传的这些人物则把这些思想道德具体化。以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例子向全社会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国家与人民所支持、所认可的思想道德,鼓舞并引领了人们向社会典范看齐,深刻地教育了人民大众,提高人民大众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感动中国》已经开播二十年了,报道了两百位年度人物。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却能够跨越性别、年龄的鸿沟,突破职业与地域的界限。在各自的领域、用各自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深刻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
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社会的每一层面,更加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善于乐于向榜样学习,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社会风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深刻体现人文关怀
《感动中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模范,缩短普通人民群众与模范人物之间的距离。从人物评选到节目播出,再到最终颁奖仪式,整个过程都深刻地体现了人物关怀。以人性闪光点塑造人物感动点,塑造人物崇高品质,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尽管目前很多媒体平台都在宣扬榜样的力量,但是媒体发挥榜样效应仍然存在传播方式单一、知名度不高以及对于榜样的宣传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等不足之处。
传播方式单一
以《感动中国》为例,此档节目在播出之后,后期并没有及时跟进宣传,以至于只有看过此档节目的观众才会对相關人物及其事迹较为了解。此外,本节目只在央视网一个视频播放平台上进行播放,播放平台也较为单一化。据调查,《感动中国》官方微博于2017年就已经停止发博宣传,并且本档节目也并没有其他宣传平台,故本档节目及其相关内容热度较低。综上,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媒体节目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化。
知名度不高
由于本档节目宣传较少,且评选表彰是节目组委会与相关部门进行评选。因此本节目的知名度并不是非常的高,甚至其热度远远达不到国内的一些热门娱乐综艺。然而实际上,以本档节目为代表的其他主流媒体节目也或多或少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从而就导致了“应该值得被关注的事反而没有被过多关注”这样的困境,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反思。
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宣传
《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播出之后,后期的跟进与宣传也较少。现在比较常见的现象是节目当中通过多方面来宣传榜样,给予人们当下极大的震撼与感动;然而,在这之后,通常都不会对已经介绍过的榜样再次进行跟进宣传,而是会在引进新的榜样进行介绍。这样宣传出来的榜样对于受众的影响缺乏持久性,也难以对受众产生榜样效应。长此以往,受众则很难将对于榜样的崇高意识强化为实际行动,榜样效应会逐步弱化。
拓展多种传播方式
以《感动中国》这一档节目为例,节目可以通过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如:把人物介绍做成短视频的形式,在热度比较高的平台上进行传播,从而拓展节目的传播面,增加节目的受众;除此之外,相关的官方微博媒体也可以进行宣传,从而增加节目的热度与流量,进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榜样效应。
提高受众参与度
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众多类似的媒体节目,在评选道德楷模时,通常都是依据节目组的评定标准进行评选的。受众所看到的年度人物,都是经过了层层筛选最终得出的结果。如果想要媒体更好地发挥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受众也参与到评选过程中来,在相关平台对于参选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介绍,再由公众进行投票,最终再通过评审组的相关决议得出最终结果。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增强节目的知名度,也可以让受众加深对于榜样人物的了解,使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榜样的力量。
加大宣传力度
这里所提到的“加大宣传力度”是指在节目播出之后,节目需要跟进宣传,不能“播完即结束”,而是要继续加以追踪报道,并进行宣传,从而强化受众对于媒体所报道对象的印象,进而充分发挥榜样效应对于学习者的作用与影响。
媒体对于发挥榜样的力量还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的。但就目前来说,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现存问题,并寻找对策加以改之。日后,媒体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榜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岚,沈红.基于教师行为选择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75.
[2]李登叶,潘明芸.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大学生榜样效应的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1):48-51.
[3]邹立平.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榜样教育效应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报,2021(01).
[4]赵云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名人传记的榜样效应研究——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为视角[J].大连干部学刊,2017(08).
[5]刘彩霞.新时期榜样示范的出路[J].中山大学研究学刊(社科版),2007(4).
[6]唐兴,蒙晓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89-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XSKY22060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