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帆
“南瓦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这是明代诗人瞿(qú)佑描述明代皮影戏演出情景的诗句。其实,皮影戏在宋代就已经呈现出了非常兴盛的景象。
宋代是一个非常值得去了解的朝代,那時社会经济相对成熟,而经济的繁荣使得北宋都城汴(biàn)京以及其后南宋都城临安的文化娱乐产业都很兴旺。《清明上河图》通过呈现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和汴河两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景象。宋代文化和娱乐的兴旺为元代的戏剧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规划里,商业区“市”和住宅区“坊”是分开的,百姓买东西只能白天去“市”里,因为夜晚全城实行宵禁,不能随意走动。宋太祖赵匡胤(yìn)登基后不久,就下诏废除了唐代的宵禁令,同时将城市规划改为“坊市合一”,不仅将唐代的小区式管理改为街区式管理,还把商业街、娱乐区和居民区相融合,商铺更是可以全天候营业。这时候,宋代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区域出现了,它叫作瓦舍,是宋代大城市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一个大的瓦舍可以容纳观众数千人。
汴京、临安等地有不少瓦舍,瓦舍里面用板壁隔出很多个表演空间,称为勾栏。勾栏的四周用厚布围起来,称为棚,里面分成戏台和观众席两个部分。戏台高出观众席,戏台口用低矮的栏杆围着,它前部是演员的表演区,后部是演员化装和休息的地方,叫作戏房。不同的勾栏里分别演出杂剧、讲史、诸宫调、傀儡(kuǐ lěi)戏、影戏、杂技等各种技艺,勾栏的门口还悬挂有宣传和招揽观众的装饰物或演出用具。
南宋时,临安的瓦舍勾栏里常年演出的歌舞百戏多达50多种。这种情景和北京过去的天桥大栅栏里耍拳弄棒、相扑、摔跤等各种表演混杂的情景非常相似。
宋代文学家周密在他写的《武林旧事》中,提到当时一个叫作绘革社的皮影戏班子,这是中国皮影戏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皮影戏班。戏班里有舞台灯光,有活动的影人,有剧本故事,有说唱伴奏,具备了表演皮影戏的所有必要条件。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里描述了当时每逢良宵佳节,瓦舍里演员的唱腔与伴奏的音乐从早到晚不绝于耳,观众人山人海,一派繁华的都市生活景象。他还特意强调,瓦舍每个小巷口都有皮影戏棚,大家约好如果小孩走丢,找不到父母,就在皮影戏棚那里会合。
一位笔名叫耐得翁的宋代文学家在《都城纪胜》一书中的“瓦舍众伎”条将皮影戏记载得更为详细。他说瓦舍里皮影戏所用的影人最初都是用素色厚纸雕刻的,后来逐渐改
用动物皮制作和染色。皮影戏的剧本内容和那些说唱讲史的剧本基本一样,大多真假参半,取自真实的人物或大众熟知的传说故事,再经过艺术加工完成。剧中的忠善人物被雕刻得形象高大,而奸邪(xié)的角色则被雕刻得丑陋。
宋代影戏自宋仁宗时期开始兴盛 , 其表演形态大体分为:素纸做的皮影戏、羊皮做的皮影戏、手影戏、只用于宗教祭祀的大型皮影戏、真人扮演的影戏。
宵禁
唐代禁止一般人夜间在外活动行走的规定。
诸宫调
宋、金、元的一种说唱文学,以韵文为主要组成部分,夹杂散文、说白,叙述一个故事。
傀儡戏
又名木偶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傀儡戏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就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