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摘 要:图书印前质量检查对构建和完善图书质量保障系统,强化编辑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图书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印前质检为消除各类差错、提高成品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对印前质检的内容、常见差错,印前质检环节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出版 印前质检 编校质量 质量保障
为了保障图书的编校質量,出版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意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增加了印前质检环节。质量检查是出版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图书印前质检一般由出版单位内部的质量管理部门完成,有的单位则委托外面的专家或质检公司完成。
开展图书印前质检工作的目的是找出并消灭编校等各方面的差错,或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并给出修改建议,最终目标是整体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随着出版单位图书印前质量检查工作的不断推进,编辑日益认识到印前质检的积极意义,在具体工作中,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本文在介绍印前质检内容、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方法。
一、印前质检的内容及常见差错
1.检查范围
图书的正文,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版权页,前言(或序),后记(或跋),目录,插图及其文字说明等。正文部分的抽查必须内容(或页码)连续且不少于10万字,全书字数不足10万字的必须检查全书。
2.检查内容
首先是政治问题,确保导向正确、无政治性差错;其次是检查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最后是检查文字、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版式设计等方面的差错。
3.常见差错
第一,辅文中常见错误为封面、扉页、版权页、前言等处书名、作者名、丛书名、著作方式等不一致;前言、内容提要中的章节内容与正文不一致等。成品书质检环节检出书眉、页码错误,目录与正文不一致的情况,这是编校、质检人员工作疏忽导致的,出版单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正文中常见错误为人名、地名、机构名、引文、史实、朝代等差错,计算错误及计量单位与物理量混淆的错误也比较常见。正斜体、拼音、插图、表格、公式等更是常见的易出错部分。
二、印前质检环节存在的问题
1.编辑与质检人员沟通不畅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很多编辑认为印前质检只是挑刺、找茬、拖延生产进度,对于质检工作不认可,尤其在编校质量不合格时会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很难正确认识到印前质检对整体提升出版社图书质量的重要作用。到申辩环节时,编辑与质检人员会因关注点不同而引发不愉快甚至争吵。涉及经济处罚时有的编辑会对质检工作更为抵触,矛盾更加激化。图书印前编校质量检查不合格时,有的编辑会找校对问责,校对也会对质检工作产生反感。编校与质检人员的关系紧张,不利于质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存在人力不足的情况
质检人员面对的是整个出版单位的稿件,人力不足的情况难以避免。质检高峰期,可以请具备资质的、认真负责的单位内外部人员参与质检工作。很多出版单位的校对人员都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出版行业工作多年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优秀的校对人员也是可以考虑的备用人选。
3.专业短板导致的误判
印前质检有时候会发生误判,有的是专业局限造成的,有的是质检周期短、质检人员阅读习惯等导致的。有的质检人员对专业知识不熟悉,而对名词术语提出质疑,认为存在错字;有的质检人员对历史不了解又不去查证,凭感觉判定稿件中存在差错。
4.缺乏敏感性,知识储备不足
时间紧、任务重、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会导致稿件中隐含的知识性、政治性差错的检出率不高。有的质检人员对人名、朝代、生卒年、机构名、概念、术语等,以及新闻出版署的禁用词等差错缺乏敏感性。
5.管理不到位增加隐患
印前质检处于图书出版流程最后的把关环节,如果前面的选题、审稿、加工、排版、校对监管不到位,将会增加编校质量隐患。有的出版单位没有处罚机制或印前质检工作定位不清晰,编辑有依赖心理,将质量很差的稿件送检,质检工作完成之后可能仍有很多遗留问题,进而导致成品书编校质量不合格。需要明确的是,图书质量贯穿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印前质检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三、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方法探讨
1.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一,正因为存在人力不足、专业短板等问题,三审环节必须至少有一个审次的人员具备相关专业背景,避免“门外汉”走流程敷衍了事。另外,文理分工很重要,有的编辑连最基本的专业术语都无法理顺,其他更深层次的内容更是无法把握,很难保证图书质量。
第二,送检稿件需由质量管理部门统一分配。有的编辑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怕质检结果不合格,而私下找质检人员走后门进行检查。双方都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只是为了应付印前质检流程,这种情况下稿件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第三,岗位任务设定要合理,工作量过高会使编校、质检人员疲于完成工作定额,而没有更多的精力顾及图书质量。有的编校、质检人员为了拿更多的超额奖金而一味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这种做法应坚决制止,出版单位必须引起重视。
第四,编校人员需持证上岗。没有责任编辑资质的人员审读过的稿件,有的出版单位只是采取他人署名的办法,并未安排专人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这种稿件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后面的工序很难保证图书编校质量合格。
2.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第一,制定处罚办法并严格执行。有的单位没有惩罚机制,对于造成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的相关责任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处罚,编辑无法对图书质量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编校、质检人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发现几个问题就算交差,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一旦被主管部门抽查,图书编校质量必定是不合格,因此,制定处罚办法并严格执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慎重选择质检人员。应挑选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员,或委托专业的质检专家来完成质检工作。出版单位外部的质检专家不用顾虑面子、人情等因素,会全力查找稿件中的差错,相对来说更公平、公正。
第三,强化质量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图书印前质检工作应由出版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
第一,出版单位可以结合稿件内容及编辑、质检人员的工作情况,适当增加印前抽检环节。抽检不是质检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给图书编校质量上了双保险。抽检对象可以是专业跨度较大的编辑,也可以是质量事故频出的部门。
第二,送检稿件量大时,质量管理部门可以有侧重地安排质检工作。重点检查印量大、影响广的诸如教材、教辅、少儿、科普等类型图书,内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等可酌情安排有资质的其他人员检查。
4.定期培训
出版单位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可以根据质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安排质量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给编辑培训;也可以请总编辑、单位内外部资深专家做讲座;或者请资深编辑进行经验分享。有的出版单位采取编校技能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由总编辑对试卷做讲解,以加深编校人员的理解,提高业务技能。
四、结语
图书质量关乎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编校人员要高度重视图书质量,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确保图书质量合格。有效的印前质检环节也为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出版单位应当从领导层面重视图书质量,制定落实各项提升及监管图书质量的措施,严把质量关,出版高质量图书。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