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彦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改革深入推进,各类组织形式、企事业单位大量涌现。在这些组织中,事业单位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活动。由于其特殊性质,事业单位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其中内控管理不善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升事业单位内控水平,为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驾护航。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内控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需要,更是防范腐败现象发生、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内控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研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内控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建立起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层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未能认识到内控工作的必要性;二是有些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甚至存在漏洞与盲区;三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独立性不够强,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四是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内控岗位职责要求。以上种种因素共同制约了事业单位内控水平提升,亟待加以改进。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保证内控工作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的基础[1]。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与自身职责之间的关系,认为只要不违法、不受贿就可以了。二是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部门较多且职能分工不明确,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同配合不够默契。三是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个别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录用制度执行不到位,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影响到内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缺乏风险意识。由于事业单位管理层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未能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隐患,给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2.2 事业单位风险评估能力差
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和管控,将会给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然而,当前许多事业单位缺乏对风险的科学评估机制,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就导致事业单位难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从而造成一系列诸如资金流失、资产损坏等严重后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风险评估能力较弱。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注重业务拓展以及收支平衡,忽视了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则与事业单位自身组织架构有关,事业单位部门众多且职能分散,缺少一个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机构或团队进行统筹协调。因此,提高事业单位风险评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加强风险意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措施,才能逐步提升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
2.3 事业单位控制活动执行力差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事业单位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效率。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在内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控制活动执行力较差。具體来说,这些事业单位往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作为指导,导致各项业务流程不够规范化、标准化;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和流程图等,但是这些规定只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墙上,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也未能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多事业单位无法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控机制,导致内控效果不佳。此外,还有个别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却缺乏相应的监督与考核措施来保障其实施效果,使得内控制度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而难以发挥真正作用。加上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不到位,使得他们难以熟练掌握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而无法有效地贯彻落实内部控制措施[3]。
2.4 事业单位信息沟通不畅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行业的变革需求,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事业单位尤其是非行政类事业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信息化建设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内控效果不佳,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例如,有些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完整,部分岗位职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晰,财务数据信息失真,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降低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会增加各种风险隐患,给事业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改善事业单位信息沟通状况成为当务之急。只有通过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以及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才能够使事业单位各项决策更加准确可靠,进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5 内控工作缺乏监督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下,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内部监督认识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监督部门,但是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不够独立,内控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从而造成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缺乏相关监督,也缺少审查制度流程,往往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采取监督措施,导致监督工作难以发挥自身功能作用,影响了内部控制效果的发挥。
3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策略
3.1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应当加强对内控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培训、张贴标语等方式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控管理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必要手段,从而提高全员参与内控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以及业务特点,确保规定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还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保证内控制度得到有效落实[4]。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内控建设,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励挂钩,以此推动内控体系不断优化升级。最后,应当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知识学习和交流活动,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所以在事业单位中需要落实相关责任,以此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展开和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而事业单位领导层需要明确自身职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提升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以使领导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有助于内部控制落实到位。
3.2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在内控工作中,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化解,从而有效提升内控水平。因此,要想做好内控工作,必须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具体来说,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风险识别。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风险清单,明确各类风险的种类、等级、可能性等指标,形成完整的风险档案。二是开展风险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专业工具或手段,如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价,确定其优先级顺序。三是跟踪监控风险变化趋势。定期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还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风险产生的影响,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应对措施。四是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将风险管理纳入各个岗位职责,明确各自权责利关系,严格考核奖惩,激发全员参与积极性。
风险评估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外部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以及自身组织结构、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风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做好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要求。
3.3 规范和完善控制活动
在内控工作中,应当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和评估。首先要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避免出现越俎代庖或无人负责的情况;其次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第三是强化收支管理,建立健全审批程序,及时办理相关款项收付事宜;最后还需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定期盘点并做出相应记录,保证账实相符。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使每个员工能够快速上手工作;二是通过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引入信息化手段辅助内控工作,如使用ERP系统等。此外,还需要注意内控工作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综上所述,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的控制活动是保障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创新进取,以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5]。
3.4 强化内部监督
为了保证内控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相互制约和协调配合;其次要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和错误,防范财务风险;第三要通过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定期进行专项检查或抽查,以便及时掌握各项经济活动情况,评估风险水平,提出改进建议。此外还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起内外部沟通渠道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要重视员工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全员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并不断优化升级。在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必须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全面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好内部控制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控腐败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5 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也是如此,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内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其功能齐全、运行顺畅;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相关人员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行为,避免出现操作不当等情况导致数据泄露或丢失。其次,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培训并考核,使之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操作技能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此外,还需加强与外部监管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政策法规,以便更好地开展内控工作。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优化信息处理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互通,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总之,只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迈向新台阶。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得到重视,应能够与时俱进,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逐渐调整和优化内部控制相关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所以需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内控环境不够理想、风险评估不健全、内控制度欠缺完善、内部控制认识不高、内控工作缺乏相关监督、预算执行不到位等。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此健全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模式,为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敏.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与运行[J]. 质量与市场,2023(2):97-99.
[2]梁铭坚.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策略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21):42-44.
[3]宗寰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如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 财会学习,2022(31):58-60.
[4]潘巍. 基于业财融合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优化探讨[J]. 财经界,2022(23):108-110.
[5]张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分析[J]. 财会学习,2022(18):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