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3-07-06 05:51胡莉萍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形象情感

胡莉萍

【关键词】散文阅读;形象;语言;情感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内容上,散文题材广泛,旨在抒写个人情怀;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散文教学提出了相关要求,从侧重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到对作品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再到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在教散文的时候常常忽略其文体特征,对写作对象把握不准;或忽视其文学性的特点,对一些精彩的语句和文章体现的情感视而不见,这样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错位。因此,散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其特点,教出它的“独特之处”。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外物内化,借景抒情

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散文中所呈现的“人、事、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言说对象”,即使没有人写《桂林山水》《火烧云》这样的文章,桂林的山和水、自然界中傍晚的红霞也都是真实存在的。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文学性,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带有作者高度的个人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要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学会分享作者的所感所思。而在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眼里只有“外在言说对象”“人、事、景、物”等,而忽视了其“文学性”这一特点。如教学《葡萄沟》时,有老师设计辨别葡萄图片、跳民族舞、品葡萄干、角色扮演、签名留言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认识葡萄沟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学生感受葡萄沟“美在何处”并没有太大意义。散文重在借物抒情,任何文章都不是单纯描写“外在言说对象”的,其中带有作者丰富的情感。学习散文,学生最先抓住的通常是作者笔下的描写对象,对文本体会并不深刻,教师的作用是要带领学生更为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葡萄沟葡萄品种多的句子,想象维吾尔族老乡让你“吃个够”的场景,学生则能更为深刻地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人更美”,深入体会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2.篇篇有“我”,个性鲜明

在散文中,作者是主体,作者笔下所呈现的“人、事、景、物”是被记叙、描写的客体。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向读者介绍这些所见所闻,而是通过这些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散文的关注点也不在于其所呈现的客体,而在于这些客体所蕴含的主体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桂林山水》的关键点不在于展示桂林山和水的美,而是作者在当时的情境、心境下亲历桂林山水之后的一种情感,以及对桂林山水的一种综合评判。因此,教学散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我”的意识。而在以往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反客为主”,那是本末倒置的。

3.“言”“意”相融,纸短蕴长

“言”,即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意”,即散文表现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眼里的“人、事、景、物”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悟。在“这一篇”中,作者这一主体对所见所闻的客体借用个性化的言语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在以往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对凡是写人的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对人物某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凡是写事的,就是表达作者从中体会到某个道理;凡是写景的,就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凡是写物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这一事物的喜爱……常常忽略了文中一些精彩的文字,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似乎可以拿这一套规则应对所有的散文。这樣的散文教学未免太可悲。朱自清认为,思想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中,离开了文字,思想也就不存在了,文字就是思想,那种“言意割断”式的散文教学是不可取的。

二、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1.走近作者,角色代入,品析形象

散文由于其真实的特点,是与读者较为亲近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阅读散文、理解散文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是其独有的。所以,散文教学必须回归到作者自身,而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只关注到外在的、客观的“言说对象”,没有走近作者,不能理解作者的体验或理解不深。例如,要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这些语句,就必须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走进教室的,教学应当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生长新的知识和经验。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清楚地知道作者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时空,学生不可能与作者有相同的人生和经验。不管是作者还是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与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唤醒、补充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文本的链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角色代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限制,拓展、丰富学生对他人、对事物、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教学《天窗》,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体察—个孩子身处黑洞洞的小屋子时的那种复杂心情,向学生介绍作者当时所处的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而跟学生同龄的作者有着更喜欢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的天性;在下雨天、黑夜里,作者被关在家里无事可做,此时憋闷、无聊、孤独,甚至是恐怖的心情也可让学生感同身受。但就在此时,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慰藉”,透过天窗,学生仿佛和作者一样通过无穷的想象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2.以诵读为基本方法,积累语言表达

