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7-06 15:06冯岩岩刘芹
艺术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展示非遗西藏

冯岩岩 刘芹

摘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形象的映射,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能够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西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当地特色,但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未受到较多关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非遗”保护和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加强对“非遗”的活态展示,才能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对其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而发展文化旅游。增加“非遗”展示,是西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之一。文章着力挖掘西藏拥有的天然优势,分析当前“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西藏发展文化旅游的建议,希望能够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助力西藏发展。与此同时,文章对“非遗”展示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指明西藏“非遗”展示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西藏“非遗”保护和传承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精神。将“非遗”展示与文旅发展相结合,能够促使“非遗”焕发新的活力。因此,结合西藏发展现状,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需要结合文旅发展,创新“非遗”展示形式;促进公众参与,优化城市形象;推广“非遗”,推进“非遗”保护并改善城市面貌,讲好西藏故事。

关键词:“非遗”;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西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3-0-03

1 城市文化软实力与“非遗”展示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的强迫性,硬实力主要是通过军事和经济等外在因素提升国家影响力,而软实力则是通过吸引来达到目的。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包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1],而我国学者则主要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将软实力归结于文化实力,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随着城市的发展,将文化软实力运用于城市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由此衍生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有学者将城市文化软实力定义为城市通过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吸引资源自愿参与经济建设,以此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概念,其定义经过多次修改,可以概括为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表演、民俗活动、知识以及物品、使用工具和文化场所。“非遗”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对提升人民文化修养、城市综合竞争力、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步,未来应从抢救、修复转向传承和推广,使“非遗”深入家家户户。我国有关“非遗”的展览较为丰富,包括长期展和临时展,其中,“非遗”博物馆和展馆为人们提供长久性、固定性的展示空间;而临时展形式多样,时间不定。另外,我国设立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受到节日影响而策划的“非遗”活动多达数千项,还有一些大型国际项目,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这些项目能够将“非遗”展示给世界各地的人民,促进“非遗”传播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非遗”展示不仅能够让大众进一步感受“非遗”,还能带动其衍生品销售,树立城市文化形象,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城市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2 西藏“非遗”资源及其展示保护

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交汇融合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画卷。西藏拥有繁多的文化资源,涵盖文学、艺术和医药等领域,这些资源弥足珍贵。众多的藏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后者主要包括藏纸、藏香、唐卡以及壁画等。目前,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关注的重点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西部地区较少被关注,其文化软实力建设较为落后,对此,应加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优化西部地区城市形象。西藏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进入新时代,西藏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依托文化优势和少数民族特色等弥补其地理位置和环境劣势。在政府的领导下,西藏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建设博物馆、展馆,与外界合作,策划具有当地特色的展览、展会。

2018年,当地完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项目主题为“一馆一园”,以展览为重点,结合多媒体设备,园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包含活动展演,融合藏式园林元素。2020年1月,拉萨市举办主题为“非遗保护·你我同行”的展销活动,此次展销活動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拉近了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展示了拉萨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及“非遗”保护成果,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此外,西藏林芝于2021年9月参加广东旅博会,此次展览采用沉浸式技术,呈现藏式建筑、展厅以及歌舞,给人们带来了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援藏队进一步挖掘林芝“非遗”内涵,设计近百款文创产品,打造林芝特有旅游品牌,实现了当地文化的有效传播。

3 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的“非遗”展示路径

3.1 发展文化旅游,讲好城市故事

当前,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博物馆、展馆是文化展示的载体,促使文化得到传播。而如何利用各类展馆、展会来展现城市文化内涵,必须作进一步思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固定展,通常以博物馆为主,如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藏达尔佳拉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二是临时展,可以在美术馆或博物馆举办,展览地点不固定;三是生态博物馆形式[2]。在进行展示规划时,要打开思维,敢于创新,避免千篇一律的展览形式,展现城市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多样,以往的展示形式较为单一且重复,不具有独特性,以图文解释为主,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其表达内容,对其感到乏味与困惑,不能较好地传达信息。在进行展示空间规划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展览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充分调动人的五感,带给人们全方位的感受,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不仅能够更好地诠释“非遗”,其可观性和叙事性还能使展示更具吸引力。

“非遗”展示能够推动文化旅游发展。20世纪90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受到重视,成为研究热点,学术界开始关注“非遗”旅游,从有形转向无形。2019年,西藏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游客量达百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15亿元,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受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人次首次大幅度下降(见图1)。我国文旅应该如何发展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当前,国内旅游逐渐从资源开发转向休闲度假,2020年末,我国A级旅游景区相较于上年末新增930个,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人次呈上升趋势。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会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馆,以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因此政府在进行规划时要打造地标性展馆,结合文旅,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政府要做好“非遗”展示工作,积极举办“非遗”展览,利用好当地的“非遗”资源,深挖“非遗”内涵,打造优质旅游产品。“非遗”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这也能解释为何各国将文旅视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因此,深挖“非遗”展览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增强“非遗”展览的趣味性,是促使“非遗”进一步传播以及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3.2 利用数字技术推广“非遗”

传统的文物展示以图文、实物展示为主,但“非遗”属于无形遗产,形式多样,其保护与传统文物不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非遗”的传播面临着转变保护形式的困境,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非遗”传承成为现实问题。利用AI对“非遗”进行保护有以下优点:一是可储存“非遗”数据,对“非遗”进行记录,方便观看和查阅;二是人工智能可以储存声音,还可以增强视觉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活态展示,如戏剧和歌舞等;三是人工智能能够加深“非遗”传承人的认知,使“非遗”得到优化,实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种保护形式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更容易得到青年一代的接纳和认同。

数字技术丰富了“非遗”保护手段,提供了新的“非遗”保护方法。利用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保留表演艺术类“非遗”的真实性和原生态,还可以展现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事件等,对其发展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保存[3]。近年来,西藏不断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以此来解决“非遗”传承的困境。目前,对“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基本完成,传承人信息被收录进信息库中。据了解,西藏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年龄较大,相继离世,因此,针对高龄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被摆在了首位。传承人作为“非遗”的灵魂,做好对其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有利于延续“非遗”文脉,确保藏族优秀传统文化长存世间。

西藏壁画是西藏历史的缩影,综合了多方面因素,堪称中国艺术的瑰宝。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西藏壁画变得非常脆弱,经过多年实践发现,采用数字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能够将壁画永久保存下来,储存完整数据,可供后人欣赏。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壁画进行虚拟修复,分析壁画破坏过程,降低保护工作的危险度。例如,《格萨尔史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完成,该项目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精品唱腔”和“艺人口述史”填补了史诗研究的空白,2014年通过了国家检查,现已投入大众使用。总之,数字技术对“非遗”保护具有深刻意义,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能够更好地传承“非遗”。

3.3 依托人才,打造西藏文化品牌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核心,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人才也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实行产教融合,能够较好地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高校师生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创新意识,为了解学生对“非遗”的认识,相关机构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非遗”具有较强的感受力和创新力,对“非遗”有着较大的兴趣。当前,亟须赋予“非遗”创新意义,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让“非遗”走进学校,利用设计学科的专业知识为“非遗”设计一系列衍生品。关于如何将“非遗”融入高校教学,目前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西藏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非遗”传承和人才培养,2019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与城关区雪小学联合开展“传承民间艺术,守护千古文化”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教授拉萨风筝的制作技艺。拉萨风筝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面临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传统技艺不可后继无人,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青少年亲自感受“非遗”的魅力,体验传统技艺,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开设传承人学习课程,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拓宽其眼界,促进传承人整体实力的提升。同时,在社会层面应对“非遗”进行大力展示,与外界进行充分交流,在“非遗”展示中融入品牌意识,推进产品创新,保留“非遗”内涵。另外,开发符合大众要求的新产品,开创城市品牌,开发出大众喜闻乐见的“非遗”产品,使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激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创生力量。

在进行“非遗”展示时,会涉及衍生品及文创产品的设计。藏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且藏族的商业广告充分保留自身特色并不断创新,较多运用藏族宗教、舞蹈、服饰等文化元素,受到人们的喜爱。藏族品牌文化虽然存在一定优势,但也受到一定限制。第一,在打造品牌时运用一些普遍化元素,容易给人留下刻板印象。藏族的文化元素是丰富多彩的,需要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第二,藏族品牌设计往往是图案的简单拼凑,设计手法单一,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模仿他人设计,这不利于品牌的傳播。对此,需要各界人士积极探索,将藏文化推向市场,使其走向世界各地。

4 结语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充分运用好“非遗”,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整合“非遗”资源,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平衡城市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和城市辐射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卫海.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解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38,45.

[2] 刘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现状综述[J].齐鲁艺苑,2018(1):4-11.

[3] 徐嘉慧.数字化技术对传统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应用[J].戏剧之家,2021(33):31-32.

作者简介:冯岩岩(1996—),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刘芹(1981—),女,江西乐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设计。

猜你喜欢
展示非遗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一个人的西藏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