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每一个作家在其散文中都充分地表现了他的个性,现代的散文带有自传的色彩。说到不同作家的散文,大家想到的是鲁迅的散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冷峻、紧张、战斗的风格;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雕细琢,情感细腻;梁实秋的散文语言流利、规范,诙谐机智;丰子恺的散文思绪细腻入微,语言清新流畅……阅读不同风格的散文,每一位作者独有的语言风格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散文有着行云流水般的美和诗一样的情韵,只有通过诵读的方式才能亲近它。支玉恒老师在教朱自清的《匆匆》时,提示学生“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一句要读得“看不到”,感受时间流逝的“看不到、摸不着”;“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要读出作者对自己虚度了很多时间的感叹和无奈;“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要读出作者对过去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还有自责和醒悟。通过分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作者,仿佛作者在学生耳边低低地絮语。熟读成诵,学生不仅积累了言语经验,更积累了人生經验。

3.聚焦文本细腻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散文通常有两条线:一条明线,即显露在外的所见所闻;一条暗线,即作者的所思所感。阅读散文,关键点不在于外在的“人、事、景、物”,而在于这些“人、事、景、物”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者的情感体验,融合在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反复回味,领会作者的情思。例如,《乡下人家》的场景描写中,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水中游戏的鸭子看见人“也从不吃惊”,傍晚吃饭的人们“天高地阔地吃起来”等,对这些词句细细揣摩,学生能感受到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以及作者置身于乡下人家的那种舒适、自得的心境。在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语言欣赏能力,明白了特别的写法中蕴含着作者特别的情感。

(1)抓住直接陈述的关键词句

作者的情思,有一些是在文中直接表露出来的。如叶圣陶的《荷花》中“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文中的“美”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荷花的美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乡下人家》中“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从“独特”“迷人”这样的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向往之情;《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文中“可爱”“美丽”“富饶”这些词语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抓住那些感情色彩强烈、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快速地捕捉作者的情思。

(2)挖掘隐藏起来的情思

好的散文,通常具有一种含蓄美,作者会把所要表达的情思巧妙地“藏”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用心体味揣摩才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细腻的情思,这样才能真正披文人情。

首先,在关键字词句中挖掘。孙绍振认为,分析作品的时候,应该从语言甚至语词开始。除了要关注语言的准确和规范之外,文学语言常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情感色彩。散文教学,必须细读文本,透过那些关键的词句来领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义,品味语言之美,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例如,《乡下人家》中“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中,通过两个“或”字,学生能感受到乡下生活的自由、舒畅;通过“小小的房屋”这个关键词学生能领悟乡下人家朴实、满足的样子。“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从这一句中,仿佛看到了乡下人家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其次,在语气语调中挖掘。散文有时还需要读出一些关键句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作者的情思就“藏”在其中。例如,丰子恺的《白鹅》中“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鹅的步态更是高傲了”“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这些句子所体现的语气,表面上好像是作者对白鹅的揶揄,但细细品味,实则是贬义褒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白鹅欣赏的态度,读出了作者对白鹅喜爱的话外之音。

再其次,在篇章结构中挖掘。作者一反常态“故意制造”的篇章结构.往往是为了“隐藏”情思的独具匠心。例如,老舍先生写的《母鸡》,文章开篇就直接说“我一向讨厌母鸡”,然后用了三大“罪行”来表明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没完没了地乱叫让人讨厌,欺弱怕强让人讨厌,有了一点儿成绩(下蛋)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让人讨厌。作者这样构思与一般人对母鸡的认知与态度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其实,作者是想通过对比,用强烈的反差来烘托作为“母亲”的母鸡的伟大形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样就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深刻思想内涵。

最后,在教材单元人文主题中挖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进行编排,一条线是语文要素,另一条线是人文主题,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观潮》和《走月亮》,教师在进入本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要树立单元意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观潮》中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走月亮》中“我”和阿妈走在月光底下看到的美丽乡村景色,对于这些,作者分别进行了细致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和句子,边读边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总之,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过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其独特的情感,教师要在散文里教散文,教出它的“独特之处”。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形象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情感移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